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中西部地区环保经济发展趋势探析

2019-06-11杜宇晨杨丹丹

财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杜宇晨 杨丹丹

摘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构建环保经济发展指数、分省份对东中西部区域层次下的综合发展、资源承载、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分析了资源承载与环境容量对于综合发展的约束作用。评分结果显示:1东中西部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存在“西低东高”的空间特征;2在资源承载与环境容量约束的条件下,三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均有所下降,但是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基本达到了经济与环保的共同发展,而西部地区更多的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具体提出了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东中西部地区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粗放型增长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中高速、新动力、优结构”的新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大量依赖资本、能源与劳动力的投入,片面追求GDP总量,忽视了环境与资源的制约。在构建经济发展绩效指标时,考虑环境与资源影响的指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发展基础强弱等原因,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强,同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区别。因此文章在考察环保经济发展时,以东中西部区域作为划分,将三个区域不同的环境保护情况与经济发展程度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

一、我国环保经济发展现状

环保经济这一理念来源于人们对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考。环保经济,是市场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形式,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赢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粗放型、损耗式、一次性发展不同,环保经济是一种更注重集约型、持续性的平衡发展模式。相较于普通的经济发展模式,环保经济强调经济发展整体的绿色化和低碳化,将经济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保发展的同时使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产生进一步助推作用。

一般而言,理论界将40年前的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周期的起点,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又經历了好几个发展阶段,如果仅从经济增长的数量上来看,90年代中期(大约1992年)之前,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为平稳,此后一直到1998年左右,我国经济经历了一番快速增长,然后有所减缓。在2003年之后,经济增长较快,一直到2012年左右,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因此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来划分,可以大致将4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1978-1992、1992-2012、2012至今这样三个阶段,经济增速的特点表现为平缓、快速再到平缓。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环保工作,按照以上三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不难发现,1978年-1992年的第一阶段,环保工作的进展基本上与经济增长相持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是体现在各类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在这一阶段中,各类环境质量指标并未出现恶性下滑,总体上反映了环境与经济的相对平衡关系。在1992-2012年的第二阶段,可以说这2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朔,而在这一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挑战。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不断挑战生态环境的承载极限。其次,之前生态环保的管理体制在侧重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失去“刚性约束”,导致生态环保的程度与经济高速增长所需的约束程度相比是不够的。这些主客观原因最终造成了环境与经济关系失衡的20年。此后在2012年至今的最近一个阶段,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发展效率降低、市场活力减少,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被重新提上日程,一方面市场出现的饱和结果促使我们有条件在环境保护工作上提出较高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提高了政府和市场在环保上积极作为的主观意识,各方面协同发展强化了环保经济的发展进程。

文章在现有研究成果上对东中西部省市环保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了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减的条件下,地区间环保经济水平的差距却仍然较大,因此对中西部环保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1)指标体系构建

在环保经济发展相关研究上,为了使得环保经济发展体系评估构建能够全面、客观,构建指标时借鉴了张莉对于环保经济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及环保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构建了这一评价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其中生态环境容量主要考察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同时适宜人居的程度,资源承载能力主要考察环境与生态资源对经济高速发展的承载能力,而经济综合发展则是以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为考察目标。最终结合经济内涵与发展实际,构建环保指标体系如下表,

如表所示,指标性质的正负表示指标对于指数的影响是正向的或是负向的。

(2)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线性功效系数法对体系中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让数据位于60-100之间,并采用层侧分析法和拉开档次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统一方法,按照各个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不同的因素按不同层级聚集组合,构建判断矩阵并对指标体系各项赋予相应权重,以此纳入环保经济发展指数的评价模型,通过线性加权的方.法将指标合成各个省市的二级指闹平分,例各二级指标合成一级指标,最终通过均值得到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环保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3)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章采用经济区划中的三大地区这戈哆分类型,即东部、中部和西部,由于缺乏西藏及港澳台地区数据,因此评价范围为其余30各省市自治区。数据来源于全国三十个省市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历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以2011年-2016年为间隔,目的是判断在“十二五”整个时期以及“十三五”的初期各个区域内环保经济的发展指数。

三、评价结果

(1)综合发展评价

综合发展指数评价从横向上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西部的增长幅度高于中东部区域,并且已经逐步接近中东部区域,说明在经过五年的发展后,西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纵向来看,得分表现为“西低东高”的特点,西剖她区的发展逐渐赶超中部地区,但是整体仍然落后于中东部地区。

