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创造
2019-06-11
通透四方
“21世纪的建筑师最应该掌握‘溝通这项技能”——推崇沟通、强调合作的隈研吾用一层镂空的铝制结构、通透的玻璃幕墙与灰砖墙重塑其团队位于四合院里的办公室,消除了内外之间的隔阂,既保留私密感,又向外界敞开胸怀。
冬天低垂的日头仿佛匍匐在四合院的屋顶上,阳光穿过外墙的铝制方格,地面倏然成了一汪池水,涟漪般影影绰绰。光影是轻的,金属却沉重,虚实对比强烈、有趣。我们正在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位于西打磨厂的北京办公室里,2年前他们完成改造,相连成“L”形的2间厢房用于办公,另2间则是这个新兴文艺街区举办活动的场所。
隈研吾刚刚抵达办公室,背着一个双肩包,里头装着满足换洗的T恤与电子设备,这是他每趟出差的老行头了。他每月平均出差三四次,来中国或去欧美国家确认各地项目的进展。在不同国家工作,于他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文化与建筑环境的差异,但是他并不抗拒这些文化障碍,反而将其视作很好的学习机会,“未知往往会引向新的惊喜”。他回忆起20年前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这个项目时,同事某日来电,沮丧地告知施工方购买的竹材与设想的完全不同。他抵达现场后发现,竹子的长度、直径与颜色都不一致,与预想相去甚远。但他很快发现这些竹子区别于日本竹子的精致感,有一种朴实天然,甚至“野蛮”的美。他不仅没有要求停工,反而建议继续采购类似的竹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风格。追溯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包容品格的源头,也有对材料的尊重——对材料了解细致,方能游刃有余地应用它。他用一层铝结构包裹了北京办公室的外墙,两种类型的铝片相嵌,组装成一个个方形,结构稳固,观整体,宛如帘幕。金属变得柔和、轻盈。
“如果建筑师试图控制一切,每个项目最终会大同小异。但是通过交流,我们与合作者折中取舍,项目也因此被赋予了自己的生命,变得独特。当代的建筑不是源于建筑师的‘自我,它是团队工作的‘孩子。如果人与人之间沟通深入,什么都能创造。”也是因此,除了视野开放的铝制框架,他选择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与灰砖墙重塑办公室的外墙体结构,稀释了内外之间的隔阂,既保留了私密感,又向友邻敞开胸怀。胡同大爷饭后溜达着消食,便能透过大落地窗看见这儿正在忙碌的年轻人。那么他究竟如何提高沟通技巧?我好奇地问。“与年轻一代说说话。”他笑着说,儿子便是他喜爱的一个交谈对象。儿子也做建筑,子承父业。“儿子与其时装设计师、艺术家朋友们住在一个Share House里,离我们家很近。我常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
隈研吾多数时间生活在东京,经常从早上9点工作至午夜,晚饭后回到办公室开会,一开起来经常是3小时,其间讨论10余个项目。北京办公室也有一张会议桌,桌板是一整块横向切削的原木,底面保留了树干原始的肌理。“当时为了这张桌子,我们来回发了许多邮件与他确认细节。”最后,他的助理悄悄暗示,这还是一位“完美主义”老板。
创意友邻
孙大勇与周宸宸因共同受邀参展2016年米兰国际家具展的场外展“Travel Life,Walking Box”而结识,兴趣投契的二人也从工作之交变成“好哥俩”。宸宸与其团队原本在北京某处现代居民区里办公,一直希望找到一处相对僻静、“能沉心做事”的地方,正好遇上孙大勇要搬工作室,一来二去,双方成了胡同大院儿里的邻居。这是一座兴建于1970年代末的研究所办公楼,需要穿过层层密集的胡同网络,几番周折才可抵达。而这番曲折像是正好圆了宸宸向往僻静的愿望。
周宸宸的工作室在一层,一对抱鼓石在摩登的滑动门前迎人,这是在去年“设计中国北京”为打造胡同布景留下的道具,放在这儿,多了几分诙谐。进门后一片白净,诸多家具代表作有致摆放,一侧通顶的3层搁架摆放着短短几年设计生涯中各个阶段的座椅。团队在另一边的玻璃墙后工作,地坪漆地面与统一刷成白色的砖墙令原本采光弱的一层变得明亮。“我们拆掉实体隔墙、只用玻璃而形成心理与噪声上的隔离,我希望为团队创造足够开放、通透的环境。”
爬上20世纪末老建筑典型的水磨石楼梯,会先经过一段走廊,才能进入PENDA槃达建筑的办公场所。走廊一侧连续的钢筋搁架上栽满了绿萝,其后是事务所代表项目的展示墙。办公区的四周被各种材料样品、材料册与杂志书籍围绕,临窗的桌子主要用于陈列与制作模型,孙大勇在构思时有意提升了桌面高度,让大家能站立工作,呵护腰部。临窗还有一间用于开会与休憩的房间,员工们,甚至是甲方可以在一个“大炕”上开会、休息或是看一场电影。
