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

2019-06-11孔令奎

科学与财富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孔令奎

摘要: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我国进行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几年我国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向已经逐步发生转变,成为对于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并且有诸多学者认为,只有对文学史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够使其中研究的真实性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对于笔者来说,这一观点略显片面,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趋势,应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趋于史学化”。例如对《红楼梦》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极少有学者进对红楼梦本身进行研究,而是会对红楼梦的年代背景以及其中的人物出身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对比,只有如此,才是进行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以及相关学者需要共同进行努力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文学研究;史学化

根据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对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其一即是研究方向趋于“史学化”,其二则是“现当代史研究”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之间完全无任何关联。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研究是否需要趋于“史学化”这一观念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所以接下来的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疲惫状态,不至于将其称为“危机”,但其已经明显的缺乏活力。虽然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业期刊依然能够发表大量的相关专业文献,但是鲜少有文献能让专业学者出现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与此同时,虽然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都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之中,且多方面的学术成果不断产生,但从实际上来看,其学术成果多为进行学习的记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究其原因,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大学体制、学术考核方式、评价方式、学术权益分配等,另外,学术目标、学术方法以及学术模式等学术的内在原因更加重要且突出。

二、“史学化”

(一)“史学化”的概念

所谓“史学化”,也就是现当代文学以过去的文学为基础进行发展,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均由早期的文学环境所衍生。也就是说,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历史叙事对其具有基础性作用,使历史能够呈现为“文学化”的作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历史。当然,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并不是单一的对历史文学进行照搬照抄,而是需要对其中的精华进行学习和吸收,并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历史文学进行继承发展与融合。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的误区

多数进行性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学习和研究的初期,主要进行研究的是文学而非历史,但是如此,在对文学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其年代特征以及人物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也就不利于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如果过于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偏离文学的情况。所以,对文学书籍中所存在的历史时节的进行透彻的研究,并不能够对文学问题进行彻底解决,而如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相关历史了解甚浅,同样难以对文学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分析

第一,不管是在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开展史学探索,还是在对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其他相关内容进行研究,都属于对中国现当代史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也可以将其视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分支之一。从事实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符合一切对史诗学进行研究的条件,例如其进行研究的历史时期主要为晚清至建国,此期间的全部作家几乎均已逝去,且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具有足够长的年限,使研究者能够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冷静和批判的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而从当代文学的方面来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对当代作家的了解越来越多,距离感随之不断缩减,同时加上国家政治和政策的限制,我们能够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的研究相对较为有限,且极可能有失客观。由此可见,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相对于对“当代文学”进行研究更具优势。

第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和评论的趋势出现了爆发式的增加。首先,文学批评在传统上仅针对于文学创作,但是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研究与评论的基础上,文学批评已经逐渐汇入了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当中;其次,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同样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要对建国以来我国当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就必须对当代文学进行有效的了解。并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代文学除了对历史事件进行描写以外,还有诸多的作品直接的描写了当代中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可以说当代文学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历史进行重现的重要基础,所以对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的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以上诸多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三,当代文学并非与现代文学毫无关联。当代文学不是在建国时期突然产生,而是与建国之前的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关联。事实上,陈思和、刘志荣、钱理群等诸多学者均主张从上世纪40年代《讲话》发表开始对当代文学进行梳理,由此可见,1940年代是公认的“当代文学”出现的开端。并且,当代文学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将其应用于对现代文学进行研究之中。另外,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文学时期已经结束了数十年,而处于进行时的当代文学也拥有了数十年的历史,而且正处于不断延伸的状态,可见当代文学的历史时长必然会超过现代文学。

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文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历史均为学科之历史,但是相比而言,文学史似乎更加具有“距离感”,主要在于文学史难以与其它学科进行良好的融合,不能夠有效的进行知识资源共享。并且以此同时,人文社会等相关的史学专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史施加压力,促使现当代文学研究进一步向“史学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并且,随着文学轰动效应的逐渐消失,“史学化”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然发展方向之一,只有使其逐渐趋于“史学化”,才能够具有更加广阔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

参考文献:

[1]钱文亮.“史学化”还是“历史化”: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2):129-142.

[2]郜元宝.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趋势的一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5):3-7.

[3]刘媛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12):145.

[4]郜元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2):1-25.

[5]杨柏岭.现当代学术史视域下邓乔彬的古代文学与画学研究[J].天中学刊,2014,29(3):1-12.

[6]张福贵.第三只慧眼看文学史——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的启示[J].文艺争鸣,2016,(10):19-22.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
浅谈国学热和中国新时期文学
论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途径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外部研究与“真实”追求及其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