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法”独裁者 希特勒

2019-06-11袁栋梁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1期
关键词:希特勒合法德国

袁栋梁

在二战中的三巨头与三元凶中,没有人像希特勒那样在一战中吃尽苦头,也没有人像希特勒那样受到一战极大的成全,“4年之战争等于30年大学之训练”。一战前,希特勒本一心一意想当个画家,穷困潦倒地浪迹了多年,一事无成,想要乞讨都没有勇气,然而战争为他翻开了生命中新的一页。他在泥泞战壕里滚爬了4年,战争结束后,他愤然决定从政。没有政治经验,没有政治背景,没有金钱,连他自己都觉得前途灰暗。然而,在短短不到14年的时间,他就爬上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元首宝座,开始向世界倾泻仇恨和战火。

从小就开始模糊自己的身世

希特勒很少谈及自己的家事,即使是对少数心腹,他也只说父亲独断专行,自己无法与他相处,而母亲是个性格安静而温柔的女人。终其一生,希特勒费尽心思隐藏同时美化自己的个性,竭力掩盖私人生活,近乎吹毛求疵。当他刚成为年轻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领袖时,他已经将对他个人生活的刺探視为一种侮辱。成为元首后,他更是严禁任何对自己私人生活的曝光。

希特勒致力于将自己原已模糊不清的出身和家庭背景弄得扑朔迷离。他将祖辈的身份改为“贫穷的村民”。他篡改父亲的职业,把海关官员改为邮政官员。对前来投靠的亲戚,他都毫不客气地打发走。在妹妹宝拉为其打理家务期间,他要求妹妹必须改名换姓。在《我的奋斗》(这是希特勒的一本自传,叙述一般都被夸大)中,他父母的照片被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汉尼施曾经是希特勒在维也纳收容所时期的密友,后来被希特勒下令谋杀……

他的过往总是令他焦虑。1930年,曾有传言说敌人准备揭露他的家庭背景,他得知后万分苦恼:“不能让这些人发现我的身份。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的出身和家庭。”

将自己的背景弄得扑朔迷离对他来说有利。历史上众多的革命家和征服者,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再到斯大林,对于他们领导的国民来说,他们其实本是外国人。希特勒也一样。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在奥地利布劳瑙出生,他的父母和祖辈都来自奥匈帝国的偏远贫苦地区。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是奥匈帝国一个海关官员,有过3次婚姻。母亲克拉拉·波尔兹是父亲的最后一任妻子,原本是家中佣人、父亲的情人,比父亲小23岁。

1895年,年满6岁的希特勒进入一家公立学堂读书。校长曾称赞他“思维敏锐,服从师长,又很活泼,书包里边叠得整整齐齐,可说是楷模”。希特勒说,在孩童时,他最热切的愿望是当一个牧师。他常把围裙披在肩上假扮牧师,热心地“讲道”。

希特勒读书时,父亲正好退休,无所事事下极能折腾,希特勒到12岁时,已经搬过7次家,换了5次学校。因为顽固、偷懒、不做功课,他的成绩逐渐一塌糊涂。11岁时,父亲将他送往林茨技工学校读书。希特勒后来为自己的成绩辩解说,父亲想让他做公务员,但他决定要做个画家,冲突之下,他不再好好读书。

在林茨,希特勒深深体会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在林茨的一群书香子弟中,他无疑是个乡巴佬。正是从这一时期,希特勒开始模糊身世,他宣称自己来自一个令人尊敬的家庭。

1903年1月3日,父亲去世。软弱的母亲管不住希特勒,只能任其继续荒废学业。没过多久,希特勒因成绩太差退学了。

希特勒常说,此后的两三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他陶醉在未来当艺术家的美梦里,整日在多瑙河畔逍遥闲荡,享受“空虚的舒服生活”,并决定将一生“完全奉献给艺术”。他还宣称,绝不会为谋生从事任何卑劣的工作。

“维也纳是我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深刻的学校”

16岁时,希特勒已热衷于政治,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憎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境内所有非日耳曼民族。他加入了林茨成年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他的友人回忆,他总是埋头在书堆里,其中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德国历史和神话的著作。

希特勒认为“应该对这个世界和它的每个部分进行彻头彻尾的改变”。他为林茨市的整体重建计划构思到深夜,为剧院、城堡和博物馆等设计草图,为多瑙河设计桥梁——35年后,他以年少时的计划为基础,下令修建了这座桥。他还计划研发不含酒精的饮料,寻找烟草的代替品,甚至为学校的改革拟定计划,为“理想的日耳曼之国”起草大纲。

1906年前后,17岁的希特勒来到维也纳,金碧辉煌的帝国首都让他目眩神迷。回到林茨,他决定考取维也纳美术学院。结果“浑身洋溢着自信”的希特勒,两次都失败了。1908年12月21日,希特勒的母亲去世了。希特勒后来说:“她的去世使我的宏愿突然不能实现,我面临着谋生的问题。”

安葬了母亲后,满怀抱负的希特勒提着一只破衣箱,再次来到维也纳。此后的5年,希特勒过得极其贫困悲惨。1909年冬,他连冬天的衣服都典当一空,一度流落到流浪者收容所,以谎报在学校就读领取孤儿津贴。他曾想行乞,但既无乞讨天分,也没有向人伸手的胆量。尽管挨饿受冻,也不寻找固定工作。

20年后,希特勒这样写道:“对许多人说来,维也纳是个尽情享乐的天堂,寻欢作乐的场所,但是对我说来,它代表的是5年艰苦贫困的生活。在这5年中我被迫求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当小画家。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充我每日的辘辘饥肠。”

当时的维也纳看上去充满现代气息,但其实已是“明日黄花”。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到处充满了激荡和骚乱,其中不少是宣扬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的,最极端的就是反犹太主义,它吸引了大量的党派和联盟。而犹太人大量投入到学术界,在新闻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并且几乎控制了维也纳所有的大银行和当地大部分工业——这给了帝国统治者日耳曼人强烈的威胁感。在维也纳,人们有组织地散布对犹太人的仇恨,年轻的希特勒成了这类充斥大小书摊的书刊的贪婪读者。在一次举行总罢工后,成人普遍享有了选举权,奥地利籍的日耳曼人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告终。在希特勒看来,帝国正陷入“危险的泥淖”中去,只有日耳曼人恢复原来的绝对权威才能拯救,议会必须废除,所有民主的“胡闹”必须结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在维也纳度过了多年。希特勒后来说:

维也纳过去是,而且现在仍旧是我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深刻的学校。我刚踏进这个城市时还是一个孩子,离开时却已成人,性格也变得沉静严肃了。在这个时期中,我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哲学,它们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牢固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之外,我后来很少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

