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有意,流水有情
2019-06-11詹梅香
詹梅香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若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想”,学生的思维被限定于老师所给出的框架之中,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本无法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纵然教师是“落花有意”,而学生往往“流水无情”,毫不买账,这也是语文课堂“波澜不惊,水波不兴”的重要原因。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愿望,就完全达到目的,至于怎么教其实并不重要。
1 巧用导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所谓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希望从文本中获得相关知识,解决相关疑惑的求知心理状态。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的产生期待和实现期待的重复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巧妙的设置问题,制造悬念,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授《丑小鸭》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张秋生曾经说过,‘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45岁、55岁的人回味安徒生……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多少个童年的夜晚,我们在安徒生的故事中进入甜美的梦乡,如今,我们跨越了童年,告别了倾听安徒生的时代,当我们学习他的作品时,你能从中阅读到什么新的体会呢?”丑小鸭的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不管是从大人口中听到的或是从动画片中看到的,因此对情节的把握并不难,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能够直接激发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期寻找新的领悟。
2 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无论何种文体,有朗读的加入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的鲜活,也只有回荡着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才是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的本色。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较快熟悉课文内容,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激发表现的欲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朗读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读。并且不同文体,其朗读训练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一剧本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首先抓住文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然后揣摩相关的语气。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同时也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则是直达文意的不二法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四读”来完成一篇文言文的教學: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文意——四读,读出语气。这样,既解决了字音障碍,又理解了文章内容,同时也把握了人物形象。对于感情较强的散文类文章的朗读,则重点要针对其情感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把握情感。如《散步》一文,在训练学生朗读的时候,重点是把握文中祖孙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我”身上所肩负的使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温馨温情。
3 平等对话,呵护学生的阅读感受
苏霍姆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挖掘自我,教师就应当营造一个平等的课堂氛围,尊重并呵护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的看法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不必将教参或教师固有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因为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在平等的和谐气氛中,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童趣》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最后设置一个让学生说说自己童年趣事的环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中都会发生许许多多有趣的事,设置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同时还能更进一步的理解为什么文中的作者能够从蚊子、花台小草、蛤蟆等平凡小事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毕生都在探索的难题。阅读教学应当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体验分享语文的乐趣。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实在在的统一起来,回归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只要用心去实践,相信“落花”有意,“流水”定会有情。
(作者单位:梅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