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自己当成孩子

2019-06-11谢小婷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趣事环节文字

谢小婷

我在开学第一周上了一节写作教学全市公开课,课题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通读教材,我把教学重点锁定在“观察”和“思考”上。以下是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写作中“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基本可以完成寫作片段的叙述。

教学过程:

1.人类与写作。

导入四张照片,由“人类—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写作史,然后选择四本历史、军事、科学和文学不同类型的书,让学生了解写作功能。

2.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你们的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用一两句话和大家聊聊。

(2)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进教室的我和此时的我有什么不一样呢?

(其实刚进教室的我戴着眼镜,但此时我已经把眼镜拿了下来,希望他们细心观察戴眼镜和不戴眼镜的我有哪些不同之处。)

3.拓宽眼界——走得更远。

刚刚都在讲我们身边的事,现在不妨把眼光放到过去的一个暑假,你们是怎么度过暑假的呢?

4.用心写作——文字便有了生命。

请用简短的一段话写写你的爸爸或妈妈,自由发挥,但一定要写你最想表达的东西!

5.总结。

细心观察——采集(素材)

拓宽眼界——构思(结构)

用心写作——表述(内容)

我揣着这个教学设计走进了试教课堂。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认识写作功能”中,投影仪上展示着四本书,教室里鸦雀无声,无论我用何种方式引导,学生始终无动于衷。到第二个教学环节,我通过预先设置的两个问题,希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上,但学生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我只好跨过第三个教学环节,直接跳到第四个环节让学生现场写片段。最后,因为课堂中的铺垫不够,学生作文片段的展示和评比也只能草草收场。教学目标并未达成。

课后,教研员祝荣泉老师及其他听课老师给我指出了许多方向性的问题。首先,写作目标和写作方法混为一谈。我只简单罗列要达到的目标,却未思考怎样达到目标,导致整节课都在空洞说教。其次,源于“生活的故事”不在场,课堂趣味性不够,与课题中的“热爱”完全脱节,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祝荣泉老师建议,初中语文的第一堂作文课,应扫除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堂课怎么让写作好玩怎么上,让写作变得可爱可亲。因此,我对教学初稿做了改动,修改稿如下:

教学目标: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1.制作时间轴,介绍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替换对四本书的功能介绍,并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穿越到3000年前语言已经产生但文字还未出现的时代,去想象没有文字的生活是怎样的。

2.选取著作中一些鲜活有趣的生活片段,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品味,激发学生去发现写作不仅重要,而且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3.设计游戏:选择十多组与日常生活有关而且意义相关的词语,从易到难排序,让学生创作一句或一段话。

4.最后,我分享自己家人生活中的趣事,然后让学生也分享自己亲人的趣事。课堂交流之后,再写下来,学生互评。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穿越”二字熟悉又新鲜,抓人眼球,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文字,商品就没办法明码标价,那么对商家和顾客都会导致不公平;有的说,如果没有文字,那么她无法给远方的朋友写信,让人内心备受煎熬……他们瞬间代入自己穿越后的角色,很快发现了写作的意义。当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我带领他们一起品味了著作中的趣事。当读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时,学生们一个个抢着说苏轼是一个“吃货”,在我耳畔传来他们的一阵阵笑声。在他们发现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后,我就让他们进行创作。我所选择的十三组词语,意义相近,并且都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一听“创作”二字,一个个七嘴八舌,滔滔不绝。最后,在我分享了自己两岁孩子的照片和他的生活片段后,同学们都有话要说,课堂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有个孩子站起来分享道:

我的妹妹还是个两岁的小朋友,她爱哭爱闹非常霸道,认为自己天下无敌,谁拿她都没有办法。然而,她却不知道我一直在嘲笑她的发型。既不是樱桃小丸子的发型,也不是飘飘长发,而是像个锅盖整个盖在了她的头上。每次看到这样发型的妹妹,我就会忍不住想笑。

在学生互评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了她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把妹妹的一言一行记得那么清晰?她说:因为我喜欢我的妹妹啊。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堂课的课题就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因为热爱身边的人,所以才记得这么清晰。因为写下来了,所以才让我们知道了你心里的热爱。不知不觉中,这些孩子就揭示了这堂课的主题。

这短短的45分钟,我脱下了大人的面具,变成了和他们一样大小的孩子,一起分享,一起欢笑。在孩子的眼里,一切好玩的事情都足以点燃他们的热情,而有了热情的孩子,苍白的世界,也会在一瞬间有了色彩。

我在想:为什么对于同一节课,两次上课的效果如此悬殊?

首先,只有把自己当成孩子,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潜能。在试教第一环节,学生所遇到的挫折的根源在于教师不可爱不可亲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写作功能的重要性固然不错,然而教学设计不符合他们的认知方式,拔苗助长了。而以一场穿越游戏来调动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趣味中得到成长,更加激发了他们潜在的认知能力。

其次,只有成为孩子后,才会时时留意生活中的趣事。这些趣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设计课堂活动,还能帮助孩子们积累写作素材。例如,让学生从亲友身上寻找趣事,再去创作一段文字,最后交流分享,如此这般,不仅能够使课堂生动起来,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素材难找的烦恼。

最后,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那么会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与孩子是平等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很多教师忽略了这点,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那么对于自己所教的孩子就多了一份敬畏之心,这会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弯下腰,去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去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课原本就是感性的课,太多的条条框框和生硬的理论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动力。或许,把它们都丢掉,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去探讨,作文课就没那么可怕了。写作教学,任重道远,我还得不断鞭策自己在这条教学路上快点“长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学)

猜你喜欢

趣事环节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梦中的文字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街头趣事还真多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