“一个坚定的反犹太主义者,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死敌”

1910年,希特勒对政治和世界形势已非常关心。他常对身边的人长篇大论地抨击政治上的腐败,听到身边有人进行政治争论,他便不能抗拒地参战,甚至独自一个人也大喊大叫。

虽然希特勒没有参加政治活动,但他非常关注奥地利三大政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和泛日耳曼民族党的活动。一种政治上的见识开始在这个不修边幅的流浪青年心中萌芽,他能清晰地看到各政党的力量与弱点。

希特勒强烈憎恨社会民主党,因为它“对维护日耳曼主义的斗争持敌对态度”,却关注社会民主党取得成功的原因。他阅读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该党领导人的演讲,研究它的组织,思考其心理和政治手段,最后总结出三点:该党知道如何开展群众运动,任何政党如果没有群众运动就一无是处;他们掌握了在群众中宣传的艺术;最后一点是,他们会利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恐怖”的价值。虽然这里面掺杂了个人的大量偏见,但10年后,希特勒将充分借此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希特勒密切注视着泛日耳曼民族党的动向。他认为该党犯的致命错误是未能争取到国内势力的支持,诸如教会、陆军、内阁或者国家元首。除非得到这种支持,否则任何政治运动都很难取得政权。

希特勒还从各政党的活动中意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历史上推动最伟大的宗教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力量,从远古时候起,一直是语言的神奇力量,而且也仅仅是语言的神奇力量。只有靠说话的力量才能打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他开始在维也纳街头巷尾的听众面前练习演讲。他的演讲艺术后来成为德国“无人能望其项背的才能”,对其“惊人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里,真实地记录了德国民众是如何狂热地追捧希特勒的。希特勒在台上充满激情地演讲:“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德意志的未来要靠我们的人民……”台下的群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狂热的德国人民沉浸在一种崇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之中,真的以为要跟随伟大领袖投身到无比壮丽的革命洪流中,去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神圣事业。西方学者评价,“摄影机不会撒谎,它把希特勒恶魔般的本质和把人类自制力丧失殆尽的情况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它所揭示的真相永远使人不寒而栗”。

回到1913年,这个未来的“伟大领袖”已经24岁,没有工作,一事无成,囊空如洗。他没能成为画家,而且坚信自己之所以“在绘画方面失败,完全是因为艺术品的买卖被掌握在犹太人手中”。悲观失望的希特勒离开维也纳前往慕尼黑。离开时,他已是“一个坚定的反犹太主义者,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死敌,而且还是一个泛日耳曼主义者”。

希特勒在慕尼黑的状况和在维也纳没什么差别,举目无亲,没有职业。1914年夏天,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爆发了,他和其他千百萬人被裹挟进去。这场带来无数死亡的战争,却为这个落魄青年翻开了生命中新的一页——希特勒所谓的“平生最伟大而最难忘的时期,就这样开始了”。

战功赫赫却始终是小兵

1914年8月,德皇向俄国宣战的消息传到慕尼黑,穷困潦倒的希特勒挤在野战军将军大楼前的人群中狂喊。后来在《我的奋斗》中,他写道:“即使在今天,我可不耻地说,由于欢喜若狂,我跪在地上,衷心感谢上苍让我有幸生于此时。”

就在半年多前,他曾被刑警押解到奥地利领事馆,险些以“为逃避兵役而离国”被起诉,结果一看到他枯瘦如柴的模样,警方动了恻隐之心,经鉴定,这个“青年画家”体格太弱不适宜扛枪,然后被释放了。希特勒感到很欣慰,传票里把他的身份标为“画家”。其实他并不排斥服兵役,相反,他渴望一个更合适的机会当兵,他不想为奥匈帝国而战,他要为纯正的日耳曼而战。

战争的狂热席卷德国,更激荡着自幼梦想建立大德国的希特勒。1914年8月3日,他提笔给巴伐利亚(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路德维希三世写了一封信,请求加入他的军队。希特勒竟收到了回信,并被巴伐利亚步兵团接收。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一来他不用参加讨厌的奥地利军队,二来在即将到来的冬天他不必为吃穿发愁。他不担心战争时间过长,只担心还没上场战争就结束了。此后,希特勒在西线战场的泥泞战壕里度过了4年艰苦岁月。

在1914年10月开始的伊普尔战役中,希特勒第一次正式参加战斗。此役德军伤亡13万人,协约国军队损失10余万人。希特勒是一名通讯兵,负责在战火中传递命令,于战壕和指挥部之间来回奔跑穿梭,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战地任务。他一有空就埋头研究地图,有时不用地图就能迅速说出路线,令战友望尘莫及。由于执行任务积极勇敢,而且冒死救了团长一命,希特勒获得了二级十字勋章。

战友很尊敬希特勒,他们好奇,一个奥地利人为何如此拼命?在一封信中,希特勒写道:“我们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我们能把账与这伙强盗算清楚,不管代价如何,能尽快与他们交手。待我们中有幸返回家园的人们回家时,能看到家园更加纯洁,并荡涤尽了外国影响。”每当被问起是哪里人,希特勒从不提及故乡奥地利,他会回答说,他的家是16步兵团,战争结束后他将在慕尼黑生活。

在军队中,希特勒俨然是一个文艺兵,在大老粗战友中鹤立鸡群。希特勒利用放松歇息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他背包中常常有几本书,他最爱的一本叔本华的著作,到战争结束时几乎翻烂了。他从不跟大兵们一样热衷谈论食物或女人,总是一个人专心致志地读书作画。但一旦转入严肃的话题,他便会大发议论,战友们都折服在他口若悬河的演讲中。

他也结交了一些他认为“有品位”的战友,比如授予他二级勋章的提名者之一马克斯·阿曼中士,还有自愿参军的原慕尼黑大学学生鲁道夫·赫斯。前者后来成为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的经理,后者后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纳粹德国副元首。

1916年夏初,希特勒所在的16兵团开赴南方,参加著名的索姆河会战。战争中他被炮弹炸伤腹部。两个月后,希特勒出院,被调至慕尼黑的一个补充营。在《我的奋斗》中,他写道,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士气为何崩溃的答案。是犹太人!在德国后方,“几乎每个职员都是犹太人,几乎每个犹太人都是职员”。“犹太人的金融”掌握了德国的生产,“这只蜘蛛正开始慢慢地吸吮人民细胞中的鲜血”。

