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斯福的中国观

2019-06-11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1期
关键词:联合政府对华政策罗斯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唯一的战略结盟时期,作为当时美国外交最高决策人的罗斯福总统,不仅其家族与中国有一定的渊源,而且他本人长达13年的执政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对华思想。

浓烈的中国情结

罗斯福在执政时期,屡次提到他的家族与中国的关系。许多美国史家在分析罗斯福对华政策时,也都强调这一点。

罗斯福的外祖父沃伦·德拉诺是一位商人,在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中损失惨重。为了生活,他来到中国做鸦片和茶叶生意,达五年之久,获利甚丰。其间,沃伦·德拉诺又将全家带到香港,罗斯福的母亲萨拉·德拉诺因此在中国居住两年,后回国读书。德拉诺家族在中国的经商史在罗斯福的脑海中印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他孩提时代的家中,摆满了从中国带回的纪念品,他对外祖父在华贸易的经历和母亲在香港度过的一段生活颇感兴趣,也因此对中国产生良好的印象。担任总统后,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他总情不自禁地谈起他的外祖父、母亲与中国的关系,也谈及他对中国的感情。

罗斯福的中国情结时常反映在他的对华政策上,有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1933年1月9日,罗斯福还未上任,就约见了当时的国务卿史汀生,表示他支持“不承认主义”的对日政策。罗斯福的顾问如莫利、特格韦尔对他的做法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接受史汀生的远东政策,罗斯福则津津有味地谈论他的外祖父同中国做生意的故事,然后说:“我总是深深地同情中国人,你们怎么能期望我不同意史汀生的对日政策呢?”只是由于当时美国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掣肘,罗斯福在援华制日政策上不可能走得很远。

许多人认为,罗斯福“在中国事务上感情用事、肤浅、不现实”。英国外相艾登抱怨道:“我们有强烈的印象,认为只是由于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总统才力图引导他的人民承担国际责任(指罗斯福主张建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其实,罗斯福的中国情结并不是一种浅薄的感情用事,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他之所以“把那些早年的对中国所有事物的持久感情作为他对华政策的基础”,除了有他的家族和中国的贸易关系,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罗斯福通过宣称他对这个追溯到先辈们的话题有着长期亲身的了解,以确定自己对中国政策的垄断。罗斯福总是派特使访华,在中美之间建立特殊的联系,而不是依靠国务院的官员。通过这种“特使外交”,罗斯福直接控制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其次,罗斯福的中国情结源于他对中国的深刻认识。他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它“既不会侵略,也不会成为帝国主义”。1941年3月14日,罗斯福与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会谈时指出:“有数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日本是不可能加以统治的。”他希望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建立一个“新中国”。

再者,罗斯福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历史已发展到一个转折的关头。尽管中国当时还很贫穷和落后,但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即将到来。许多人对他这种“浪漫的中国幻想”感到不可思议,但他对此仍坚信不疑。在公开的外交场合,他多次强调:“就人口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就领土而言,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虽然它因长期的治理不当而蒙受了挫折,目前的地位软弱,但这个拥有五亿勤劳人民的古老大国注定要成为远东的强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贡献。”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抗战时期,罗斯福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和当时美国对共产党的政策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对共产党政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作为罗斯福个人对共产党的看法是相对独立的;二是因为罗斯福去世时,抗战仍未结束,罗斯福虽然采取扶蒋的政策,但对中共采取了基本上联共容共的态度。从1945年4月罗斯福去世到抗战胜利,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美国对华政策有较明显的变化,反共的倾向逐渐明显。总体看来,罗斯福本人对共产党的认识是比较客观的。

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共谈判中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联合军事委员会等合理要求,都被蒋介石以各种理由拒绝。在评价国共谈判时,罗斯福说:蒋介石对延安要求的基本权利保证“提出了一些十分荒谬的反对意见”。在他看来,延安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

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告诉他的儿子:“蒋介石想使我们相信中国的共产党并无抗击日本军队的行动,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却与他所说的完全不同。”1944年当国民党战场大溃败时,为了挽救中国军事危机,罗斯福大胆要求蒋介石允许派遣美国军事团到延安。尽管罗斯福的目的有各种各样,但这个事件本身已经说明,不管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什么,他相信,既然共产党是坚持抗日的,美国就应该给予支持。

罗斯福任内坚决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团结内外、一致抗日”的一贯政治主张符合美国的对华政策,因此,罗斯福坚决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早在1941年2月8日,罗斯福在致蒋介石的信中说:“在万里之外的我们看来……这所谓共产党与国民政府间,相同之点殆多于相异者。我们希望双方能够消泯歧见,更密切合作,以有利于对日本作战的共同目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更加关注中国的政治局势,他担心国共关系的日益恶化将导致内战。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在回顾他于1943年9月与罗斯福的一次谈话时讲到,罗斯福对中国的政局表示担忧,但他最担心的是在击败日本后爆发内战,那时的危险是苏联将站在共产党人的一边进行干涉,西方列强将出于自身的利益被吸引或者被迫支持反共的一方。他说,那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与我们曾经目睹的、内战中的西班牙十分相似的情景,所不同的是战争的规模更大。

为了防止国共分裂,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劝说蒋介石维持国内统一。与蒋介石会谈后,罗斯福告诉他的儿子:蒋介石“不能解释他为什么把大批最精锐的军队屯在西北部——红色中国的边境上”。为了迫使蒋介石就范,罗斯福以支持中国收回英国在上海、广州等地的治外法权为条件,要求蒋介石与延安的共产党人组织一个联合政府。从目前已揭秘的档案来看,这是罗斯福第一次提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主张,也是抗战时期提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第一人。

1944年,罗斯福采取一系列行动促成国共联合政府的建立,其主要表现在:派遣华莱士访华,直接调处国共矛盾;派遣军事观察团到延安;建议蒋介石交由史迪威统一指挥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的所有中国军队;委任赫尔利主持国共谈判。面对难以弥合的国共两党纷争,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对斯大林说:在他看来,责任主要在国民党和重庆政府,而不在共产党。罗斯福在当时作出这样实事求是的评价的确难能可贵。直到1945年3月3日,罗斯福仍没有放弃他的努力,他告诉埃德加·斯诺:“我一直同那里的两个政府打交道,我打算继续这样做,直到把他们两方拉到一起为止。”蒋介石对罗斯福在共产党问题上的看法极为不满,罗斯福去世后的第二天,他在日记中虽然给予罗斯福很高的评价,但仍坚持认为,罗斯福对共产党采取了“绥靖”政策。

罗斯福坚持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蒋介石反共的野心,延缓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时间,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团结抗战。当然,他不可能完全支持和承認一个与自己意识形态相反的政党,这不仅与美国的政治传统和文化观念有关,也是由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他所提倡的联合政府也是蒋介石主导下的联合政府。所以,到抗日战争后期,随着中共力量壮大,罗斯福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考虑,为了保证在中国建立一个非共产党国家,他一方面维护蒋介石政权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从国际上寻求苏联和英国对蒋介石的支持,孤立中国共产党。他错误地以为,一纸《雅尔塔协定》便可使中国共产党就范。但中国共产党决不会因为苏美都放弃对他的支持而松懈自己的斗志。

(责任编辑:王文彩;参考资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作者:赵志辉)

猜你喜欢

联合政府对华政策罗斯福
罗斯福的壮举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罗斯福的壮举
尼泊尔毛派退出联合政府
罗斯福的壮举
奥巴马时期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
罗斯福的壮举
尼泊尔22政党要建联合政府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