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019-06-11潘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效开发利用价值

潘行

摘  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撑。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功能。目前,阜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进一步推动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明确政治定位、深挖精神内涵、拓展经济功能,切实提高开发利用成效。

关键词: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成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1-0059-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撑。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一、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分析

(一)政治功能

五四运动后,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在阜阳的反动统治激起民众的不断反抗。1925年阜阳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阜阳地区先后爆发了“四·九起义”、黄家坝暴动、太和“四·一九”暴动、临泉长官店暴动、颍上卅铺暴动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成立涡北抗日根据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豫皖苏区党委和军区通过武装斗争和连续作战,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革命力量向北向南迅速辐射到了阜阳绝大部分地区。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阜阳地区获得了解放。

深入挖掘地方党史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共产党的主张,也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信念,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经过风雨同舟的艰难岁月共同创建的,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珍惜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2]。

(二)经济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功能集中体现在红色旅游上。阜阳地区存在155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大多位于农村,把农村地区革命遗址遗迹的开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积极发展乡村红色旅游,能够为当地群众创收开辟新路。其次,阜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分别占19.8%、40.6%[3]。以红色旅游带动阜阳第三产业发展,能够促进阜阳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内容,拍摄红色电影、出版红色书籍、编排红色歌舞剧、生产红色纪念品等,形成红色产业链,能够把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功能充分开发利用起来。

(三)文化功能

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过程。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追溯文化自信的根源,对于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阜阳作为全国五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每年有200多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一过程中,阜阳逐渐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农民工精神”。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开始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和“接你回家”活动,把输出的劳动力吸引回来,为阜阳建设添砖加瓦。如何把劳动力吸引回来,除了政策支持、待遇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农民工精神”是阜阳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地方红色文化,增添地方文化魅力,能有效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区域文化认同感。

(四)教育功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一是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素材,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起到了道德示范的效应。在大革命时期,阜阳县人程恩普(1882—1943),为中国革命事业散尽家财。国民党中央欲行资助,程恩普说:“牺牲乃革命党人本分,若望报偿,与术工投机者何异,稚周不忍也。” [4]今天,阜阳的扶贫干部康斌、柳西周同志长期带病坚持在扶贫第一线,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身边人的感人事迹无不激励着广大阜阳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三是红色文化传递的价值观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红色文化资源与共产党人的奋斗史紧密相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紧密相连。通过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教育功能,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正确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高地[5]。

二、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已取得成绩

现今,阜阳市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不小成绩。2011年《阜阳市革命遗址普查报告》认定全市革命遗址遗迹为155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个,占总数的3.22%;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9个,占总数的5.80%;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2个,占总数的7.74%。有4个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58%;有7个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51%;有10个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革命遗址总数的6.45%;已建成阜阳市党员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7处,其中省级教育基地2处,市级教育基地5处。《阜阳通史》、《魏野畴的故事》等书已相继出版发行。反映阜阳精神的精品电影《王家坝》、《农民工》相继亮相,2015年由杨诚俊执导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四?九”起义》公开上映。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

1.政治功能未能凸显

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但是阜阳的革命传统教育尚未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群众政治素质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2.经济功能尚待开发

目前,阜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政府投资建馆,民众免费参观的阶段。红色文化资源本身没有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首先,场馆雷同,缺乏吸引力。以“四?九”纪念馆与魏野畴烈士陵园为例,两个场馆的布展主要围绕“四?九”起义展开,前者为“四?九”起义的策划地与皖北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地,后者为“四?九”起义总指挥、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的衣冠冢。两处纪念地各自为阵,并无联动。展出内容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展示形式上,多为图片布展,史实叙述,缺乏特色与创新。其次,宣传力度不大,未能形成知名的红色文化品牌。纵观全市,在全省范围内缺少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更谈不上知名度。

3.文化功能亟待拓展

首先,文化自信的效用仍需加強。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弘扬红色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在阜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于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其次,阜阳红色文化产业尚未形成。需要大力促进阜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向着产业化发展,最大程度地激活红色文化潜在的文化功能。