1917年10月,希特勒终于被说服去休假18天,这是开战以来他首次休假。1918年上半年,希特勒又随部队参加了索姆河、马恩河、马尔纳的春季攻势。6月,他单枪匹马活捉4名法国士兵,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4年中,希特勒战功赫赫,他还获得过如下奖励:1917年9月17日获三级军事铁十字勋章一枚,外加战刀;1918年5月9日因作战英勇获团部勋章一枚;1918年5月18日获伤员奖章一枚;1918年8月25日获三级服役奖章一枚。希特勒作战勇敢、尽职尽责,然而4年时间仅仅从二等兵升到下士。据一个战友称,这是因为他不想离开通信传令部门这个小天地,还因为他并没有表现出一个军士应该具有的领导能力。

正当希特勒热血沸腾之际,德军大势已去,国内叛乱不断,战士渴望回家。这个满心想和敌人“算账”的下士此时尚不明了德国失败到了何种地步。

希特勒所在的兵团,曾经历过一次血战,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损兵折将达80%。但对希特勒来说,这些损失并不令人沮丧,相反他认为这正是德军战斗精神的明证。在给慕尼黑房东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可以骄傲地说,从第一天起,我兵团就英勇无比——军官几乎全部战死,我们连仅存两名中士。战斗至第六天,我兵团3600名官兵仅存611人。”

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德军的愿望已从胜利转向活命。士兵们常常斥责高级指挥机关愚蠢,也有少数官兵对这种失败主义的议论嗤之以鼻,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他常常大声呵斥战友,特别是新兵,因为他们带来了“内地的毒素”。希特勒无比痛恨和平主义者,甚至激动地与之大打出手,发誓要报复“战争的背叛者”。

在希特勒看来,安全的、未受骚扰的后方,以及那里的落伍者、投机钻营者、装病逃避责任者、卖国者,还有对德国既不热爱也不尊敬的犹太人,在最严峻的时刻出卖了战斗的前方。

1918年10月,顽抗的巴伐利亚第16步兵团遭遇英军释放的芥子气攻击,许多士兵不慎摘下防毒面具,痛苦身亡;幸存者也几乎全部双目失明,他们互相搀扶,跌跌撞撞地摸到急救站。希特勒就在其中。在医院,发烧、红肿、巨痛折磨得他死去活来。一心血战到底的希特勒不得不败下阵来。

“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决定投身政治”

二战的三巨头与三元凶中,没有人像希特勒那样在一战中吃尽苦头,也没有人像希特勒那样受到一战极大的成全。希特勒曾说:“就生活中之各种问题而言,4年之战争等于30年大学之训练。”他的传记作者约翰·托兰写道:“在战壕里,出身高贵和出身低贱的人们并肩作战,该由贵族军官担任的肥缺也逐渐由一般人物填补。全欧洲的皇族所把持的權力都是虚有其名的权力。在毫无名望的普通人中,出现了像希特勒那样即将铸造实权的人物。”

德国战败后,王室倒台,德国宣布成立共和国(魏玛共和国)。1918年11月,因毒气而暂时失明正在医院养病的希特勒听到德国战败投降的消息,更加不能忍受。他固执地认为,德国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背后中了“卖国贼”的暗箭。这种荒唐的念头在希特勒的头脑中牢牢扎根,也为日后希特勒破坏魏玛共和国和最后的夺权起了巨大作用。

于是,希特勒“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前途,决定投身政治”。此时,这个30岁的奥地利人,不名一文,也没有从政所需的教育背景和经验。他自己也意识到前途灰暗:“我籍籍无名,缺乏任何政治行动所需要的基础。”

1918年11月底,无处可去的希特勒依然留在军中,这样至少衣食无忧。他回到慕尼黑驻防地,于1919年春季被选为“士兵委员会”候补代表。这个委员会在巴伐利亚进行短暂残酷的苏维埃共和国实验期间接管了希特勒所在的通信传令部门。

很快,一件改变希特勒的生活、扭转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发生了。1919年1月18日,举世瞩目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即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会议一直到1920年1月21日才告结束。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德国被迫独自承担引起战争的责任,并赔偿战争造成的所有损失。德国丢了殖民地,大片大片的领土被夺走,更有甚者,盟国将占领莱茵河15年之久,莱茵河右岸30英里宽的地带将被划为非军事区。条约还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艇或军用飞机,军队数目仅限10万……

这个条约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厉的制裁,真正深受《凡尔赛和约》之苦的是人民。正如列宁谴责:“《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是一个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使孩子们挨饿,甚至饿死。这真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它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于奴隶地位。”

果然,巴黎和会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就提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大肆煽动对战胜国的仇恨,使复仇主义的情绪在德国迅速滋长。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所以,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从《洛迦诺公约》到以后的《非战公约》和《慕尼黑协定》,既不能使战败国与战胜国归于和好,也不能使战胜国营垒中的各帝国主义国家握手言欢。

1919年6月,希特勒原本闲散的日子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军方成立了一个情报与宣传部门,专门在部队中调查以颠覆为目的的政治活动,并向工人组织渗透。无所事事的希特勒被该部门招至门下,成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陆军内部间谍。他的任务是监视被德国将军们怀疑有可能“反动”的人,即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或和平主义者。

希特勒指认了一些参加苏维埃政权的战友,由于任务完成出色,他被送去参加一个关于“公民思想”的培训课程。在这里,希特勒的演讲才能被发掘。一个老师后来描述,课程结束后,“人们好像着了魔似的。原来,有个人用深沉的嗓音在高谈阔论,越讲越起劲。我有个奇怪的感觉,这些人的激动是他高谈阔论所致。我看到的是一张苍白的小脸。他头发蓬乱,不像军人,胡子却修得整整齐齐,蓝色的大眼中放着狂热的光芒”。不久,希特勒被分配到慕尼黑的一个团里当训戒员。

1919年9月,希特勒奉命调查慕尼黑一个名为德国工人党的小政治团体。他参加了德国工人党的一个不足40人的聚会,谁知被别人的发言激怒,竟把自己的密探身份忘了,忍不住站出来大声痛斥对方,不料被德国工人党领袖德莱克斯勒一眼相中。德莱克斯勒向希特勒发出邀请,并硬塞给他一本宣传册。

几天后,希特勒收到一张明信片,上面通知他已被接纳为德国工人党党员,并邀请他参加下周召开的委员会会议。出于好奇,希特勒决定前往。会议在一家酒馆举行,一盏昏暗的煤气灯下,4个青年围着一张桌子。希特勒从党组织的现实角度提出了许多问题,他发现德国工人党既无纲领,也无传单,甚至连图章都没有,有的只是良好的愿望。即使如此,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希特勒选择成为德国工人党委员会第7名委员。

这个微不足道的德国工人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谁能想到,它就是后来给世界带来沉重灾难的德国纳粹党前身。

