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清寒忆和靖
2019-06-11温鑫
温鑫
岁末年初,冬春交替,每到此时,梅花就开始悄悄地绽放。古人爱梅,爱梅花暗香浮动的淡雅,更爱梅花凌寒傲雪的坚贞。种梅、赏梅、画梅、咏梅,文人雅士以此为乐。可是他们对梅花是真爱吗?不!在他们眼中,梅花只不过是一种供人观赏的玩物罢了。
年复一年,在朔风呼啸、飞雪漫天的日子里,梅花静静绽放,它在静静等待那个懂得欣赏的人。如果我是一株梅花,我一定要长在宋代杭州西湖的孤山上,长在一个叫林逋(bū)的人的家门口。
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说,千百年来,只有他对梅花是真爱。因为他用自己的品格活成了梅的境界。林逋何许人也?相传是一个隐居的人,在《宋史》的《隐逸传》中可以找到他的名字。
在古代,隐者可是一个很前卫的群体。他们是一群有理想、有个性又有点不太合群的人。庄子说,我要学那只大乌龟在泥巴里玩耍;嵇康说,一个不会打铁的诗人不是好音乐家;陶渊明说,难道五斗米就要让我低三下四了吗?
到了宋代的林逋更绝了,不仅不做官当隐士,人家还是一个不婚主义者。难怪他住的地方叫孤山,那是打算要孤独终老吗?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林逋小的时候是很不幸的。“少孤”“家贫”让这个少年比同龄人对世态炎凉有更切身的体会。他努力学习,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他没有机会去改变命运吗?
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
就连当朝天子都知道他的大名,每年都会派人去问候他,可是他对于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换成其他人受到这样的礼遇还不高兴坏了?就拿李白来说吧,唐玄宗召见李白的旨意刚下达,身在安徽南陵的李白就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末尾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份得意之态透过文字,穿越千年。
林逋呢?不当官,不娶妻,那他的志趣在哪里呢?林逋的爱好可广泛了,他喜欢种梅花、养仙鹤,工绘画、善书法,过着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极为清贫的,可林逋却甘之如饴。
相传梅妻鹤子的林逋虽爱梅花,也只是种了一棵梅花。每到冬天雪后,林逋便来此赏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費评章”,林逋在雪天写的《山园小梅》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题目如此低调,内容却如此高调。孤山园中的一株小小的梅花,却能够在众芳摇落之后傲然挺立。后人读到这首诗,都十分倾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营造的情境,这让傲气的梅花又多了几分婉约。诗人就在这高调、低调和婉约之中成就了自己文人的孤傲与狷介。作者写梅花,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冬日的清冷犹如人世的悲凉,而林逋就如这冬日的一抹暗香,他用清冷的境温暖了世俗的心。
明人张岱在《西湖梦寻·孤山》中写下这段文字:
山麓(lù)多梅,为林和靖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xù)双鹤,豢(huàn)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
杭州西湖在北宋时期已是相当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这首《望海潮》写尽了杭州的盛景。
身居繁华之地,却保持着一颗朴素淡泊的心的确非常难得。林逋隐居在西湖孤山,但也并不是与世隔绝。林逋怕出门到西湖游玩时朋友找不到自己,于是养了两只仙鹤,目的是充当信使。当仙鹤盘旋时,他就知道有客人来访,于是棹着小船就回来了。或许,是童子特别了解林逋,如果林逋不喜欢的人来访,估计就不放鹤了。
公元1028年,57岁的林逋走完了他诗意的一生。林逋这株山野的小梅最终凋零了。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得意的就是没有写过那些溜须拍马的文字。在封建社会里,这是多么难得。林逋做到了,因此林逋才会如此自得。
每到冬春之际,雪花飘飞、梅花绽放之时,我们在清冷中总能忆起他,忆起那个孤标傲世的林逋。滋养我们的,是他的诗,亦或是他的风骨。
你知道吗?我国古代还有哪些隐居山林或归于田园的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