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学视阈下中国形象的建构

2019-06-11杨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莫言民间

杨阳

摘  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为正史所遮蔽的真实的中国民间社会形态。通过剖析莫言小说中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民间社会及优根性与劣根性并存的人物形象,探讨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文学立场,挖掘莫言小说在当前对外传播与交流背景下对于中国形象建构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中国形象;莫言;民间;优根性;劣根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1-0063-03

研究中国文化并有着“北京共识之父”之称的乔舒亚·库拍·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2006年曾提出:“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可惜,中国的国家形象跟不上诸多变迁的步伐。”[1]他认为,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仍然存在较大偏差。雷默的言论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警示意义。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形象的界定还存在诸多误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依然较为固化、西化,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部分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那些陈腐、失实的观念之中。

早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作品就已经享誉世界,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拥有众多读者,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力。随着莫言2012年摘得诺奖桂冠,其作品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与政治经济、新闻媒体等领域所呈现出来的国家形象相比,文学在塑造一国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文学所描绘的国家形象具有较高的可阅读性和接受度。

一、形象学与中国形象

形象学,顾名思义,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或异族形象,即对于“他形象”的研究。法国学者巴柔认为:“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即文学形象学研究……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representation)。”[2]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艺术,是与社会文化相辅相成的审美意识形态,它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用文学形式来表达对国家形象的感知,其影响往往是深远而悠长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更具可接受性和传播价值。文章所探讨的中国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有关中国的文学形象和认知,是一种蕴含民族特色、民间色彩的艺术形象,它具有一定的本土化、民族化色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二、莫言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探究

莫言的创作是一种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民间书写,他在作品中建构了为中国正史所遮蔽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色彩,是他立足于自己所观察的现实而想象、加工而成的世界。它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具有典型的民族特性,它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统一,因而他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高度认可并得到广泛传播。

(一)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中国民间社会

在传统的知识分子小说中,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是荒凉萧瑟、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中国民众多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启蒙。而在莫言笔下,中国的民间社会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底层民众充满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存智慧。他的小说是关于中国民间社会的真实写照,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多姿多彩、无比丰富的民间社会。莫言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在写作过程中,他并未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而是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充分挖掘民间世界中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深层价值。

《红高粱家族》中藐视世俗眼光、勇于反抗传统的“我爷爷”“我奶奶”,还有那片火红的高粱地,《丰乳肥臀》中像地母一般温暖而坚强的母亲上官鲁氏,《生死轮回》中不甘命运的安排、勇于反抗权威的西门闹、《檀香刑》中快意恩仇、敢于以绵薄之力毅然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猫腔艺人孙丙……这些文学形象自诞生起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了中华大地上一个个敢爱敢恨、敢想敢做的民间人物形象,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莫言通过他生动的笔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东北高密乡这个色彩斑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他笔下的中国民间社会透露出一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张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韧劲与绵延不绝的旺盛生命力。通过巧妙处理本土与世界的关系,莫言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具有民间特质的形象展现给读者。

(二)优根性与劣根性并存的人物形象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以发现,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作家对于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剖析与批判在文学创作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也未能跳出这一樊笼。不同于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与针砭,莫言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形象具有更加鲜明的民间色彩。莫言的小说中,虽然有批判国民劣根性、刻画出“看客”形象的作品,如《檀香刑》;也有探討“吃人”主题的小说,如《酒国》,但是大部分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均是个性鲜明、敢爱敢恨,有着中国底层民众无比顽强的韧劲、乐观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底层社会中五彩斑斓的人物形象[3]。