“画家”希特勒的纳粹党证号是555

德国工人党内有两个成员对希特勒后来的崛起提供了很大助力。一个是恩斯特·罗姆,他是慕尼黑陆军第7军区参谋部的上尉。和希特勒一样,他强烈憎恨民主共和国,希望重建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德国。罗姆给纳粹党带来了大批退伍军人和自由团义勇军,组成纳粹党初期的骨干。他后来又参与建立纳粹党的第一批打手,扩建为冲锋队后,他长期担任领导。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狄特里希·埃卡特。埃卡特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精神上的奠基人,是德国工人党独一无二的智囊人物,被奉为反犹太种族主义运动的引路圣人,对希特勒的影响很深。他认为希特勒就是他苦苦寻找的领导人。埃卡特人脉广泛,帮希特勒结交了很多赞助者并团结了一批助手。希特勒后来常说,埃卡特是他思想发展道路上的“北极星”,确立了他的反犹太主义信念,将他引荐给慕尼黑的波希米亚式自由社交圈和上流社会。

1919年10月16日,在德国工人党第一次公开会议上,面对到场的111人,希特勒进行了30分钟的演讲。演讲结束时,“小屋中的群众如同触电一般”,希特勒欢喜地发现“之前只在内心感觉到却并不真正知晓的才能:我会演讲!”仿佛“命运之锤的重重一击”让他“平庸的外壳随之瓦解”。1918年11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希特勒参政的导火索,但触动他主动参政的是他发现自己演讲才能的这一刻。

会后,大家捐献了300马克,这是纳粹党的第一次“巨大胜利”。此后,纳粹党频频召开群众大会,希特勒趁着机会大肆演讲。有人认为会议开得太勤了,希特勒却认为,在一个有70万居民的城市里,别说两星期开会1次,就是每周10次也开得起。

加入德国工人党不久,希特勒作为演说家的名声日益响亮,在党内的地位也得到巩固,他开始着手将这个沉闷的小团体转变为一个蓬勃的注重宣传的政党。1920年初,希特勒接手德国工人党的宣传工作,并立刻开始组织大规模集会。他一边拉拢拥护者,扩大执行委员会,一边在《慕尼黑观察家报》上打广告,进行宣传。他还大胆尝试,让群众购买入场券参加这个规模小而籍籍无名的政党会议。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他太疯狂,主席哈勒辞职表示抗议,继任的德莱克斯勒也表示怀疑,但希特勒坚决不退步。这年末,希特勒要求对党的组织进行全面改革,将一个辩论性质的社团改造成一个真正的政党,并和德莱克斯勒草拟了党的计划和纲领。

1920年2月,在一个近2000人的集会上,希特勒第一次阐明了德国工人党的25点纲领,其中一条就是要求废除《凡尔赛和约》,坚决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次集会使德国工人党名声大振,“摆脱了小俱乐部的狭隘束缚,第一次对时代的最有力的因素——舆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次集会上,德国工人党吸收了100名新党员。在希特勒的坚持下,德国工人党造了党员的花名册,还颁发了党员证。为给人以大党的印象,第一份党证的编号是501,“画家”希特勒的党证号是555。

1920年4月1日,在希特勒的建议下,德国工人党正式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同时采用卍字标记。加上“国家社会主义”,旨在超越最初仅仅针对工人阶级的建党宗旨,希望引起更多阶层的共鸣。也是在这一天,希特勒离开军队,下决心要将毕生贡献给政治事业。

在艺术上毫无成就的希特勒,却是个宣传大师。他意识到,群众必须要有一面鲜明的旗帜为之斗争。经过仔细审察后,希特勒亲自选定了纳粹党旗:红底,白圈,正中央斜立一个简洁的黑色卍字符,具有强烈辨识度。希特勒还将这个标记提升到纳粹党象征的地位,并下令所有党员有义务佩戴。

在发表章程后的一年里,纳粹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很多地方建立起了地方党支部,党员人数增长了10多倍。在希特勒的组织下,纳粹党一周举行一次群众集会,他不仅是组织者,还是演讲者。从1919年11月到1920年11月,纳粹党举行了48次会议,其中,他31次担任演讲者。在哈勒離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希特勒也终于坐上了纳粹党最高领导人的职位。

1921年夏天,希特勒发动了一次内部政变,大获全胜。因反对同另一个党派合并,希特勒愤然离开领导层会议会场,并提交辞呈。纳粹党瞬间吃不消,此时希特勒不仅是党内最出色的组织家和宣传家,而且还是棵摇钱树——党内大部分经费靠他演讲募集。如果他走了,襁褓中的纳粹党前途难测。委员会第二天就作出回应,进行让步。在两次特别会议上,希特勒强令委员会接受他的条件,修改党章,撤销委员会,由他担任主席,拥有独裁权力。1921年7月,纳粹党确立了“领袖原则”,并成为纳粹党的党纪。这种“领袖原则”后来原封不动地一直在纳粹党内部以及整个第三帝国时期的纳粹德国贯彻实施。

“慕尼黑舞台上最诡计多端的挑拨离间的煽动家”

希特勒当上党魁后,立即着手改组纳粹党。纳粹党收购了《人民观察家报》,并于1923年改成日报,成为希特勒大造舆论的喉舌,开始为纳粹党夺取全国政权和发动战争发挥重要的作用。希特勒还不断扩充实力,攀附权贵,吸纳支持者。这些人后来成为希特勒手下的核心成员、个人随从以及武装暴动的同伙。赫尔曼·戈林便是其中一个核心成员。他曾是一战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击落过22架敌机,获得德国最高奖章“功勋奖章”。对慕尼黑政界多次掂量后,戈林最终选择纳粹党。没过多久,希特勒让戈林负责领导不断壮大却又组织混乱的冲锋队,后者很快把冲锋队打造成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武装力量。

1921年8月3日,希特勒在完全控制纳粹党后又马上建立了冲锋队,其成员都是携带武器的暴徒。希特勒称冲锋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运动,而且……也是一所培训学校,为将来在本土进行的自由之战培养士兵”。冲锋队建立后,发展迅猛,到1922年秋,以百人为一队的冲锋队已扩展到11个队。

早在维也纳时期,希特勒就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恐怖”很感兴趣,现在他开始充分利用这种恐怖手段,从冲锋队的口号“我们要靠拳头成就伟大”就能看出。1921年9月,在希特勒的参与领导下,冲锋队袭击了一个分裂主义团体会场,将其领导人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纳粹党以“秩序的维护者”自居,驱散左翼集会,大声叫骂赶走演讲者,用拳头让人“长记性”。

