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画栋齐鲁风
2019-06-11黄鹏
黄鹏
80余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开启了为古建筑保护而奔走的一生,留下中国建筑史上的开篇巨著与无尽追忆。古建筑究竟有何魅力令他们如此倾倒,后来又为何在不断破坏与反思、保护中来来回回?建筑,因为与人发生了关联而实现了其最大的价值意义,它保护了城池,记录了当地人平凡却生动的一生,托载了其信仰和灵魂。鲁地建筑,亦颇有一番韵味可寻。
民居:平凡深处的日常一生
拥有1500年历史的济南市章丘区普集镇博平村是一个看起来略显破败的村落,连村民都鲜知这里曾是侨置县——博平县所在地。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大量百姓南渡长江,东晋南朝政府为管理南下移民设立众多侨置郡安置移民,博平村即为其中之一。如今,这里早已落入平静,不见车马滚滚,但仍作为研究山东传统民居的示范地之一保存了下来。村中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大院”是传统北方平原地区四合院,正北为一座两层楼,青砖垒砌,房顶为青色筒瓦,屋脊由青瓦叠压,东西两侧建筑呼应而立,十分协调。
在广阔的平原地区滨州市惠民县,魏氏庄园则辉煌壮观得多。其为清代布政司理问、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私人宅第,为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整个城堡建筑平面为矩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共6个院落、256间房屋,东南角与西北角各设突出于城坦之外的碉堡,城坦内壁设13个拱券形壁龛,上有射击孔可向外射击。普通的村落间,大型军事城堡式府邸透露出的保家情怀令今人惊叹。
山东地区地理环境多样,整体以山川居多,青州井塘村即完整地展现了北方农村典型民居建筑样式。500余年前,河北枣强吴氏三兄弟移居青州,寻泉而居,以石筑屋,在此安居下来并取名“井塘”。今村落北侧一处院落为明衡王女儿及女婿曾居所,当年,衡王为方便女儿回娘家,在村中修建了一条青石官道,保存至今。古井、古树、古道、古屋、古桥,以及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如同山东人的性格一样在齐鲁大地上生辉,几百年未曾改变。
如今,当我们以外来者的身份探访这些古村民居时,村民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生活在深山、平原及海边的人们,顺应自然,借山为石,借草为屋,用智慧创造着日常生活。更高层次的生活,则会出现诸如会馆等更加“高级”的建筑样式,比如坐落于聊城运河沿岸的山陕会馆,集会馆与神庙与一体,体现了当地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潍坊十笏园则彰显出一个地域“大人物”的影响力。
牌坊:朴素诚挚的信仰与节义
牌坊通常分为两类,一为表彰高官厚德,一为颂扬节妇烈女,一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地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在牌坊这一建筑形式上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
提起贞节牌坊,不得不提单县的百狮百寿牌坊,其以雄伟的气势、巧妙的结构和精致的透雕令许多牌坊“相形见绌”,被誉为“天下第一坊”。百狮坊,俗称张家牌坊,清乾隆四十三年为文林郎张蒲妻朱氏而建。整体全石造型,四柱三间五楼式,雕刻的狮子、云龙、牡丹栩栩如生,为全国罕见的清代石雕艺术。百寿坊,位于城内胜利北街,清乾隆三十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之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其规模、形制、结构与百狮坊基本相同。孔氏嫁入朱家不到十年便失夫成寡,几十年含辛茹苦抚子成长,她死后朱孔两家奏明朝廷,乾隆皇帝降旨建坊旌表,以赞其节。“抚孤守节明后世,史迹流芳凝旌坊”,如今故人已去,唯有这坚毅的牌坊还在诉说着古时女子戚戚焉的守节人生,令人唏嘘。
“四世宫保”牌坊坐落于今桓台县新城城南,呈南北向跨街而立,是迄今为止国内尚存且为数极少的古代砖牌坊之一,迄今约400年历史,是明万历皇帝为表彰尚书王象乾保卫明王朝有功,晋爵太子太保特许建造,“四世宫保”传为明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整坊高15米,面阔9.2米,进深3.33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四周均刻有精致浮雕,底层雕有莲花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奔狮,灵芝等,惟妙惟肖。
令人侧目的不只有牌坊,而是其背后这个中国历史上兴旺了300余年的新城王氏家族。王象乾上三代均為当朝要官,然而对整个新城王氏作出贡献最大、影响到整个家族整整300年繁荣的当属“四世宫保”主人王象乾。众人更为熟悉的则是清代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康熙皇帝曾给予高度评价,并手书“清慎勤”三字亲赐。
为传承家训,王士祯作《手镜》一书,其序言中写道:“皇上御书赐天下督抚不过‘清慎勤三字。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在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中,王士祯不仅洁身自好,而且以同样的标尺要求亲与子,折射出家族兴旺的秘诀及正气。
寺塔墓葬:信仰的生前身后
兴隆塔,位于济宁市兖州区城内东北隅今博物馆院内,因该地原有古刹兴隆寺而得名,寺久已毁圯而塔岿然独存。塔高54米,十三层,为八角楼阁式砖塔。沿着塔内梯级可以攀登到第七层的平台上,抚石栏远眺,兖州城风物尽收眼底。兴隆塔之始建在隋代开皇年间,此后各代都曾有过修葺。整塔造型端庄挺拔,直插云天,下部厚重,七层以上骤然缩小,如一小塔置于大塔之上,仰望,可见塔底敦厚扎实,塔尖小巧挺拔,十分奇特,为国内所仅见。
在兖州寻找古建筑和古文明,兴隆塔足矣。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来此测绘,记载道:“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兴隆塔影是兖州八景之一,登顶眺望,据说能俯识全城,还能看到孔庙大成殿屋脊。宝塔总是神圣而神秘的,兴隆塔的神秘许同地宫的曝光有关:2008年,偷盗者在外墙的水产市场内租了房子,从房子内部挖地道潜入兴隆塔地宫盗窃,兴隆塔文物自此公诸于世。其中,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尤其珍贵,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举世瞩目。
济宁东大寺,亦名顺河东大寺,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位于济宁市市中区运河西岸,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点之一。东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世多有重修,占地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主建筑沿东西轴线排列,分序寺、大殿、望月楼三部分。古建的特点之一就是方正,轴线清晰,有层次感,东大寺建筑群恰好将这一特点诠释地淋漓尽致。从正门前的跨运河铁桥向西看,高大的寺门被对称的两座青砖角楼拥立,形成倚角呼应之势;以正门为建筑群的中轴线,盘龙碑坊稳居静雅庭院的中央。清乾隆年间天子的到访,使得这座生于明初的古建群得到了及时的修葺和扩建,堪称迄今保持完好的一座皇家级四合院。
古时,信仰指导生活的位置从来不容许颠覆和错位,但多彩的表达和描绘可让信仰的轮廓更加清晰。东大寺建筑物以中国传统装饰手法为基础,在中堂、对联、圆光、岔角等处融合了以阿拉伯文组成的经字画,突出了伊斯兰的宗教内涵,表达出曾经山东地区信仰与文化的和谐与融合。
(编辑/常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