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时代下国企意识形态工作难点及解决措施

2019-06-11门守波

科学与财富 2019年9期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摘要: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在网络环境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相比于传统环境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渗透及威胁。我们需要在保持网络传播多样化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观念的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信息化

一、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

合理地判断当前形势,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将其往于自身有利的方向引导。只有充分掌握思想工作领域的新态势,才能加强应对隐藏的社会舆论危机的能力。这几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国有企业思想建设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往传统的“你说我听,你教我做”的单向指导思想工作路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过去秉持传统媒体及传统模式为理念的国有企业在思想工作观念、机制和工作方案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网络信息化下,制约国企意识形态传播的因素

麦奎尔说过“新的媒介文化本身就是自然,而不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正因为它是自然的,因此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便通过这样一种“自然”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网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但是基于我国国企员工人群的特殊性,西方文化的渗透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性。

(一)网络信息化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西方国家之所以选择以网络作为文化渗透的途径,正是网络信息化的特殊性使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家政权后,较为注重经济建设的发展,而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较为落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不断渗透发展中国家,试图在发展中国家占据文化的主导乃至于核心地位。并且,发展中国家人民在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后,有着文化上的精神需求。这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尝试着参考发达国家的文化。无论是在文化形象的塑造,还是在语言的表达、规则和模式上,都能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西方的影子,更有甚者直接照搬西方文化。我国的国有企业中,不乏接触国家核心产业或者是重要产业的从业人员,在以网络形式传播国有企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存在西方文化渗透,危害国有资产、泄露国家机密的风险。

(二)网络信息化对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传播的巨大冲击

网络信息化既有进步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网络信息化之间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及冲突。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国有企业意识形态若要传播,必须同时面临国际与国内背景的双重考验。

在全球化趋势下,国企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的传播中,必然会遇到各种以前从未有过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信息化以压倒性和不可抗拒的方式向其他國家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侵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态度,解析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内核。西方网络信息化试图通过其强大的渗透力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实现思想的渗透。同时,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网络信息化的主要控制权,同时国企员工的人群特殊性,往往使我们的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

三、确保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在网络背景下正确传播的途径

就像马克思说的,“家庭和公民社会是国家现实的组成部分,是意志的精神存在,它们是国家的存在方式。”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使意识形态的传达确实有效,只有拥有了群众,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我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以网络信息化形式传达国有企业意识形态。

第一,坚持主题,鼓舞多样化。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处理主导和多样性两者的关系。显而易见,如果存在主导,就必须存在多样性。主导性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多样性。那么什么是多样性?片言只语,它是特殊性、差异性、个性和雄厚性。在理论唯物辩证法里,主导与多样性两者可以认为是一对多的关系。“多”中包含了“一”,“多”是“一”的丰富表达。在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交流的过程中,突出“主题”不是为了扼杀意识形态的丰富性质,也不是为了消除意识形态的多样性,而是着重在多样性中更好地支配。以优势引领多样性发展,突出优势比较。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指导,不但是网络信息化自身的需要,更是国有企业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地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长时间的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具有优越性。网络信息化作为一种公共交流的媒介,为所有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以往相比,人们主要通过组织沟通或文件传递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自主性。在网上,人们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新闻,也能敲敲键盘发发评论。自主空间已经是网络信息化的代名词。这种平台给人们丰富的“对话”空间和更多的可行性,只要你想得出。在之前,我们时长有这种观点,即在网络信息化中,我们应该以消极或恐惧的态度,所以牢牢地控制人们的言论,观察各种信息。但事实上,网络信息化也带来了更广泛的舆论监督和公正的民主,这不会妨碍党的团结。相反,妥善处理将有利于党的稳定和国有企业意识的建设和兴盛。

参考文献:

[1]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23-27.

[2]陈三三, 毛勇. 国家意识形态变革与传播技术革命的变奏曲——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 新闻知识, 2009(12):14-16.

[3]郭明飞.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党政干部论坛, 2010(1):39-41.

[4]秦维红. 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与对策[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9(5):11-12.

[5]王熙.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传播——以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07(1):148-150.

[6]孟浩明. 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J]. 科学社会主义, 2005(4):57-60.

[7]邱小玲. 论执政党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9(4):23-26.

作者简介:

门守波(1986-)男,广西永福,研究方向:党务党建

猜你喜欢

网络信息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管理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网络信息化对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言语识别在新交际模式下发展的思考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