此时的纳粹党,不仅受到慕尼黑军区指挥部的保护,而且还是巴伐利亚政府的“宠儿”。这也是有原因的。德国虽然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建了国防军,但其中多是旧军队的残留,尤其作为国防军领袖的军官团被保留下来。所以德国国防军并不积极支持魏玛政府,而是始终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行动,希望恢复德皇统治。

而且,魏玛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叛国者和战争失败的替罪羊。关于“11月罪人”的说法流传甚广,尤其在因裁军而退伍的军人中,他们认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陆军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如此一来,对于极右势力,国防军自然持默认、纵容,甚至支持的态度,无视极右政党成立秘密团体,甚至为其发放武器,帮助其组织民兵训练,以作为国防军的后备力量。纳粹党极力诋毁魏玛政府,以推翻共和国为宗旨,博得了巴伐利亚三巨头——巴伐利亚长官卡尔、联邦驻巴伐利亚军司令洛索夫、巴伐利亚警察局长赛塞尔的好感,他们默认并支持纳粹党的反叛行动。

从1922年起,希特勒甚至一晚上举行8到12场集会,每一场都担任主讲人,极尽宣传造势之能,震耳欲聋的广播卡车、大幅海报、旗帜游行、欢迎标语、大合唱……纳粹党还不断对集会准则进行改进,传发下去,不放过任何细节。有些党员还受命参加敌人的集会或训练课程以了解敌人动向。难怪《慕尼黑邮报》称希特勒为“如今慕尼黑舞台上最诡计多端的挑拨离间的煽动家”。

纳粹党员人数也突飞猛进,到夏天已将近有50个地方支部。一年的时间里,纳粹党发展成为德国南部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此时,希特勒已是巴伐利亚右派公认的年轻领袖。

从冲动的煽动家到冷静的权力操控者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政党突然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继而接管了意大利政府。这一事件在德国影响极大,希特勒把墨索里尼的行动视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立即联想到德国版的向柏林进军。

就在墨索里尼政变的一周前,希特勒曾率领冲锋队员在一次庆祝活动中成功袭击了左派团体。这一行动让希特勒信心高涨:“从现在起,我要走自己的路。”1922年11月,希特勒在一次“讨论晚会”上说:“墨索里尼向我们表明,在民族主义积极性的感染激励下,少数人也能干成大事。”向柏林进军的念头在希特勒的心头扎下了根,已成为“无法改变的想法”。

1923年1月11日,法国入侵鲁尔地区,柏林政府开展了灾难性的消极抵抗运动,促使法国部队在当地进行血腥报复。同一天,德国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德国货币成为废纸,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纷纷破产,人们对德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丧失信任,在痛苦和绝望之余,把共和国当作一切罪过的替罪羊。

此时的混乱局面在希特勒看来,简直是推翻共和国的绝好机会。在这年头几个月里,希特勒致力于实现“打倒祖国的叛徒!打倒11月罪人!”他希望将巴伐利亚所有反共民族主义势力团结在自己麾下,然后在巴伐利亚政府、武装团体和驻巴伐利亞国防军的支援之下,领导一次向柏林进军。

2月,巴伐利亚有四个右翼武装团体同纳粹党联合,组成“祖国战斗团体工作联盟”,9月间又组成名为“德国人战斗联盟“的更强有力的团体,希特勒担任其中一个领导。新成立的战斗联盟公开宣称其目标是:推翻共和国,撕毁《凡尔赛和约》。一番商议后,他们决定挟持巴伐利亚三巨头,强迫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起来。

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暴动”。他率领一支冲锋队,冲入位于慕尼黑东南侧的一家啤酒馆,扣押了在里面聚会的巴伐利亚三巨头。希特勒朝天花板开了一枪,宣布全国革命已经开始,巴伐利亚政府和全国政府已经被推翻。结果三巨头拒绝合作并抵抗政变,17小时不到,政变被彻底粉碎,除了戈林,所有反叛头目都被逮捕入狱。纳粹党被勒令解散。希特勒和纳粹党似乎已经完蛋了……

从1923年11月11日到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被关押了13个月。在失败感和政治崩溃的双重打击下,他一度自我怀疑,想要自杀。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当一年后他从监狱里出来时,他已经将失败转化为迈向成功的跳板。

在监狱里,希特勒把远离政治争端的时间用来学习、自我反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政治观点。1924年2月24日,法庭以叛国罪对他进行审判。据一个记者记载,在法庭上,希特勒不仅成功地将审讯变成一场“政治狂欢节”,还扭转了原告和被告的身份,迫使检察官不得不出面为暴动中被挟持的巴伐利亚三巨头辩护。暴动被希特勒重新塑造为英雄壮举,此次审判不仅没有让希特勒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使其成为全国著名人物,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爱国志士和英雄。最后希特勒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即使这样,舆论仍表示判得过重,法庭不得不保证,希特勒在服刑6个月后有资格申请假释。

在监狱中,希特勒迫不及待地著书立说,撰写他改造德国、征服欧洲的蓝图。1925年秋天,后来成为纳粹“圣经”、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政治宣言《我的奋斗》第一卷出版,成为希特勒备受尊崇的思想文化资本。

1923年11月9日的未遂政变是希特勒的一次重要转折,希特勒说,入狱的那段时间是“国家出钱让我接受大学教育”。这一年“大学教育”改变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武装暴动的思想,转而寻求民主选举的道路,“我们将不再企图通过武装政变来取得政权,而是要捏着鼻子进国会同天主教议员和马克思主义者议员打交道”。他认为要取得政权,必须赢得一些势力支持,这些势力就是垄断资产阶级与国防军。

他不再是一个冲动的煽动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静的有条不紊的权力操控者。

“现在我们可以用我想要的方式来打这场战争”

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被释放,此时的局势对他来说极不乐观。纳粹党和其所有组织都被取缔,所有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人民观察家》被查封;他本人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演讲;原来的一些头目不是发生内讧,就是倒戈;帝国国防军及很多私人资助者不再予以资助;随着美国资本的涌入,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失业率大幅下降,政府逐渐恢复威信。德国局势的好转还反映在选举中,1924年12月,激进势力遭到严重挫败,仅在巴伐利亚,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团体失去了70%的拥护者。而且在希特勒蹲大牢时,许多人纷纷借此机会提高地位,希望将希特勒从宝座上赶下来。

不少人认为希特勒已经完蛋,和历史上许多政客一样,名噪一时又很快销声匿迹。希特勒反而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还在监狱中的时候,他就有意远离党内争端,不做决策,不建立权力中心,不要求领导权,甚至在一份公开信中辞去了纳粹党的领导之位。

