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激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19-06-11叶春
叶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自觉和积极学习的直接因素。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数学知识恰恰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老师一味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会更加感到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让学生多“动”。“动”有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表象并形成概念,有利于他们用“经验”来分析数学知识,也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同时,能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使学生在努力求索中改善认识能力,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新奇、厌倦呆板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采取“以动激趣”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1 以画激趣
小学生都喜欢画画,根据学生的这一爱好,我让他们自己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兴趣。例如,教“7的认识”时,我先让小朋友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喜爱的6只小动物,然后再画一只,数一数,一共画了几只?使之明白6添上1是7,7比6多1,6比7少1。接着叫学生从左往右,数把第7只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再说一说从左往右数涂了颜色的是第几只?一共有几只?从右往左数涂了颜色的又是第几只?使之明白基数和序数的意义。这样,既引起童趣又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快乐地获取知识。
2 以摆激趣
老师提出问题,不定框框,不搞机械操作,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摆弄学具来解决,使之主动发现和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先让学生从彩条盒里拿出一根表示“2”的彩条,然后拿出表示“2”的倍数的彩条来自由地摆弄,接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几倍?如,10是2的5倍,8是4的2倍,10是5的2倍,……。再想一想,怎样列式计算?这样,学生不但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3 以做激趣
根据小学生凡事都要自己做一做的特点,我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身参加数学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这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以掌握、学生感到乏味的内容。它既有表面积、底面积、侧面积的区别,又有不同物体有一个底面、两个底面、没有底面的区别。于是,我先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圆柱体实物,再仿照各种不同圆柱体动手制作模型,然后看着自己制作的模型去计算各种不同圆柱体的表面积,很多学生制作了汽油桶(上底有一个小圆孔)、开水桶(侧面下方有一个小孔)等模型,并能说出如何计算其表面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他们的内心随着教学的激流而澎湃,從而快乐地思维,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沟通了师生感情。
4 以用激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我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实际应用来激发兴趣。例如,教“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数一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少先队员多少人?并把这些数据编成应用题,相互促进。又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修理摇晃了的木头椅子,并说出为什么在下面两脚之间斜着钉了一根木条就不摇了呢?从而想一想,房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拉闸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也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枯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自我需要,欲罢不能,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 以议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想办法引发学生的争议,让学生在争议中明辨是非,获取知识。如在复习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出了如下一道题:“一人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6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8千米,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学生有如下几种解法: 1、 6×5÷(8+5);2、(6+8)÷2;3、 6×5×2÷(5+6×5÷8)。当时学生说哪一种对的都有,各说其是,争得厉害,我让他们先争论后,意见相同的同学推荐代表发言。当一方代表发言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因为意见相同的这方心里高兴有人代表自己发言,认真听是否还漏掉自己的心里话。意见不同的也专心听着,想办法找出对方的差错,显示自己的正确或发现自己的不对。这样的争议,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思维,并能使学生在争论中获取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以动激趣,以动促学,是符合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的一种好方法。它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博罗县公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