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
2019-06-11安康
安康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上涨,截至2018上半年已经突破3.19亿辆。在汽修领域的现代化车身修复工艺的不断更迭,职校在专业课程上出现一定的滞后性,教材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有所脱节的现状,同时,2+1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性。基于此,笔者通过车身修复技术课程、校内实训实验场地与设备的配置、2+1教学模式的三个方面,展开教研探究工作,旨在改革优化车身修复课程的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进而,达到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目的。
1 理实结合原则——汽车车身修复专业课程设置
1.1 专业培养目标
汽修专业车身修复的培养目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在实习过程中完成小事故车辆钣金与喷漆工作,担任辅助技师的助手工作;能够在一两年后可独立维修中等之严重的事故车辆的钣金与喷漆工作;当汽车技术结构与材料发生变化时,能够依循车辆维修手册,快速掌握新材料、新技术的维修工艺,自身具备一定性自学能力;具备一定性技术创新与创造的职业能力。
如上述课程目标的培养,必须在课程中以职业为导向的核心设置,基于该专业职业技能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教学重点。为了更好的实现上岗就业的“零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實训和理论够用的原则,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
1.2 专业课程开发步骤
在专业课程的开发环节上,应该依循“职业为导向与理实结合”的顶层设计,务实的落实到专业课程的开发环节中,逐步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高。其一,通过组织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合理制定市场企业的课题研究,走向行业的企业中,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收集数据等调研工作,依据市场车企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职校该专业课程的现状,确定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其二,学校组织车身修复领域的专家、职业课程的研究专家、职校专业教师,共同对“车身修复”行业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此设定维修技师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其三,由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队伍,通过专业课程结构与顺序的分析与确立,把工作项目、任务、内容有效加入该专业的学习领域的课程。
2 承上启下原则——优化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配置
实验实训场地与设备的配置,是支撑理实一体化培养的基础条件,是专业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实现途径。因此,校内实训面积、设备类型、数量、性能等方面,是需要重点规划及配置,保证办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下提出几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第一,依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配置。例如,车身维修以气体保护焊和电阻点焊两种工艺,气焊与电工电弧焊使用逐步化被替代,因此,配置焊接设备与工位时,以保护焊、点焊为主,其他为辅,保证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或工具的吻合,保证技术掌握的实用性。
第二,各类设备与场地,划分专业的保管区域,运用5S统一管理。
第三,对各种类别的设备与工具,进行三类划分,通用、专用、常用,而后进行配备。避免办学资源的浪费,做好精细化的配备工作。
第四,工具与设备的配置,应该以最先进的设备与工具配置。主要原因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过程中,科学化的修复车身损伤。另外,为了便于工具维护与管理,尽可能采取一个厂家采购。
3 2+1教学模式——中职车身修复专业的改革优化
3.1 “2+1”教学模式简述
“2+1”教学模式:校内两年学习,校外顶岗企业实习1年。主要实现三个教育目的,其一,从技能学习者转变一位问题处理者。把校内两年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验证准确性,提高已知知识的融会贯通。其二,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累积大量的工作经验,提高未来的就业上岗的“零距离”。其三,加快从学生向职业人员的快速转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为未来的就业提供基本保障。
3.2 “2+1”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性
在2+1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与责任心,十分容易出现随意离职,甚至集体离职的现象,给企业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自我定位模糊,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以及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不能有效完成实现岗位的内容。最后,校企双方合作不够深度化,企业只当学生以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加上学生刚刚进入社会,其心理与生理不够成熟化,自然加剧造成多种负面的实习情绪,严重偏离中职2+1模式的预设教育目的。
3.3 “2+1”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优化
中职院校应该积极性与企业展开深度性合作。例如,学校与某车企公司合作,采用订单式模式运营,校内组建某车企培训班,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外,还有接受某车企内部培训课程,第三年全部到某车企参加顶岗实习。该实习过程由某车企高管或认证技师的一对一指导。同时,负责某企业班级教师,定期走向企业中,为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保证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与释疑解惑。同时,职校为车企提供员工的到校培训,在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建设上,为车企提供智力型教育辅助,更好的为该企业创造价值。而院校也真正解决实习期间管理的鞭长莫及的困境,以此通过校企同心,最大化培养高精端职业人才的养成。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通过分段式实习工作的分化,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企业出具鉴定报告,也通过校企双方在共赢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院校形成真正相辅相成的深度合作,也有效避免学生的散漫心理与消极工作态度的滋生,才有可能实现职校教育发展的“招的进、留得住、送的出”的人才机制培养,履行中职院校在国家系统中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作者单位: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