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渗出性皮炎详述及如何通过“四关”防治

2019-06-11迂斌黄建平邹明媚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9年1期
关键词:葡萄球菌发病机制消毒

迂斌 黄建平 邹明媚

摘  要: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产房消毒不严格,仔猪伤口处理不到位,导致了葡萄球菌易通过损伤的皮肤侵入机体,如果没有及时使用长效头孢噻呋进行抗菌消炎,可能会导致仔猪渗出性皮炎(Exudative Epidermitis,EE)。而仔猪EE是引起断奶仔猪低正品上市率的重要因素,应引起广大养殖场(户)的高度重视。本文就仔猪渗出性皮炎及如何通过“四关”防治进行综述。

关键词:葡萄球菌;消毒;发病机制;“四关”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1-0027-03

仔猪渗出性皮炎(Exudative Epidermitis,EE)又称“溢脂性皮炎”、“煤烟病”、“油皮猪”或“仔猪湿疹”,是由猪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葡萄球菌产生的剥脱毒素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原因。该病常见于0~8周龄的仔猪,典型病例表现为全身非瘙痒性皮炎或表皮炎。此外,感染猪还可能出现败血性多发性关节炎,呈急性全身性渗出性皮炎,伴随体液丢失可导致脱水或死亡。而成年猪感染后多表现为局限性EE,见于耳尖、头部、肷部和四肢末端。

1  病原学

猪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球菌,是成年猪皮肤上的正常菌群。病原体可来自于猪舍设施及环境,强毒株和减毒株猪葡萄球菌可同时见于患病及健康猪皮肤,毒力与其产生的剥脱毒素密切相关。发病猪的猪葡萄球菌菌株至少可以产生6种剥脱毒素,分别为ExhA、ExhB、ExhC、ExhD、shetA和shetB,这些毒素的靶细胞是表皮的颗粒层细胞,与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产生的毒素相似。除了产毒的猪葡萄球菌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使动物感染EE,包括病毒性疾病、营养不良、癣感染、寄生虫病、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高湿、创伤、遗传易感性等。

2  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尘埃、污水以及土壤中都有存在。该菌也是人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常在菌,多种动物及人均有易感性。传染源十分广泛,也很难找到特有的传播方式。病菌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动物或人,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病菌还可经汗腺、毛囊进入机体组织,引起毛囊炎、癤、痈、蜂窝织炎、脓肿、伤口化脓以及坏死性皮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以及脓胸。它也常作为其他传染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的病原。

此外,环境也是发病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不但可直接影响葡萄球菌的增殖,也可间接影响动物的体质。宿主动物除了种属间对葡萄球菌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外,即使同一种属,其本身抵抗力的强弱及所处的环境不同。

3  发病机制

猪葡萄球菌可以直接渗入皮肤,但表皮的创伤裂口是EE最常见的诱因。病变初期皮肤变红,同时伴有颗粒层局灶性糜烂。随着细菌大量增殖,病变扩大形成多病灶表皮溃疡,可延伸到生发层,伴发化脓性毛囊炎,病变进一步扩大融合。过多的皮脂分泌物和浆液渗出物积聚在病变处及周围皮肤,呈现油腻而潮湿的外观。当渗出液干燥后,皮肤结痂、龟裂。此时,大量细菌附着在分泌物上,嗜中性粒细胞开始入侵、降解,并释放出促炎酶。严重感染的仔猪,会随着体液及电解质的丢失而脱水甚至死亡。年龄较大的动物可发展成皮下脓肿,多关节炎,耳、尾坏死。

4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菌株产生肠毒素的能力、感染菌数和环境温度。强毒株感染猪后,几小时即可在感染局部出现水疱。病猪主要临床症状如下:皮肤发红;出现红褐色斑点、3 mm~4 mm大小的微黄色水疱;皮肤表面排出油状渗出物,多呈褐红色、湿润且油腻。有的病变部皮肤渗出物与舍内的尘埃结成痴,外观呈斑驳状。随着病程的发展,红斑扩展到全身各处,斑点变大,可发展为水疱或脓疱,常见于额头、耳后、眼周围、鼻、唇和颈、脊背部、腹部的皮肤乃至全身皮肤。皮肤表面渗出的脂溢性物量多而浓稠,使病变部皮肤较干燥,严重的病猪常有明显的酸败臭味。当痂皮脱落后,呈现红肿的缺损。

