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奇葩险”层出不穷
2019-06-11
“加班应酬,来份熬夜险强身护体。”最近,有保险公司推出的“熬夜险”走红网络。其广告词颇为诱人,价格“不到一包零食钱”“奋斗路上给您最贴心的守护”,还列举了意外发生的几个场景,如出差遇到交通意外、熬夜加班猝死、怕迟到下楼踩空、应酬意外,甚至还有网购血拼猝死等。这款保险的价格从27.5元起,投保年龄为18至60周岁,保险期限1年,保险责任包含猝死疾病保障20万元,意外伤害身故和残疾保额20万元,救护车车费保险金500元。该产品得到金融、IT等人群的关注,上线短短几天就有上万人购买。但该保险到底是辛苦工作的“护身符”还是营销炒作手段?随着争议发酵,“熬夜险”上线半月左右悄然下架。记者发现,“熬夜险”实际就是猝死疾病保险和个人意外伤害保险的结合,但冠上“熬夜”的名字后,立马让消费者觉得很特别,价格也比普通的意外险便宜一些。
近两年,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奇葩险”夺人眼球,但昙花一现的吸睛效应明显多于消费者能获得的实质性保障。比如雾霾险,保费78元至138元,雾霾指标监控值大于300,就赔付给消费者200元或300元污染补贴;中秋赏月险,因为天气原因看不到月亮能获得赔偿;甚至出现了针对某一特定明星的恋爱险,明星公布恋情后,保险以在一定期限内当事人是否分手为赔付条件……
“奇葩险”看似新鲜,但有些产品已经与保险本质相悖,更像是博彩。如某财经网曾发布过一款股票“跌停险”:有A股账户且年满18周岁的人士就可购买,单只股票最低投保金额为100元,投保期内,投保人的股票如发生跌停,最高可获得1万元的赔付。这款产品很快被监管部门点名,监管部门明确表示,跌停险类似对赌游戏。
尽管各种“奇葩险”出来后很快被叫停,但也为平台赚取了大批流量,無疑是低成本获客的“神器”。数据显示,2011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仅仅32亿元,2016年达到2299亿元,相当于5年增长了约70倍。
原保监会曾在2018年发布风险提示,提醒购买互联网保险的消费者要主动点击网页上的保险条款链接,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等,结合条款内容决定是否购买,不要轻易被宣传噱头误导。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