两家工作室分别是150、200平方米左右大小,各自容纳了10余人的团队规模办公。双方也正不断开拓合作的可能,在槃达最新完成的一组美容店室项目中便大量应用周宸宸的家具作品。这对年轻的创意友邻扎根胡同中,不断向外输出新的活力。
摩登律所
由建筑大師西沙佩利设计的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从外观上看与CBD里其他的顶级写字楼并无异样。而当你上到18层,电梯门开启的瞬间,犹如穿越时空,迎接你的并不是刻板的公司前台或传统格子间,而是艺术家汪建伟的雕塑作品《看起来像浪的动物No.2》。这件有着波浪造型的作品背后,是几乎占据半层的开放式互动空间,它看起来像是酒店的行政酒廊,也像是温暖的咖啡馆,你甚至能在那些环绕形的沙发之间,找到些许机场Lounge的意味。然而,这儿既不是某个新锐互联网公司,也不是时下流行的共享办公空间,而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律所之一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北京办公室。
“亦真亦幻正是我们想要通过设计带给这个办公空间的氛围,这也是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全球主席王俊峰起初对我们提出的期待。”Robarts Spaces(一工设计)的意大利设计师Silvia如此解读并带着我拜访这间由她和团队投入心血完成的得意之作。
金杜律师事务所在业界的名气毋庸多说,一直是专业与顶尖的象征,而在中国,它除了在法律事务上的名声之外,亦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推广上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位于这栋楼二层的金杜艺术中心,从开幕到现在,策划与展示了诸多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与展览。在金杜这个著名的招牌里,可谓凝聚着领先、多元、创新、艺术、专业的DNA。Silvia说:“我们为这样一个丰富鲜活的公司设计办公室,不能走寻常路,不想让空间环境像传统的律师事务所那样保守严肃,而希望带给律师们舒适办公氛围的同时,还能让环境与公司的DNA吻合。”而用金杜的国际合伙人、《安邸AD》的好朋友李景汉(Handel Lee)的话来说则是:“要从办公环境中体现出金杜的前身、现在、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走向哪儿?因为办公环境会直观地展现公司的气质,烘托出企业文化和精神理念。”
不论在金杜的全球主席王俊峰还是国际合伙人李景汉的眼中,拥有2000多名律师,分布于全球27个城市的金杜事务所,一直有着引以为傲的既专业又开放,极具创意,注重团队合作和家人氛围的文化。如何将这些优质基因整合在一起,又通过设计师的领悟和化解能力,从设计细节上来一一呈现,是一件高难度的任务。Silvia说:“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便是如何让环境利于办公,又能带给律师们一份自信与从容,让他们跳脱出传统环境的禁锢。”她在公共空间里设计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咖啡桌,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律师们可以根据需求自由使用,开会、见客户,或是独自处理工作,“他们就像在酒店大堂或是机场一样的惬意。”艺术性也是金杜区别于其他律所的显著标识,而艺术品成为贯穿整个办公空间的一道风景。李景汉告诉我,他们组建了一个艺术小组来专门讨论和挑选艺术品,既符合工作的氛围,又要表达出金杜的性格和未来。
不过李景汉也坦言,在设计之初,也有一些小插曲。“一开始,很多人都质疑这个空间创想,他们说‘我们不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不是百度、Google,我们是律师事务所,需要这样的办公空间吗?但是俊峰一直坚持这个想法,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样貌。”也正如他所说,好的环境自己会说话,会与人产生微妙的互动。装修完工之后,当律师们踏进新办公空间的那一刻,萌生出百分之百的惊喜和赞美:“哇,原来律师事务所也可以是这样的!”“中国进步很快,但办公环境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有定势,觉得办公室就该长成什么样,就该是某种风格,因此拥有个性的办公空间就更为重要,我们的新办公环境非常前卫、新颖、充满创想,也符合我们的文化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