这其实是希特勒的一次赌博。他任凭别人折腾,让纳粹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在这样的一片断壁残垣中,从监狱出来的他才没有对手,甚至能以众人渴盼已久的救世主身份登场,迅速重振威信。正如希特勒自己所说:“如果当时局面不是这样,一切都不可能。”所以从监狱出来后,“我能对党内的每一个成员说:现在我们可以用我想要的方式来打这场战争”。

他开始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实行复出计划。出狱几天后,希特勒向巴伐利亚的新州长赫尔德提出会谈请求。右翼阵营的批评家谴责他“与罗马讲和”。事实上,他就是想和政府讲和。他的野心始终是夺取大权,但想要达到目的,他必须建立一个独裁军事政党,同时又赢得权利集团的信任。他既要当“革命者”,又要当现有政权的“保卫者”。

希特勒摆出一副痛改前非的姿态,表示尊重国家权威,并承诺不再举行暴动,一定循规蹈矩。赫尔德听信了希特勒的说辞,于是撤销了对纳粹党及其报纸的禁令。

1925年2月26日,《人民观察家》发行了暴动后的第一期,宣布纳粹党将于翌日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暴动失败之地——重新成立。在精心的策划和造势下,希特勒再度登场,并毫无争议地成为纳粹党唯一的“元首”。不过因其毫不忌讳地演讲,巴伐利亚政府再次禁止他在公开场合演讲,期限是两年,德国其他州也相继效法。

这对希特勒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他马上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党的重新建设上来。他一拿回纳粹党的掌控权,就马上着手实现他的第二个目标:将纳粹党打造成一个能屈能伸且强健有力的工具。到3月底,希特勒几乎完全控制了党的地方组织。

同时,他还拉拢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格雷戈尔·斯特拉瑟。希特勒邀请斯特拉瑟担任纳粹党整个德国北部的领导人。后者使出浑身解数在德国北部开疆拓土,在很短时间内建立了7个新的分部。

1926年2月14日,希特勒在班贝格召集纳粹党的领导开会,他以绝对优势主宰了大会进程。班贝格会议意味着纳粹党已被塑造成一个军事化管理、以领导为核心的政党。

1926年5月22日,纳粹党党员大会在慕尼黑举行。会上为希特勒个人需求量身订立了纳粹党新的规章制度,希特勒如愿以偿,完全掌控了纳粹党。6周后,在魏玛的纳粹党集会结束后,希特勒检阅了由5000支持者组成的游行队伍,并第一次用意大利法西斯的手势向他们敬礼。

只需要冷静地等待一次机会

此時在德国,纳粹党党员人数尚不足4万,是德国最小的政党之一,但已成为希特勒的铁拳。魏玛党员大会后,希特勒一面完成《我的奋斗》的第二卷,一面大力发展纳粹党。到年末,党员人数已近5万。

冲锋队无疑是纳粹党不可分割的部分,在魏玛党员大会期间又新建了8个支队。希特勒的想法是,“冲锋队不具任何秘密组织的性质,不应该将它隐藏起来,而应该在光天化日之下游弋……我们今天反对政府的斗争就不致具有某个社团在采取复仇行动的性质;它是个世界范围内的伟大运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结构和幕后操纵者的一场战争。我们并不需要一二百名忠心耿耿的密谋者;我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为我们的世界事业而战斗的狂热的斗士……”

在这一时期,纳粹党开始建立影子政府。希特勒呼吁运动要为不久即将到来的颠覆做好准备,因为它“自身已包含了未来的政府”,并可以“将其完美的政府机制”交由国家使用。影子政府的各个部门都是对照着州政府的设置而建立的,因此纳粹党有外交部、司法部和国防部。不仅如此,从1926年开始,纳粹党还建立了一系列的附属组织:纳粹党医生联盟、律师联盟、学生联盟、教师联盟和公务员联盟,甚至连园艺和家禽饲养在纳粹党的机构和下属组织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与其他政党相比,纳粹党的夺权准备的确做得完善得多。其全国领袖和分部领导早在1933年就是一副内阁成员的气派。在公共场合,冲锋队直接篡夺了警察的职能。作为“反对政府”的领导人,希特勒通常都会派一名私人观察家作为他的代表出席国际会议。纳粹党标志出现在各种场合,其卍字标记被认为是真实光荣的德国的标识。《霜斯特·威塞尔之歌》(又名《旗帜高扬》)成为影子政府的“国歌”。

尽管如此,纳粹党仍然只是一个行为乖张的小党派,局势对他们来说依然不妙。据希特勒统计,仅在1925年纳粹党就举行了约2400次游行示威,但是公众对此兴趣不大。

1927年春,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州政府觉得没有必要再防范纳粹党,遂取消了对纳粹党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演讲的禁令。希特勒再次获得演讲的权利,却并不能解决纳粹党面临的困难。希特勒也意识到这一点,開始减少公开露面的次数。有迹象表明,在这一时期他开始远离群众,神秘化自己。

1928年5月20日选举出了新一届的国会,纳粹党排名第9,获得26%的选票和12个席位。但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其他领导人都充满信心,冷静等待一次机会的到来。一旦人民再次激进化,他们就能摇身变为一个大众政党。特别是国会的选举已经揭示出资产阶级核心正在上演某种程度的分裂,其迹象就是众多小党派的崛起。

谁能想到,仅仅几个月之后,整个局势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我为什么要进军柏林?我已经在那儿了”

1929年,一场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德国立即受到深重的影响,深刻的经济危机和因之高涨的革命运动,动摇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这种困境中,人们将目光盲目地投向那些看起来目标远大并要为他们寻回生活的人物身上。

早从19世纪起,德国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了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屈辱、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塞和约》、收回失去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想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诺要尽快改变战后军工企业停产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当时的不少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让德国摆脱困境的良方。

这次全国性的灾难为希特勒煽动才华提供了完美的展示机会,纳粹党在资产阶级中赢得了不少支持,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发展最为显著。希特勒把很多重要职位交到他们手中,可以说这些年轻领导人的奉献和信仰,他们“纯粹的身体能量和战斗精神,为纳粹党注入了一种动力,其他资产阶级政党拍马难及”。

在1930年9月14日的选举中,与两年前相比,纳粹党的票数从81万涨到640万,在国会中的席位从12个上升到107个,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第二大党。此时党内有不少人头脑发热,叫嚣着要进军柏林,发动最后的战争。然而希特勒牢记着1923年的教训,出于对军队的提防,坚守合法路线,丝毫不动摇。

早在1929年,希特勒就试探性地向军方示好。1930年9月的选举说服了陆军中的领袖人物,有些将军开始考虑,国家社会主义可能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可以用来团结人民,恢复德国原来的地位,再一次使德国军队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使国家摆脱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的桎梏。

