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串问式”阅读教学设计
2019-06-11万红红
万红红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主渠道,因此,教材中阅读板块的教学备受教师重视。初中英语的阅读课堂教学使用“3-P model”不在少数,即Presentation环节呈现阅读的话题以及阅读文本中的生词;Practice环节操练文本中的词汇、句式、语法等语言知识;Production环节让学生复述课文,就文本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观点与看法,或是根据文本内容简写或仿写。更多的阅读课结构为“PWP model”,即Pre-reading(读前)阶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相关图式,提供必需的语言准备为目标,属于阅读前的准备环节;While-reading(读中)即阅读环节,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有信息识别、推理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Post-reading(读后)阶段为应用环节,主要包括阅读信息、阅读策略的应用,也包括对故事情节发展预测等。(王笃勤,2010)
二、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阅读课堂的观察发现: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化,方法单一;语法讲解、句式练习、词汇解析、逐句翻译等活动充斥课堂,教师不重视篇章结构与内容内涵,忽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语言形式上,难以深入到思想内容,难以建立用英语思考或做事的观念和习惯,也谈不上文化和语感;或是教师意识到了培养阅读技能的重要性,但对教材文本研究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教材的文本特质设计出适合该文本的阅读任务,而是试图用一个固定模式来应对风格迥异的篇章。总之,以讲代读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失去了阅读能力;阅读前过度铺垫让学生失去了阅读欲望;阅读活动“肢解”课文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以阅读技能的训练代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让学生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机会。对阅读文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游离于文本之外,孤立地学习知识点对其运用毫无益处。
三、“串问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出发点
提问是课堂上操作方便的活动形式。课堂问答是课堂互动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答保证语言输入质量、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尤超群,2015)“串问”即一连串的问题。“串问式”阅读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巧设问题,串起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用问题激活学生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驱动学生阅读获取文本内容,促使学生思考文本主题,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等等。教师根据阅读内容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可以独自回答,也可以讨论回答。这就真正体现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民主对话的平台。
四、“串问式”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一)阅读文本介绍
八年级下册Unit 6 Reading的主题是Volunteering for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以志愿者Liu Ming的口吻介绍了2007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的一些情况,还谈及他身为运动员Li Hai的教练,志愿为运动员服务的感受。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段是Liu Ming回顾做特奥会志愿者的总体感受;第二段简要介绍特奥会;第三段是志愿者在特奥会上的服务工作;第四段是Liu Ming作为教练和志愿者的经历;第五段与第一段呼应,谈及特奥会的意义以及Liu Ming对志愿者工作的评价。
(二)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有五年(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对文章的段落、结构有认知,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不太困难。笔者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在于对文本内涵和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有欠缺。
(三)“串问式”阅读教学设计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7年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及研讨活动,对张家港市常青藤学校钱敏瑜老师执教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记忆犹新。深刻的记忆源于其简单明了而又不同寻常的教学设计。在此,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谈谈“串问式”阅读教学设计。
1. 问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阅读文本的主题是“为特奥会做志愿服务”。学生不是太了解特奥会,所以教师从人人皆知的奥运会入手,问学生“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学生反响热烈,从不同角度回答了问题,如奥运精神、奥运的历史、赛事的年份、比赛项目、奥运主办权的申请、奖牌总数,等等。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超出教师的预测,为了避免读前环节花费太多时间,教师以将举行一次“谈奥运”的主题班会活动为由,机智结束此环节,随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 问题驱动学生阅读与思考。
激活了学生关于奥运会的背景知识,教师自然而迅速地抛出问题“What is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并要求学生安静快速地阅读文本,找出“什么是特奥会”的答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基于学生必须先了解特奥会,才能充分认识文本主题“为特奥会做志愿服务”的想法。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提出一个相关填空题: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have trouble 。学生在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时,对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有了认识。同时,教师埋下了帮助学生理解特奥会的举办意义的伏笔。
第一遍阅读文本解决的是特奥会的概念及其面向的群体。为了进一步了解特奥会的举办意义,教师提出问题“What can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bring?”,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第二遍阅读。学生在文章第四段特奥会运动员Li Hai的例子及志愿者Liu Ming对特奥会的评价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此问的重点依然在特奥会,教师设计此问的意图在于,学生深入了解特奥会后,才能对文本主题“为特奥会做志愿服务”有深刻认识。教师设计的问题驱动学生打破常规的逐段阅读,围绕主题进行逐層逐步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