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着语境呼吸 品味情感内涵

2019-06-11杨一防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杨梅抒情品味

杨一防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因素,都是语境因素。语境在文本解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关注语境、强化语境意识,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下面笔者就以散文教学为例,谈谈语境在品味散文情感内涵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 挖掘貌似平淡处

孙绍振教授指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忽略过去的,没有特别感觉,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十分精彩的内涵,而且揪住不放”。笔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在带领学生品读第一小节“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有了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生:“‘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从这个句子可以读出作者的暴怒无常和内心的绝望。

师:具体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

生:“狠命地”“捶打”“喊”;可见作者当时几近发疯,内心特别绝望,甚至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师:不错,朗读的时候,这几个词应该重读,才能体现这种情感。不过,我觉得还有一个看似很普通的词语,也很有意味,隐藏着作者内心的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生(疑惑):是“可恨”这个形容词?

师:这个词我们一眼就能看到,好像没有什么秘密。再读读?

(学生再次深情朗读,注意刚才点到的几个词语,效果还不错。)

师:好,那么大家听老师读一下。

(教师在朗读中突出“这”。)

生:哦,原来是“这”!

师:如果把这个词删掉,重新读一读,大家会有什么感受?

生:删掉“这”,感觉不如原文好。

师:为什么呢?你能分析一下这个很普通的词的深层意味吗?

生:“这”起强调作用,强调了“我”对两条腿的恨,抒发了绝望之情。

作者使用“这”,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情感内涵丰富。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将其忽略,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有意引导他们关注到这个词语,进行深入思考。在语境中品析貌似平淡的词语,挖掘其所蕴藏的深层情感,这就是语言性语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品味精心炼字处

入选教材的散文,在炼字上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学生如果要真正感受其妙处,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笔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上,曾带领学生对“人声鼎沸”这个词进行分析:

师:“人声鼎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注释上说是“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其实就是“人声喧闹”的意思。

师:那直接用“人声喧闹”岂不更好?

生:不好,不如“人声鼎沸”形象生动。

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鼎中水沸腾的情形是怎样的?

生:咕嘟咕嘟响,水蒸气升腾,还有泡泡此起彼伏地冒出来。

师:那孩子们“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生:就像鼎中水沸腾这样吧?此起彼伏地,很热闹。

在这里,笔者用还原语境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常识,去体会“人声鼎沸”这个词的含义,然后对比联想“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情形,体会到三味书屋中一群顽童读书时的应付和热闹。可见,在散文学习中,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品味出文章的精心炼字处。

三、 赏析妙用修辞处

修辞的赏析非常普遍,也很容易落入模式化。要想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就要用还原语境的方法去引导。教学《昆明的雨》一课,笔者带领学生赏析“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这段话的比喻修辞时,是这样引导的:

师:将杨梅比作火炭,怎么就生动形象了呢?

生:火炭很红。

师:比作一个红红的乒乓球,不也很符合圆和红的特点吗?

生:那不行,没有了美感。

师:大家想想看,火炭除了红红的,还有什么特点?

生:圆圆的。

师:火炭是燃烧着的炭块,形状可不一定是圆的。烧得时间久了,快烧尽了,只剩下一小团了,才可能是圆圆的。注意这句话中的“球”这个词,假如用“颗”或“个”会怎样?

生:用“球”字,符合楊梅圆圆的形状。“火炭”不仅仅是圆的,还是燃烧着的,给人一种热情的感觉。

师:嗯,不错,有形状,有颜色,还有光泽,更有一种蓬勃的热情。这个比喻真是极其精妙。

还原生活场景,联系具体语境来品味修辞,才能让学生体悟到修辞的精妙之处,以及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关注独特表达处

阅读散文,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文中的独特表达,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短句等,并结合具体语境,反复品味。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发现作者特别喜欢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比如:“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这样表达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笔者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品读研究:

师:这个句子如果还原为正常的因果顺序,应该怎么表述?

生:“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长的草里我是不去的。”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方式,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原文为什么那样说?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生:上文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然后写了其中有趣的景物;这里先说“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照应上文;再说原因,提到传说中的赤练蛇,顺势转到了“美女蛇”的故事上,结构非常自然。

师:这种表达方式在结构上的妙处,大家说得很清楚了。那么,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呢?

生:强调了“我”的童心。看到长的草丛,就想到会有蛇,想到了长妈妈讲的关于蛇的故事,想见识一下“美女蛇”,这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师:也就是说,这样的表达,是符合儿童心理学的,对吧?大家体会到鲁迅先生作为文学大师的厉害之处了吧?

在这里,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特殊表达,潜到语境深处进行思考分析,而学生的分析也比较充分透彻。这样结合语境的语言训练,确实起到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的作用。

五、留意标点符号处

在《昆明的雨》的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处着眼,尝试将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一句中的逗号去掉,改为“雨季的果子是杨梅”。然后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原句的抒情意味,读出了汪曾祺对昆明的杨梅的独特情感。笔者正暗暗自喜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片段:

生:老师,既然这个句子中的逗号是增强抒情的,那么第10段中的“雨季的花是缅桂花”一句,为什么不用逗号呢?

师: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但是也有点难。谁能来解释一下?

生:这一段和上一段不同,上一段的抒情重点是杨梅,而这一段的抒情重点变了。

师:第10段的抒情重点是不是缅桂花?

生:不是,这段的抒情重点是作者对居住在若园巷二号时那段生活的怀念,怀念那里的房东和房客。

师:可作者自己说的是“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怎么会是怀念那里善良的房东和房客呢?

生:作者说的是当时。他写文章的时候,肯定是怀念当年生活中的那些人的。

这里,学生的表现真的出乎笔者意料。当某生提出疑问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去解释,于是便把问题再抛回给学生,没想到却收获了意外之喜。学生通过在具体语境之中的反复细读,注意到了文中的作者和写作时的作者的不同,体会出了两层情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扬的事情。

散文是最能教出语文味的。教师如果坚持结合具体语境,引领学生沉潜到字词句的情感深处,总能收获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

猜你喜欢

杨梅抒情品味
会抒情的灰绿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约会
杨梅酒
乐摘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