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2019-06-11张思阳胡波
张思阳 胡波
引言:当前中国社会迫切期望工匠精神的回归,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企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规划上,已将“工匠精神”在政府报告中提上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媒体宣传层面上,不论各大会议还是主流媒体上,都屡屡提及“工匠精神”,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总理再次提到工匠精神;随后,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上,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时代的招呼、社会的需求、人民的诉求都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工匠精神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渗透到高职教育之中,高职院校将担负起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1 “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
1.1 “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但在学校层面,如何实施才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研究颇为浅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和策略。理论层面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一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二是论述 “工匠精神”回归的重大意义。三是宏观上的保障措施。
1.2 “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不仅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摘自张斌副司长在2015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上的讲话。目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内涵尚无明确的界定,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内涵包括: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要求、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2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2.1 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的现实需要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必须在产品的细节上下功夫,保障产品质量的提升,坚持对精品的追求、积累与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重塑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渠道,是赶追德、日、美等制造业强国的利器法宝。
2.2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是诸多企业百年不倒的法宝。工匠精神中的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要求、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正是各大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工匠精神,依靠自我信念,才能长期立足于产品竞争不败之席的浪潮之中。
2.3 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内涵发展的需要
国家经济转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而高职院校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向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人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内涵发展,更是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2.4 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未来社会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人才,更需要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创新的匠心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品德,过硬的知识技能本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企业、回报社会。
3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3.1 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只要指标之一,向广大教职工渗透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逐步转变教职工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日常的教学方式。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等办学体系中,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融入“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慢慢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3.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指导专业实践的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贯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身体力行为学生做表率。可以从结构来源、政策和经费支持、激励机制等方面探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
3.3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必须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实践教育、思想教育、顶岗实习等渗透工匠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重構教学评价,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满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符合学生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培养出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精神的合格“工匠”。
3.4 實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也是“工匠精神”得以体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工匠精神”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推进项目引领,整合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工艺大师等资源组成实践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项目实施过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训融合,通过项目实践感知、体悟“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与其核心内涵,将“工匠精神”深深的烙印在学生的知、情、意之中,更好的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最终形成自身的职业素养。
3.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
从一名学生完成工匠的华丽“蜕变”,需要学生正真融入企业和社会,需要社会和企业的熏陶和洗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通过学生亲自到企业中去实践,感受企业文化,体悟现实工作,从理论学习走上实践,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一次“检阅”,也是一次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有利于校企达成共识,形成共赢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满足“制造强国”人才培养的需求。
3.6 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
文化会对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行动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助于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可以设立工匠精神宣传日,广泛宣传各行各业“大国工匠”的光荣事迹和成就,让工匠精神文化慢慢进入学生的心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悟职业操守,让学生在各种作品展中畅谈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凭借丰富的活动,将工匠精神寓教于活动中,在各种活动中传播和弘扬。
4 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广大青年通往成才、成功大门的必备素养,是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提供人才的重要保障,党和人民渴望工匠精神的回归。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课题简介: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研究课题,课题名称: 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1623Y12;本文同时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2017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产教融合的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kt-2017-07。
(作者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