在塑造人物时,莫言并没有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批判标准,而是立足民间视角,回归人性的本真状态,真实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刻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时,莫言从不避讳他们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大胆地书写他们内心最原始、最隐秘、最真实的情感和欲望,敢于直面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从不回避国民身上的劣根性。小说《蛙》以波澜壮阔的中国民间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中国的艰难推行历程。小说的主人公万心是一个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医生。她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计划生育推行的浪潮之中,哪怕是众叛亲离、千夫所指,她也毫不动摇。她不仅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也是领头人。面对那些还未出生也不允许出生的小生命,不论是面对家人还是朋友,她都态度坚决、毫不动摇。在家人眼里,她是冷血无情的;在他人看来,她甚至可以说是丧尽天良、不可理喻。但是另一方面,她从内心深处也深爱孩子,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她也亲手迎接过无数个小生命的降临。最后,她嫁给了做泥娃娃的郝师傅。那一个个面带笑容的泥娃娃,仿佛就是她曾经扼杀的那些小生命的再现。在自己神志不清的时候,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忏悔[4]。小说以书信的形式展开,以孩子的口吻向人们娓娓道来,姑姑的固执和绝情令人憎恶,她的忏悔和自身的悲惨命运也令人同情。这种真实而矛盾的人物性格深深触动着读者内心,读完令人顿感五味杂陈,它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的生存境地,引发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无限思考。

《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的九个孩子来自于七个不同的男人、《檀香刑》中孙媚娘与县令的不伦之恋、《红高粱》中余占鳌杀掉患有麻风病的单家父子、《白狗秋千架》中暖大胆的求种行为、《筑路》中杨六九为了帮助守活寡的白荞麦脱离苦海而对其丈夫的谋害等,我们无法用传统的道德标准评定这些行为,从一定层面上来说,这是对煎熬状态的一种解脱,为人物惠安的人生命运找到了一丝光明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民间的义理。

三、“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莫言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众多鲜活的文学形象,展现出长期被正史所遮蔽的中国民间形象,离不开他始终秉持的民间写作立场——“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种民间写作立场与他的出生、童年经历和农民生涯密不可分。莫言于1956 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十岁时便因“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回家当了农民, 1976 年应征入伍,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他后期的创作素材和写作方向的选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言说过:“我们生来就在这个地方,没有见过外面繁华的世界,所以我们本身也没感到有多么痛苦,中国农村有自己的乡野生活,有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反观农民这个群体,虽然他们身上有诸多苦难:世代的贫穷、劳作的艰辛等,但是他们依然有很多排解苦难的方式,这就是底层民众的乐观与幽默,一如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主人公一般,虽然生活日益窘迫但他的心态始终较为乐观。莫言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民间诙谐与幽默精神与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化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民间文化资源也为莫言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高密丰富的民间文化熏陶,民间传说、民谣、鬼怪故事、逸闻轶事等不仅开启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成为他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莫言甚至在小说中运用故乡的民间文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东北高密乡,将猫腔、泥塑、青蛙神等意象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些民间文化资源,为莫言的小说创作增添了独特的民间色彩与本土化特色,也开启了莫言对自我创作定位的深层思考。虽然学界普遍认为莫言的创作受到马尔克斯、福克纳等人的影响,莫言本人在读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也拍案叫绝,惊呼“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但实质上,“魔幻现实主义”只是西方世界对莫言创作手法的一种概括,其写作实质上是带有中国民间色彩的魔幻主义,他在效仿拉美作家马尔克斯进行创作时也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素材。莫言也坦言,我们无法去步马尔克斯的后尘,但向老祖父蒲松龄学点什么却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5]。

四、结语

莫言的小说关注现实题材,以民间的视角解构现实,以平民的口吻来诉说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与反思并存的中国形象。在他笔下,中国民间有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底层民众身上具有难能可贵的生存智慧。莫言作品对于中国形象及影响力提升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开掘。他的获奖也有力印证了他被世界文學的不断认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当代文学已经真正敲开世界文学的大门,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中国形象已经具有全面、准确的认知。改变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传达出真实、全面的中国文化形象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乔舒亚·库柏·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沈晓雷,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8-121.

[3]方爱武.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王蒙、莫言、余华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6:105-128.

[4]姜智芹.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莫言作品为个案[J].人文杂志,2015(01):63-65.

[5]孙延民.论莫言小说的民间创作姿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46-53.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莫言民间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