4.教育功能有待提升

阜阳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育效果不佳,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首先,纪念场馆未得到充分利用。纪念场馆成了特殊节日的活动场所,而非常规性的教育基地。大部分场馆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比较被动,一般只负责接待前来参观和学习的各界人士,或者仅仅提供开展纪念活动的场所和内容,主动开展宣教活动的手段不多。其次,教研职责相对分离。研究人员一般是各部门的党史工作者和热心于党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教学人员多为场馆专职讲解员,讲解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开发利用阜阳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政治站位,理顺开发逻辑

第一,明确政治定位。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重塑人民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四个自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政治的高度把控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避免低俗化、恶搞红色经典、完全商品化的趋势出现。同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贯穿始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无缝对接。

第二,完善机制体制。除确定为省市级纪念馆(园)之外,阜阳市绝大多数遗址没有管理单位,管理缺乏相应的权威性,缺少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主体。散落基层乡村的遗址更是难以管理,任其毁损消失。对于具有开发价值的革命遗址要完善保护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建设与定期维护。

(二)挖掘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一种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信念品质的传递[6]。纪念场馆、舞台剧、书籍、电影等只是精神的一种载体。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资源形式反映出红色基因内涵。正是有了英雄烈士的故事、传说,雕塑建筑才有了神韵,红色旅游才有了意趣。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重新焕发红色文化的时代气息。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要与时代相契合,在建设伟大事业中传承红色基因。

(三)创新开发理念,整合各种资源

第一,统筹规划,打造品牌。围绕“四?九”起义主题,打造一条“重温‘四?九起义、缅怀革命先烈”的精品红色线路。以王官集“四?九”起义纪念馆为起点,沿当年“四?九”起义路线,到阜阳城区双龙桥纪念碑,再到临泉老集魏野畴烈士陵园。以动态的形式串联起各纪念场地,突出“四?九”起义纪念品牌。线路上的各个教学点,教学主题应各有侧重。以“四?九”起义纪念馆与魏野畴烈士陵园为例,前者可重在挖掘阜阳人民反抗反动统治,不畏强大敌人的反抗精神;后者可侧重在为了革命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从而避免展出内容与讲解内容的雷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资源品牌。

第二,整合人才队伍,建立教研一体化机制。各级党史办、党校(行政学院)、场馆专职讲解人员通力协作,深入研究,就专业性问题定期召开研讨会,形成教研一体化机制,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研队伍,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发挥集体智慧作用。

第三,整合“颜色资源”。阜阳多数革命遗址遗迹位于农村地区,把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当地的乡村风光、地方民俗结合起来,形成以红色为主带动区域内的古色(地方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联动,延长红色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满足参观者的多层次需求[7]。

(四)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第一,丰富宣传方式。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通信工具,建设并开放网络宣讲平台,开发“网络课堂”“掌上课堂”等平台,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变被动组织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切实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

第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对于文献资料,开发专题研究,主题讲授;对于口述史料,开发访谈教学;对于旧址遗迹,开发体验式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王家坝精神、农民工精神等,开发舞台剧等形式的文艺教学。

第三,打造红色精品党课。集中科研力量,深入挖掘地方党史,打造地方党史精品课程。借鉴史实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力争使广大群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反省自察,在深思中清洁灵魂。

(五)探寻市场化道路,开发经济功能

第一,以红色旅游为载体,吸引市场资本投入。针对阜阳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多数位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应集中在多种颜色资源整合上。把红色文化旅游与打造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前期,政府相关部门给出整体开发规划,投入资金。在产生一定收益时,积极吸引市场资本扩大规模。使红色文化旅游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化为参观、学习、休闲、娱乐一体多元化的旅游。最终以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为当地群众创收,促使阜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拓宽红色文化产业链。阜阳在红色文化演艺方面已初步试水。《王家坝》《农民工》《“四?九”起义》这些影片的上映,社会反响强烈,提升了阜阳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编排红色舞台剧进行演出,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此外,也可借鉴故宫文创的经验,开发阜阳红色文化动漫影视产品、动漫影视形象,开拓红色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4.

[2]陈世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8.

[3]阜阳市统计局.2018年阜阳统计年鉴.

[4]安徽省文史研究室,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徽辛亥英杰[M].合肥:黄山书社,2011:295.

[5]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05):93.

[6]毛立红.对福建原中央苏区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福建党史月刊,2016(12):108.

[7]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22.

猜你喜欢

成效开发利用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