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化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19-06-11刘育权丘妙丽李智豪刘炳业
刘育权 丘妙丽 李智豪 刘炳业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是这一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以乡村生态发展模式为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江门市乡村生态旅游情况,从生态文化视角,探讨乡村生态旅游模式,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基于问卷对三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困难认知和旅游业发展最大优势的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招商审批、开发维护、管理运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
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环境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在不同生态文化基础、不同阶段下这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分析不同的情况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哪些方面、何种程度的帮助,从而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2 研究设计
生态文化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实质效果更多体现为其自身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文化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多数的普通村民都能通过从事该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工作,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文献与相关实证分析,具有不同生态文化基础的地区发展生态文化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所取得的成效是不一样的;其次,具有相近生态文化基础的地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全面地研究生态文化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将所调研的地区分为三种类型。
(1)生态文化基础雄厚且发展较完善的地区:选址江门市鹤山市古劳水乡为调研地点。古劳水乡被称为“鹤山威尼斯”,该地自然环境突出,养殖业发达,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如今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游客络绎不绝。
(2)生态文化基础较雄厚但发展较落后的地区:选址江门市恩平市石头村为调研地点。该村具有别具一格的石头,布局得当,依山傍水。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至唐朝,且附近有知名的省级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带动,地热资源丰富。但其知名度却并不高,设施建设也严重脱节。
(3)生态文化基础薄弱但也在发展生态文化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区:选址江门市恩平市良西镇松柏根村的花海世界与大田镇凤凰生态乐园。这两个地方生态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人工引入与开采是该景区的特点。
从直接调查的对象分析,得出结论:在生态文化型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意愿为公众利益最大化,旅游经营开发商和相关餐饮、住宿商的意愿为盈利最大化,普通村民和游客的意愿则为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类群体,当他们明确自己能在这项行为中获利时,这项行为是可被采纳的。而在这三类群体里,政府是施政方,经营开发商是建设方,普通村民是承载方。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个别发送法向被调查者发放调査问卷,让其填写个人的基本情况与信息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有关问题,从而获取相应数据信息,了解江门市在生态文化基础下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模式。
3.2 文献查找与归纳法
通过文献梳理的形式了解目前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程度,并通过归纳、比较等方式总结出共性的经验。通过整合江门市各大媒体的新闻媒体资料了解江门市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前的情况,并通过官方提供的统计资料研究江门市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
4 基于问卷对三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影响
因素的分析
经整理后的石头村实地调查问卷共有89份,有效89份,古劳村实地调查问卷共145份,有效145份,松柏根村实地调查问卷共有140份,有效140份。
下面是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认知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对比分析
4.1 村民对旅游业发展主要困难的认知
其一,石头村虽然具有显著性但存在弱相关性,因而不具有统计推广意义;古劳村和松柏根村均分别不具有显著性和弱相关性。
其二,由综合分析对比得,村民对旅游业发展主要困难认知的差异对村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产生差异,推测影响其关系的因素是对困难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理解不到位。
4.2 村民对旅游业发展最大优势的认知
其一,石头村和古劳村均具有显著性且存在正强相关性,而松柏根村虽具有显著性但存在弱相关性。
其二,由综合分析可得,石头村和古劳村的村民在认为本村生态旅游发展最大优势和满意度是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原因在于其对开发商和政府对本村发展的支持和对村民的经济收益帮助;而数据可得,松柏根村村民在选择上并没有过多反映开发商和政府对村民带来实际性的经济收益,说明在发挥本村的最大优势且带来实际性的经济收益才和满意度挂钩。
5 对策与建议
5.1 招商审批
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引导、监督、支持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当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程度,需要政府做好把关、审核等工作。政府要严格把关景区性质,政府在审批景区建设时需要观察该景区与当地已有产业的相关程度,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引入符合当地民俗风情的、对其余产业带动性强的开发商,使其在开发景区过程中,能延长当地产业链,对产业链进行加环,整合景点旅游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5.2 开发维护
提高景区服务质量,从“软服务”和“硬服务”着手。“软服务”是指景区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硬服务”指的是景区内外的景区基础设施配备,这两样完善了就可以提高旅游区服务质量。增加景区宣传营销途径,采用举办旅游产品展销这种现代重要的旅游景区推介形式。旅游景区网站是景区网络营销活动的物质载体,可以利用网站和微信进行宣传。
5.3 管理运营
旅游区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旅游区的服务接待水平。同时,形成旅游景区产业文化,要强化自身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吸引魅力。在文化旅游的开展过程中,每个乡村旅游区都要挖掘自己的特色,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利用当地已有的旅游节庆资源,实现节庆带动人气,将旅游节庆所蕴含的产业文化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菲菲.瑞安市湖岭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2] 朱军魁.浙江仙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3]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4] 陳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