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境体验

2019-06-11钟新银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规则道德与法治创设

钟新银

自2016年起,我国固有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从《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突出强调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要重点学习和感受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为接受教育的初始,在这一时期其对规则法治、道德习惯、社会伦理等等内容尚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亟待教师乃至课堂进行有力的引导。而为了拉近学生与这些名词之间的距离,使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名词的存在以及具体应用策略,情境体验无疑是十分奏效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基于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养习惯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生活是围绕“人”而开启的生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有不同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或者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自己的老师同学,或者是居住在附近的邻居,抑或是偶尔来一次、会遇到的亲戚。很多习惯围绕这些“人”而生,而教师就可以创设出这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情境的过程中,感受一些习惯的存在。

比如,在教学到《上学路上》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回忆自己上学路上会遇到那些人、有哪些非常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同学们会回忆道自己的父母、班车的司机和老师、同学们、交通信号灯下的警察叔叔、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自己并不认得的面孔。

這时笔者继续引导,这些面孔是否会让大家回忆起一些行为、一些动作,或者印象里必须要说的话?

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回忆,将这些人、这些场景纷纷串联起来。比如出门之前会跟父母打招呼,说自己要出门了;比如看到班车的老师和司机要问好;比如看到同学们也要相互问好;比如看到警察叔叔在引导马路上的人们“红灯停、绿灯行”——等等。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每一个人都会牵连一种态度、一种习惯,而这些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潜移默化的,它们虽然没有既定的名词、但是却也是品德的一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更是小学生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和生成的品质之一。

二、基于规则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要求

现实生活包含着各种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难为大事,无论是诺大的社会,还是小小的一个班级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规则、各种各样的道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遵守规则、首先就要知晓规则。比如,在教学到《上课了》这部分内容时,需要让学生人知道的就是课堂纪律的存在以及在课堂上究竟应该遵守哪些纪律。因此笔者采用了“课中课”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规则、晓纪律、更知道不遵守纪律到底有什么不良后果。

场景1:上课铃声响起,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按时进教室,导致老师没有办法准时开课。

老师提问:不按时进教室,到底有什么不良后果?

学生们回答:老师没有办法准时上课,导致一堂课能讲的内容变少。

教师引申:不遵守规则,等于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但是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财富,等于大家的财富也被浪费。

场景2:老师在讲课,个别同学没有认真听讲,做小动作、说悄悄话。

老师提问:这样做,会给课堂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们回答:自己不仅不能好好学习,还会影响到周围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好好上课。

老师提问:不遵守规则,不仅仅是给个人造成损失,更会连带其它人。课堂是小,大千世界里的很多场合,规则关联许多,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悲剧、引人深思。

这两则场景的创设虽然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但是却可以被引申至任何一个需要讲究规则、讲究法律的场合,让小学生自小明白一个道理,遵守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表现。

三、基于伦理创设情境,让学生懂情感

伦理,指家庭关系,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该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与家人相处、获得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父母亲人的存在还没有形成非常深刻的认知,或者仅仅停留在血缘和“亲近”的层面,不知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不知赠与自己生命的伟大。所以围绕伦理方面创设的情境,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考虑:

比如很多小朋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被家长知道,但是家长却又急于知道,这让学生以为父母不尊重自己——可是果真如此吗?

比如很多小朋友不喜欢父母的唠叨,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总是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甚至产生一种父母针对自己的情绪——果真是这样吗?

如此两个场景的存在,会引发学生们最为深刻的讨论,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去思考,家长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才有那样的行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家长这份行为当中包含的担心、牵挂、引领呢?

四、基于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是非

笔者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这样一则案例,有一位小朋友因为经常看到爸爸开车的时候接打电话,非常不满,赌气说要去报警。笔者将这样一个案例拿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思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边,如果你有这样的父亲,你会选择怎么做?

选择1:报警,因为爸爸却是违反了规则。

选择2:不报警,毕竟是爸爸,不想让爸爸伤心。

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很多小学生都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即让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作为爸爸的管理者,而不是警察叔叔。一来他们深刻的知道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对的,的确存在问题,但是也不想因为这样的事情将爸爸送到警察局当中,觉得会伤害爸爸的感情,但是如果都是自己家的亲人,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会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由此来看,能想到这一层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是非对错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还会想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们的生活,从情感和规则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适当的引领和教育。如此,才能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感受规则、道德和情感的存在,真正意义上成长为既具有道德情操、又具备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规则道德与法治创设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让规则不规则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不如吃茶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二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