(2)资源承载评价

资源承载指数三个区域的差异较大,横向来看,西部地区随着时间变化资源承载指数出现了小幅下降,而中东部区域的评价得分则保持了增長的趋势,说明西部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的。而中东部地区,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资源承载能力不减反增,说明在发展的同时提升了自身资源的承载力,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纵向来看,西部地区在初期具有好于中东部地区的资源承载能力,但是在经过了六年的发展过程后,承载能力出现了下降。体现出西部地区对于资源的利用还不能做到像中东部区域一样高效利用。

(3)环境容量评价

从环境容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西部与中部的环境容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东部的环境容量则保持了稳定的水平,说明西部与中部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可以拥有较多的承载空间,并且东部地区在环境利用方面的效率较高。而纵向来看,西部与中部地区得分略高于东部,说明西部与中部仍具有较大的环境空间来支持自身发展。

(4)环保经济发展评价

在综合发展、资源承载、环境容量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西中东部三个区域的环保经济发展指数存在一定差异。横向来看,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区域的环保经济发展均呈现上升趋势,三个区域都做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环境的可持续性,环保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纵向对比来看,在2011年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而在2016年西部地区的环保经济发展情况已经与中部地区相差无几,与东部的差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缩小。说明西部地区的环保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缩小了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5)资源承载约束下的综合发展指数

加入资源承载约束后,三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与无约束的时候相比,西部地区的指数下降程度较大,并且增长幅度有所减小。随着时间变化,中部地区的得分增加幅度是三个区域中最低的。说明在加入资源承载的条件下,三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发展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纵向来看,中东部的差距较小,而西吝队也区与中东部的差异较大,说明对于西剖处也区来说,资源的承载力对其综合发展程度具有很大影响。

(6)环境容量约束下的综合发展指数

加入环境容量约束后,三个区域的发展指数同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相比较资源承载约束下的综合发展指数,减小的程度较低。横向来看,中西部地区的综合发展指数得分基本保持稳定,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得分保持了上涨趋势。纵向来看,西部区域在约束下的发展指数得分小于中东部区域,而中部区域在2011年的指数得分高于东部区域,但是随着发展的进程逐渐被东部区域反超。说明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容量的控制仍值得中西部地区借鉴。

(7)资源承载与环境容量双重约束下的综合发展指数

在资源承载与环境容量双重约束的条件下,三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变化幅度位于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下的指数变化幅度之间。横向来看,在加入双重约束后,三个区域的发展指数评分出现较低程度的下降,西部地区下降幅度大于中东部地区,但是整体的综合发展趋势保持了上升的状态,相对而言中部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变化幅度大于西部和东部区域。纵向来看,三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双重约束下,西部地区低于中东部地区,而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在双重约束下的中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仍然能保持较高水平的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1.受到区位环境、资源储备、发展基础、发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个区域的发展差异已经逐渐减小。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经过了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已经逐渐接近中部地区,并且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中东部地区由于自身发展基础及区位优势,仍保持了高水平且稳定的增长态势。

2.在有无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约束下的综合发展指数结果变化较大。相对于环境容量的约束来看,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各省市的综合发展指数得分约束能力更强,说明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这样发展起步较低的区域,资源承载的影响力会强于中东部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二者的关系中找到了较好的平衡发展点。尽管整体来看仍然存在“西低东高“的情况,但是中东部区域相对西部区域而言下降的幅度明显较低,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东部区域更加主动环境友好型的环保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多的采用了粗放)'的发展模式。

3.我国环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经济水平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起点高、效率快,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基本上做到了环保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是更多的关注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尚未完全达到环保经济这一模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更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能源利用密不可分。这种发展情况造成了我国东中西部的综合发展水平、资源承载水平、环境容量水平的不协调、变化步伐的不石友。

(2)主要建议

1.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坚持以保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发展的原则,在把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发展的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技术创新来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维护环境与生态的稳定。同时也要立足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一致性,积极优化国土资源空间的开发格局,重点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进程。

2.尊重地区差异性的存在,实施差异化的政策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个区域不同的发展基础、资源结构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政策结构。以考察环境污染的体系为例,目前我国考核环境污染的体系主要是以污染物总量、碳排放强度来考察,并不能根据区域特色对环境考核加以区分,因此可以尝试使用不用的考核内容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考察。

3.尊重生态文明发展的系统性,倡导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的建设包含了环保与发展,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影响最后的生态发展。必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发展过程,做到环保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能因为发展忽略了环境的影响,更不能为了环境而放弃发展。

参考文献

[1]木苹.浅谈绿色经济发展[A]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一:绿色发展[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8:4.

[2]张莉,邓楷.环保经济发展趋势判断与方式改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43(07):5-9.

[3]彭非,袁卫,惠争勤.对综合评价方法中指数功效函数的一种改进探讨[J]统计研究,2007(12):29-34.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