最高法庭庭长曾经问希特勒,“德国民族革命”指的究竟是什么?希特勒说:“这指的仅仅是拯救我们今天的被奴役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社会党并不认为和约是法律,它是用强制办法加在德国身上的东西。我们认为,完全无辜的未来一代,不应该承受这种负担。如果我们,尽我们一切力量反对这些条约,我们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希特勒的回答,正是军方势力的看法。

工业界和金融界的巨头们也错误地以为,只要付给希特勒足够的金钱就能把他笼络住,一旦他当权之后,就会按他们的命令办事。当时希特勒开始会见德国国内掌握经济命脉的一些人物,这些企业家和银行家大力资助纳粹党,成为纳粹党最大的经费来源。这些巨额经费帮助纳粹党从事竞选,支付大规模的频繁的宣传费用,发给成千上万的专职人员薪水和维持越来越庞大的冲锋队和党卫队这些私人军队。

1931年初,冲锋队按照军队模式进行整顿,被分配了前帝国军团的编号,并建立了空中冲锋队、海上冲锋队、工程和医疗冲锋队。冲锋队发展成为一支大规模军队,到1932年底已壮大到50万人。当一个美联社记者问希特勒,是否会像墨索里尼进军罗马那样最终进军柏林时,希特勒回答:“我为什么要进军柏林?要知道我已经在那儿了。”

竞选总统失败后,在高层政治角逐中当上总理

1932年2月,希特勒获得了德国公民的身份,这意味着他能够参加竞选。1932年魏玛共和国兴登堡总统任期届满,需要举行新的总统选举。希特勒代表纳粹党参选。这一年也是希特勒演讲达到最高峰的一年。纳粹党开动全套宣传机器,从每个选区到最偏僻的村镇展开游说,在大街小巷贴满纳粹党的标语,摄制影片在各地放映,这是当时的一个创举。希特勒甚至包租飞机三次“飞游德国”,15天里在50个城市进行巡回演讲。

可是,经过3月和4月的两轮选举,希特勒获1341万票(占总票数36.8%),没有获得过半数以上的选票,以败选告终;兴登堡则以1936万票(占总票数的53%)当选,共产党候选人获得370万票(占总票数10.2%)。

尽管竞选总统失利,但纳粹党的议员席位比之前翻了一番,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这些选票确实成为希特勒日后进入内阁的资本。

7月选举结束后,兴登堡打算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其实兴登堡对希特勒向来不信任,甚至认为纳粹党是一个激进、粗俗的政党。

兴登堡对希特勒心存恶感,却又为何任命他为德国总理?这与《魏玛宪法》的规定有关。《魏玛宪法》规定政府内阁未获得选民50%的选票时,总统可以自行指认总理,但必须得到国会的认可。保守派的兴登堡曾利用总统职权先后指认亲信帕彭和施莱谢尔为总理,确保保守派的专权,可是这两人很不得人心,都没有获得国会支持,其内阁先后在短短几个月内解散了。1932年德国政局愈发不稳,共产党在国会的议席增多,日益壮大,保守派惧怕由社会动荡引起的共产主义革命,只好拉拢希特勒组阁阻击共产党。经过一系列的秘密谈判后,帕彭、希特勒与国家人民党主席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达成协议,希特勒担任总理,帕彭为副总理,国家人民党成为执政党。

1933年1月,希特勒如愿以偿成为内阁总理。不过此时希特勒还是无法独享权力,他在内阁中仍然受到总统权力的限制和内阁联合伙伴的制约。

“合法”的独裁者

总理职位自然满足不了希特勒的胃口,他一心追求的目标是彻底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远在1932年1月,他就明确表示:“法西斯要求全部权力,绝不同其他势力、保守派政党和派别长久地分享权力!”现在希特勒已手握行政大权,迅即发动了一系列事件。短短6个月,就使德国完全纳粹化,他自己也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统一和取消了联邦的独裁者。

希特勒首先盯上了“授权法”,这是一项彻底改变国家体制、使他不受限制地行使权力的法律,以“合法”程序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根据《魏玛宪法》规定,通过任何一项改变宪法的法令,须经国会2/3多数通过。当时,纳粹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在国会中只占41.9%,于是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两天即决定解散国会,重新选举,改变国会中政治势力的格局。

国会选举定于1933年3月5月举行。在选举前,希特勒肆无忌惮地以暴力手段破坏其他党派的竞选活动。当时也存在着对希特勒有利的条件,1932年七八月之后,德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的低潮,经济的反弹为希特勒上台后扩大权力带来契机。纳粹重要人物戈林被希特勒任命为不管部长(政府中不专管某一部事务的部长级官员,在内阁制国家,常受首相委托处理某些特殊政务),掌管了全国和最大邦普鲁士的警察武装。戈林命令警察“对‘国家的敌人不必手下留情,要狠,必要时可以开枪”。1932年2月22日,成立了一支5万人的“警察辅助队”,其中4万人来自冲锋队和党卫队,一万人来自钢盔团,以帮助正规警察对付反对派。还成立了国家秘密警察(不久即以盖世太保的名字臭名远扬)来对付反对政权的敌人并逮捕政治嫌疑分子。

就在选举的6天以前,2月27日,纳粹党人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人。翌日,兴登堡签署《保护国民和国家法令》,暂停《魏玛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言论和集会等自由权利。所有这些表面上看是针对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的,实际上也包括反对派。法令公布后,全体共产党议员和一部分社会民主党议员被拘留,全国有4000名共产党、工人组织的领导人以及反法西斯人员被捕。

为了赢得多数票,纳粹党在选举前可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国会选举在恐怖气氛下如期举行,从这次选举结果看出,此时纳粹主义已经极具诱惑力,1720万选民投了纳粹党的票,其中约有300万人是以前未曾参加过投票的。但是离通过“授权法”所需要的2/3多数票仍有一段距離。希特勒当即进行下一步行动。

3月5日的国会选举之后,希特勒立即在当天举行的内阁会议上提出“授权法”草案。内阁其他党派自然不愿意希特勒独占大权,对法案表示异议,但遭到拒绝。

为了让“授权法”在国会通过,纳粹党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公然宣布当选的81名共产党议员资格无效。戈林则利用掌管的警察大权,对若干名社会民主党议员进行“保护性拘留”。希特勒还通过一系列欺骗、拉拢和恫吓手段,获得了其他党派领导人的支持。

3月23日,国会举行第二次会议讨论。为使法律通过,在讲台、过道以及旁听席上站满全副武装的冲锋队员。在一片恐怖气氛中,“授权法”终于以441票赞成,94票反对通过。3月24日,兴登堡签署“授权法”,该法令正式生效。

