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子的红军成长路
2019-06-11
炮火隆隆的革命年代,多少人为了党和国家前赴后继,牢牢捍卫着自己心中那份最炽热的忠诚。
新时代,红旗招展,我们沐浴着幸福前行。那些为创造新时代而奉献过的人,那些让红旗更加鲜艳的事,值得我们牢牢铭记!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除了知道少先队的全称是“中国少年先锋队”,你还了解什么?你知道少先队的前身是什么吗?知道少先队的演变过程吗?
中国少年儿童的革命组织,从上世纪的劳动童子军算起,已经有接近100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主要有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儿童团,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团等。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从本期开始,“红星讲解员”小鱼儿将和你们一起,重温少先队的历史。让曾经的“少先队员”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再次熠熠生辉!
星光小子:潘冬子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因为这句经典台词,大反派胡汉三早已臭名昭著。不过小鱼儿猜想,大家肯定会有一丝好奇:这个胡汉三最后被谁解决了?说出来你们可能不相信——潘冬子,一个比你们还小的男孩。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柳溪镇,一个长期被恶霸地主胡汉三压迫的小村庄。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潘冬子从一个小小少年成长为红军战士的过程。
红军即将打进柳溪镇,地主胡汉三在逃跑时正好遇见了潘冬子,便将他捉住盘问。面对胡汉三的吊打拷问,潘冬子毫不畏惧,拒不透露身为红军战士的父亲潘行义的行踪。红军打进来后,解救了潘冬子。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恶霸胡汉三又回来了,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了小镇,转入深山老林。
在一次斗争中,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母亲的死,让潘冬子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在多次斗争中渐渐成长的他,面对杀母仇人胡汉三的多次质疑盘问,毫不怯懦,展现了超出年龄的沉稳,最终成功地把喝得酩酊大醉的胡汉三砍死,为母亲以及长期受到这个恶霸欺压的老百姓们报了仇,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小小少年潘冬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在党的宣传号召下,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并在一次次实战中受到历练,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贡献。最终,父亲亲手为潘冬子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潘冬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自此踏上新的征途。
资源速递:《闪闪的红星》
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潘冬子是怎样一次次与敌人斗智斗勇,那我推荐你去看看这部电影——《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改编自作家李心田同名小说。这部于1974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画质高清,主角潘冬子浓眉大眼、聪明勇敢,让人印象深刻。小鱼儿看这部影片时,多次在插曲《映山红》的动人旋律中湿了眼眶……就让我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温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让红色经典传递的励志与信仰,深深扎根在新一代少先队员的心中!
英雄历程:“潘冬子”原型——许光
许光,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的长子,1929年4月7日出生于湖北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今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大队),乳名“黑伢”。
1932年,许光不满3岁,父亲许世友就随红军离开家乡大别山转战川陕。7岁时,许光参加了儿童团,边逃难,边斗争,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许光终與父亲团聚,苦读7年,成为了共和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优秀舰艇长。1965年,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许光却带着父亲的嘱托,回到家乡,一边替父行孝,一边投身家乡建设。20世纪60年代末,河南新县贫困落后,时任县武装部军事科科长的许光,主动请缨,带领民兵奋战300多天,在大别山主峰建设微波站。
许光一生清贫,却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100多名红军遗属,为9位红军遗孀养老送终。2013年初,84岁的许光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把自己一生的积蓄2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
小鱼儿心语
如果不是为了革命,谁又会与妻儿这样长久分离?冬子与父亲最终团聚的身影里,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为人知的牺牲与奉献。而今天的我们,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除了看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英勇和为党为民的忠诚,还应读懂以潘冬子为代表的少先队员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承担的职责与使命,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胸前的红领巾所代表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