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2019-06-11陶元竹
摘要: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节日庆典。通过民俗活动来庆祝民族独有的节日,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地发展。其中,婚嫁风俗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本文将主要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傈僳族婚礼风俗 挖掘保护
一、分布区域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县与凉山会理县交界地带,方圆78.7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龙肘山东南部海拔1800~3300米的山地区域,山高谷深,层峦叠嶂,景色优美,整个区域内有千层梯田和万亩花海,具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214省道的修建连通了米易县,使米易县整体的交通环境非常便捷。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横断山脉龙肘山半山腰,有2个社区(坪山社区、中山社区),2个行政村(新山村、高隆村),总人口7090人。
二、产生的年代
傈僳族历史悠久,当地的人民群众具有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能歌善舞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崇尚与信仰自然的民族,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米易县新山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俗风俗。新山“傈僳族婚礼”是一个非常古老而神秘的婚礼仪式,自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存在,并世代传承。
三、基本内容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兴起于明清时期,主要是由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这些外来的傈僳族人民群众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历史、文物、音乐、建筑、饮食等依然流传至今保存完好。其中傈僳族婚礼别具一格,例如神秘的刮脸、草地婚宴等都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傈僳族地理位置偏远,充满着原始气息,傈僳族的青年经历过这样刺激的婚礼,就能够开始全新的生活。新山傈僳族婚礼风俗颇具特色,神秘的刮脸,草地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新婚不同房等环节,都充满着新山傈僳族婚礼风俗的神秘色彩。
婚礼当天,山寨附近的亲朋好友听到消息都会不请自来,前来帮忙,傈僳族人叫“相帮”,婚宴摆在草地上,来的客人席地而坐欢谈畅饮。傈僳族新郎新娘拜堂,俗称“请拜”。新郎新娘共同站在草席之上,草地上放置一个簸箕,装袋钱,在簸箕中还应该放置四碗酒,许多男子在供奉家神的墙边摆一排酒碗。丢完拜钱的长辈要喝簸箕里的一碗酒,只有新郎新娘的长辈才能丢拜钱。请拜仪式开始时,其余的亲朋好友还可以喝酒。在请拜仪式开始的过程中,随着悠扬的葫芦丝声婚礼也进入了的尾声——通宵打跳。傈僳族的婚礼在婚宴结束之后并不会闹洞房,新郎新娘在结婚之后当晚不能同房,反而是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陪同,在新房一同入眠。
由于傈僳族的婚礼属于族内婚制,并且采取“姑表亲优先”的习俗,也就是说姑姑所生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舅的儿子,然后才是堂姑亲和姨表亲。在婚礼举行的过程中,应该分别在男女双方家中共同举行,并邀请两位男子共同主持,这两位男子也被称之为“娃拿扒”,也就是证婚人的意见。新山傈僳族婚礼风俗颇具特色,神秘的刮脸、草地的婚宴、奇异的请拜、通宵的打跳、新婚不同房等环节都充满着神秘色彩。
傈僳族“刮脸”仪式,作为整个婚俗最重要的仪式,通常情况下不能够当着外人的面举办,所以主要在大山深处进行刮脸,这样也就使得整个刮脸的环节非常的神秘。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傈僳族老人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认为这个习俗是祖先传下来的,通过拔去新娘的汗毛,表示姑娘已經长大成人可以结婚,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指每一个傈僳族的姑娘只有拔了汗毛之后才能够转世。
四、基本特征
傈僳族婚礼是傈僳族比较隆重的群众聚会活动,婚礼整个过程极富传统性,是傈僳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歌舞、乐器、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等多种内容构成,集山歌、民歌、情歌、古歌、锅庄舞、葫芦笙、民族歌舞等民族、民间艺术于一体,是傈僳族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展现,也为青年男女交友提供一个平台,具有神秘、唯一的属性,是傈僳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婚礼凝聚族人人心和亲和力,增强民族团结。
五、结语
傈僳族婚礼是族人的大聚会,传统民俗的大展示,该项目已被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米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其传承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傈僳族婚礼对研究傈僳族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诸多方面有较强的价值,傈僳族婚礼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傈僳族婚礼风俗是米易县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特色,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一定价值。
(作者简介:陶元竹,女,在职研究生,四川省攀枝花市文化馆,副高<导演>,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舞蹈>)(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