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方升
2019-06-11王庭舒
王庭舒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意不直叙、情不表露,给人一种神秘朦胧感。这一点在中国烹饪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厨师做菜一般精准到克,所以他们有各式各样的量器。而中国讲究适量、少许,即便是同一道菜,都会有千差万别的味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追求精准。
商鞅变法中,有一点尤为重要,就是把土地从国有变为私有,只要统一交税就行。古代交税其实就是上交粮食,这就需要量器的存在,且要标准统一。商鞅方升便是这一时期留下的精准量器。商鞅方升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重480克,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容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它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实物例证。
方升上共有两段铭文,侧壁铭文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所刻,底部铭文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刻。据方升侧壁的铭文记载,商鞅在变法时,将此器容量定为一升,并以此为标准,统一了秦国的量器。而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小小的方升成为了秦国的传国之宝,一直沿用到了秦始皇时期。商鞅方升底部有一段秦始皇二十六年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召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此器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量器。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秦国,从混乱迈入标准,要经历多少艰难坎坷。商鞅方升不属于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个国家。它的背后藏着秦国崛起的秘密,更藏着中国一统的强大力量。
商鞅方升的前世传奇,就发生在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统一后的秦始皇面临着两项巨大的考验,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法度、文字、度量衡,二是要应对接踵而至的刺杀行动。故事就从历史上那次著名的刺杀讲起。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初期,天下疆域虽已一统,但律法、制度,甚至普通的量器都混乱不一。自荆轲起,六国残羽刺杀行动从未停歇。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下令将所有与荆轲有关联的所有人杀掉。但高渐离因琴艺超群,只被熏瞎了眼睛,安排留在秦国为秦王击筑。高渐离既是荆轲友人,又是燕国门客,秦始皇谋臣李斯便以此向秦王进谏欲杀掉高渐离。于是秦王命高渐离前来击筑,意欲一试高渐离是否贼心不死。
秦王与李斯三番五次用语言刺激高渐离,李斯又命高渐离演奏《易水歌》。高渐离回想起当年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口中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己为荆轲击筑伴奏,不免心中对秦王更加恨之入骨。此时丞相隗状、王绾被召至堂前,秦王向其宣告商鞅方升为大秦国器,自商鞅变法时持续到如今天下一统。秦始皇说道:“世人说秦国富强皆靠卫鞅立法,但朕以为立法易,执法守法难。若不是百年间大秦子民齐心协力执法守法,不会有今日。”随后命隗状、王绾即日起以此方升为标准发放全国郡县,统一大秦量器,切勿有分毫之差。隗状、王绾向秦始皇提议此事从琴师故里燕地开始实行。
高渐离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提起怀中灌满铅的筑向秦王砸去。却因眼瞎之痛,最终未遂。失败的高渐离虽未了却心头之恨,但也尽到了荆轲之友、燕国门客之义,宁愿一死,也不愿做“秦国奴”。而秦王说了这样的一段话:“秦国虽无名士,但山东六国名士皆在大秦争鸣。穆公重用楚国百里奚,宋国蹇叔、晋国不豹、公孙支兼并二十国称霸西戎,孝公重用卫国商鞅实施变法国富民强,大败楚魏扩地千里,惠文王重用卫国张仪,拆散六国合纵转为连横,昭王重用魏国范雎,远交近攻蚕食诸侯,如今楚国李斯,更是助朕破六合成帝业。”
百年前,山东六国皆言变法,却只有秦国真正将人治变为法治,并将变法进行到底。方升虽小,但它的背后是大秦延续百年的强国之计。更重要的是,百年间大秦子民,上到八十老妪,下到三岁孩童,尽遵统一法度,如此秦国必然富强。山东六国纵然人才辈出,但绝无大秦子民执法守法,乃至强国的决心。世人尽可以杀秦始皇,但就算秦始皇亡、秦亡,统一强国的改革也将进行下去,影响千秋万代。高渐离如此之态只能代表荆轲之友,却未能代表燕国门客。他所不知的是,秦始皇进行的统一必然是大势所趋,众望所歸。最终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全国“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了各地法度量,将此事刻于商鞅方升底部。至此,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始皇千百年来给人们大多留下了暴君的印象,惨绝人寰、不通人性,依靠商鞅变法等外界力量登上始皇帝大位,这一切大大掩盖了其对于中国历史封建君主专制所作出的奠基贡献,他所开启的是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繁荣壮阔。
几千年前的秦国,开启了用统一标准治国的先河。而以商鞅方升为代表的量器标准,给“民以食为天”的时代构建了一套稳定公平的经济秩序。几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一群人延续着求精准、衡公平的神圣使命,度万物、量天地。
我们从“布手知尺”、“掬手成升”、“迈步定亩”的计量历史走来,商鞅方升所代表度量衡的统一,开启了中华民族一统的时代。今天,更加精准的量子计量打开了标准领跑者的新纪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职责就是建立、保存、维护,并且持续改进国家的计量基准和最高的国家测量标准,这一群人仍在延续着这一计量使命。
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未来,计量方法与仪器在不断演变与推进,无数计量人前仆后继为计量事业贡献一生。一个国家,只要有标准可测、公平可测,百姓自会心齐,延续千年的改革强国步伐自然会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