慢性型病例多见于成年猪和10周龄至5月龄的猪。红斑通常于24 h~48 h蔓延至全身表皮。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并迅速消瘦。一般经30 d~40 d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严重病例可于发病后4 d~6 d死亡。本病也可发生在较大仔猪、育成猪或母猪上,但病变轻微,无全身症状。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本病。本病的诊断一般可根据病猪的发病年龄及初期的特征性病变(渗出性皮炎)进行确诊,但在诊断中应与营养不良所致的皮疹、接触性湿疹和病毒性皮炎区别。采取渗出液或痂皮下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可进行鉴别诊断。

6  防治措施

猪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强,培养显示阴性时很可能是由于已经使用过某种抗生素治疗。最好在治疗前对分离到的致病菌株做药敏试验,找出敏感药物。据权威期刊报道,猪葡萄球菌对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甲氧苄啶/碘胺二甲氧嘧啶和林可霉素极少产生耐药性,建议结合使用,抗菌素注射对治疗全身性感染效果确切。对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脓创、脓肿、皮肤坏死等可施以外科治疗。

● “四关”防治原则:

(1) 母猪保健关

产前7 d,饲料里添加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壮观霉素预混剂。如利高,混饲:每1 000 kg饲料,猪1 000 g,连用1周。本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高效抗菌作用。

(2) 仔猪出生关

首先是“出生关”,主要是做好接生、固定奶头、吃好吃足初乳、保温防冻、防潮和防压等工作。保障新生仔猪安全度过,并适应从“母体子宫内胎膜羊水环境到自然环境”、“母体胎盘被动供氧到自主呼吸”和“母体脐带被动供养到自主摄食”的三大转变。保健工作重点是:做好新生仔猪的保温工作(初生仔猪适宜温度为33 ℃~34 ℃,l周龄时为30 ℃~32 ℃)。

其次是做好初生6 h“免疫关”,一定要保证初生仔猪6 h内吃好吃足初乳,安全度过免疫关,让母源抗体真正的起作用。初生仔猪自身无先天免疫力,只有靠出生后6 h内吃够初乳获得母源抗体,才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减少疾病(黄白痢、恶性腹泻和病毒性与细菌性疾病等)的发生。初生仔猪的小肠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小肠黏膜的绒毛上皮细胞具有功能复杂的“顶端核仁系统”,该系统能够参与吸收大量母源抗体和其他初乳营养物。此外,初生仔猪的肠壁具有独特的胞饮作用,这种特殊的胞饮作用让仔猪能在出生6 h内完整吸收和充分利用初乳中的抗体和与免疫有关的活性细胞,6 h之后该系统开始关闭,24 h之后完全丧失完整吸收抗体的作用。一切应激因素,特别是寒冷刺激会严重影响该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初生仔猪对营养物质和母源抗体的吸收,使疾病易发。

(3) 舍内干燥关

在注意保温的同时,适当通风;改善环境卫生和加强消毒的同时,保持舍内的干燥。建议使用干粉消毒剂,它能够快速吸干初生仔猪体表水分,有利于及时吃到初乳,使其能尽早适应周围环境。干粉消毒剂还具有防滑作用,减少仔猪皮肤、黏膜的损伤,而防止皮肤、黏膜损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4) 内外结合关

具体步骤为:主要是采用敏感药物头孢噻呋或恩诺沙星,如对初生的仔猪和所有发病仔猪肌肉注射长效10%头孢噻呋注射液,用量为   0.1 mL/kg体重,一般一次即可;同时外用鱼石脂软膏(500 mL)和阿莫西林(0.5 g/支×8)混合均匀涂擦患部的皮肤,一般一次即可。

猜你喜欢

葡萄球菌发病机制消毒
消毒,大头有话说
家庭消毒, 你真的做对了吗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门把手消毒滑块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MSSA的耐药比较研究
猪腹泻病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