“授权法”正式名为《消除人民与国家痛苦法》,该法案容许希特勒和内阁可以通过任何法例,不需要国会的同意。也就是说,希特勒完全摆脱国会和总统的监督,手握立法与行政大权。

1934年,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内阁立即宣布一项法律,即早已秘密拟定的《国家元首法》,规定“德国总统职务与总理合并为一,帝国总统的原有职权移交给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一举夺取总理兼国家元首的位置,并握有国防军统帅权。在8月9日举行的一次全国公民投票表决,纳粹政府严格控制投票宣传活动,有90%的人投了赞成票,追认希特勒继承总统职位的合法性。至此,希特勒“合法”地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独裁者,一手遮天。

希特勒不仅控制国家、土地,还要控制人民的精神和思想。第三帝国的口号是:“元首命令,我们紧跟!”纳粹政府成立了“少年队”“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少女联盟”等组织,把所有德国青少年按照不同年龄都组织起来,意图培养出符合纳粹精神的新人。除了教育宣传,在思想文化控制方面,纳粹还有严密的组织保证——纳粹党和政府的两大系统。比如,1934年1月设立了纳粹党世界观学习教育监察处,负责监管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培训。

短短14年,希特勒已从流浪汉爬上了一个主要的世界强国的元首宝座。他征服德国,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反对。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以迅速实现德国的复兴,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

最后的疯狂

希特勒上台后,立即整顿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1.3%。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政府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当然,这些复兴都是将犹太人排除在外的。希特勒加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1935年9月颁布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后来又颁发了13条补充法令,剥夺了犹太人在德国谋生的权利。

希特勒的另一个“成就”,是通过不流血的外交征服,使德国从一个一战战败国一步步成为“正常”国家。

希特勒上台后,立即秘密重整军备。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短短几年,德国的空军力量已超过英国,陆军力量超过法国。这自然引起英、法和国际联盟理事会的严厉警告和抗议,然而除此之外它们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此后,希特勒又经过一番折冲,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成为德国政治宣传的工具,希特勒以最隆重的仪式,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他的这一系列作为,让德国国内更加坚定地支持他和纳粹党。在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眼里,生活简朴、素食、不喝酒、不抽烟、无绯闻的希特勒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

然而,希特勒从来不是什么救星,早在《我的奋斗》中,他就透露过自己的长远扩张计划。这一年,他在秘密备忘录里要求,“德国军队必须在4年内具有作战的能力。德国的经济必须在4年内具有进行战争的能力”。到1938年,纳粹政府已经作好了战争准备。希特勒第一个猎取的对象,就是他的祖国:奥地利。

早在1934年7月25日,希特勒就曾指示维也纳的纳粹匪徒暗杀奥地利总理,企图一举夺取政权。但叛乱迅速被镇压。奥地利当时是意大利的亲密盟友,为了得到意大利的谅解,1934年6月,希特勒还专门到威尼斯与墨索里尼会面。

当时的希特勒,可以说是墨索里尼的崇拜者。甚至终其一生,他都对墨索里尼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忠诚与友好。但墨索里尼对希特勒的第一印象非常不堪,认为他是个“喋喋不休的和尚”。在德国对奥地利表现出异动之后,墨索里尼立即出兵4个师对希特勒进行武力恫吓。希特勒不得不否认与叛乱阴谋有任何关系,暂时收敛野心。墨索里尼可能没想到,他很快会从昔日的偶像成为希特勒的跟班与小伙伴。

国际形势很快倾向德国。1935年10月,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遭到了西方世界的敌视,希特勒选择大力支持墨索里尼,赢得墨索里尼的好感。意大利陷入侵埃战争,无力再与德国争夺奥地利。1937年11月6日,墨索里尼继宣布罗马—柏林轴心之后,参加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正式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奥地利失去保护伞,于1938年3月13日被迫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

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立即转向捷克斯洛伐克。他敏锐地洞悉到英法等国不愿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与英法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不费一枪一卒,占领了苏台德地区。

此后,希特勒的疯狂越发不能遏制,纳粹德国这台轰鸣的战争机器开始脱缰暴走。《慕尼黑协定》签订21天后,即1938年10月21日,希特勒發布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密令。1939年3月25日,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不到一个月,希特勒又批准了密令“白色方案”,命令三军在1939年9月1日前做好入侵波兰的准备。当时,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和英法也相互猜忌,没能结成统一战线。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与德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并于8月23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一条约定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计划。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越过波兰边境,在德军装甲部队与空军配合的闪电攻势下,9月27日,波兰首都华沙陷落。战事结束后,希特勒于1940年在奥斯维辛建立集中营,对波兰人和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

1940年春,德军只用6个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联军,占领丹麦和挪威,之后又迅速向西线进军。不久,荷兰宣布投降,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沦陷。德军又以“月牙型”攻势合围英法远征军,逼得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离。这一撤离,使法国立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欧洲除英国外几乎全被希特勒收入囊中。英国在西欧战争中损失惨重,硬着头皮强撑。希特勒认为英国一定急于求和,于是展开“和平攻势”,结果遭到新首相丘吉尔的断然拒绝。在对英作战方案“海狮行动”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后,希特勒又将注意力转向东方。

1941年6月22日,300万德军越过苏德边界,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苏德战争。战争开始时,德军乘势疾进,然而很快在莫斯科保卫战中遭到惨败。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拉开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帷幕,希特勒随即向美国宣战。战争的天平似乎从此刻起已经慢慢偏离德国……

1942年底到1943年初,22个德国陆战师在斯大林格勒被全歼。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同盟国军队开始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节节败退。曾经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面临覆灭的命运。1945年,苏联红军围攻柏林,希特勒已成困兽。

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和纳粹头目们一起度过了56岁的生日,盟军用数不清的轰炸为他“祝寿”。希特勒下令对柏林南郊的苏军发动全面反攻。不久,他终于大梦初醒:德国已经失败了。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4月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和情妇爱娃匆忙结婚后,在总理府花园的地下掩体内,吞枪自杀。纳粹德国也在希特勒毙命一周后,灰飞烟灭。

(参考资料:《希特勒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年10月第1版、《盗世奸雄希特勒》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二战三巨头三魔头的一战成人礼》《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15期等;作者:乔西姆·费斯特、约翰·托兰、彼得·罗斯·兰奇、解力夫、李响等)

猜你喜欢

希特勒合法德国
西班牙推动废除合法卖淫
“梦梦”“娇庆”德国行
报告
谨防“合法”干预司法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
刺杀希特勒
都一样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