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双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

2019-06-11杨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班会辅导员

杨浩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稳步发展,在校贫困生人数却日益增多,高职院校中经济贫困生演化成了心理贫困的现象逐渐突出。针对高职院校双困生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高职院校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原因,从积极心理学、自我意识与教育、主题班会引导、树立励志典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90-03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近年来,基于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力支

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稳步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高职在校学生数量已经突破1000万,但是其中贫困生占比超过了40%[1]。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2017年10月,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的学生数量占总人数的45%,其中通过认定的学生数量占比达到38%。贫困生通常是指在校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同时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2]。诚然,家庭经济贫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训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学生改变现状的决心,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经济贫困生演化成了心理贫困生,一方面学生间接或直接地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提前的经济压力可能会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焦虑自卑和负向迷茫。这类双贫困的状态会引发各种负面问题。

笔者根据一年时间对学校贫困生的谈心、谈话活动和心理测试(UPI)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更容易出现心理贫困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智幼稚,消极悲观

班级超过半数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情绪波动较大,在自尊心受到真实的或者假想的威胁时会对他人大吼大叫,很少能包容地看待问题,很少想到要寻求辅导员的协调和帮助。超过半数的贫困生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学习能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更有甚者直接感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唯有暴富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贫困生容易对条件好的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内心十分敏感,经常质疑对方的成果。

(二)缺乏目标,不够专注

贫困生目标意识缺乏有两种情况:(1)不知道如何规划好学业,尤其是在近期学业安排空白的情况下,在学习上浑浑噩噩,他们很少主动思考或求教如何将专业学好,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算完成任务;(2)缺乏长远目标,在职业生涯以及人生规划中懒于思考或表现浮躁。他们不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日后的就业竞争,一会儿热衷于兴趣学习,一会儿又盲目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一旦新奇心理消退或者时间安排得不合理则会变得倦怠,感叹“没得意思”,直言要做“佛系青年”。

(三)不切实际,眼高手低

一些贫困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核心竞争力,却在职业规划中固执地渴望高收入的好单位。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制订的目标贪大求全,不切实际,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绽放光芒,让师生刮目相看,但是由于缺乏耐心,成绩经常很平庸甚至直線下滑,这时又会感到自信心遭受打击。一旦形成恶性循环,他们则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和耐心,期望在校外大显身手做各种兼职,却耽误了学业任务。

(四)社交缺乏,自我封闭

贫困生更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周围学生交往。在被问到如果寝室某个学生出现失眠或者情绪低下时,贫困生更倾向于不会去关注。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生很少主动与辅导员联系、很少与父母沟通。若本人被心理测试(UPI)检测到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学校也配有心理专职教师的情况下,有超过一半的贫困生表示不可能去,认为“那是很丢人的事情”。

二、高职院校经济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高职院校贫困生在经济能力和家庭背景方面处于劣势,这种劣势导致了他们严重的自卑心理和敏感心态,但是班级大环境的光鲜和亮丽会使他们形成一种无形的忧虑。如果他们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则会觉得别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从而常常自我伪装,我行我素,负面的情绪和心理也会伴随产生。他们对待金钱有强烈的渴望,但是家庭现状会让他们陷入一种无形的忧虑和焦灼中,所以常常会形成强烈的功利性,不良的金钱观和交友观,对一些经济条件更好的学生往往产生要么依赖要么敌意的态度[3]。

(二)学校因素

1997年,高校开始实行收费制度,这对贫困家庭产生经济压力,学费大幅度增长让贫困学生经常要为学费、生活费甚至家庭的经济状况操心。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承受着改变家庭状况的期望,而贫困一定程度上将拖延他们前进的步伐,这种反差往往会加重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校园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经济作基础,贫困生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深入交往,结果即是他们很难融入大学生活,丧失了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加深了心理贫困。同时,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师资数量不足是常态,这也是客观原因。

(三)个人因素

贫困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性格特征,难以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认为天生的条件差于别人,输在起跑线就等于输在每条线,因此,自信心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弱。另外,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也是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贫困生不能积极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为了表现得与周围学生一样,又假装平静。这种刻意的掩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也悄悄影响着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对双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两种方案:(1)将心理贫困简单归结于疾病治疗,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心理咨询矫正和药物治疗[4]。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双困生很可能抗拒心理咨询与治疗,同时这种模式只能满足少数双困生的心理需求,广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2)将双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内化于德育教育中,即把心理贫困问题归结于思想意识问题,部分原因是教育资源有限以及对双困状态的理解不够

深入。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培养双困生乐观积极的品质

传统心理学理论主要致力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的方式一般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则是把重心放在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品质的培养方面[4]。具体来说,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在能力上取长补短,也要扬长避短。当前高校双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引导双困生勇敢面向未来,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激发双困生积极求知并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使积极和乐观融入双困生的人格品质和思维认知过程[5]。

(二)帮助双困生建立主体性意识

双困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个简易途径就是通过行为判断认识自我。例如,当双困生为社会公益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们会产生相应的价值感;当双困生为校园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们会产生相应的充实感[6]。当这种自我认识的反馈开始丰富和强化自我效能感时,双困生将会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双困生缺乏明确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因此,辅导员在引导双困生规划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时,周围的励志人物、正面事例和国家政策方针都可以被用来作为他们推进自我成熟度、发展自我的重要参照。在双困生逐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指引他们勇于深入内心,深刻发掘自我,强化“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的认知判断。在双困生积极进取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自我实现的连续感和完整感,恪守自我的独立和情绪的控制,始终关注人生精神意义的成长,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

(三)以主题班会为载体

高职院校的主题班会是对双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辅导员与双困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围绕某个相关主题而进行的全班性讨论活动,双困生会轻松地进入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通过多样的主题、方式、总结,班会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双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的方向转型,从辅导员、专职心理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6]。例如,当双困生出现对学习没兴趣,对班级活动不积极,班集体意识淡薄时,可以制订“重温美好”为主题的班会,通过PPT、电影、音乐等设计重现大学以来学生一起走过的时光,如军训、聚餐、班级比赛等活动,双困生重温过去的美好,将增强对班级的凝聚力;当双困生受到校园网贷的诱惑,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时,辅导员可以采取全体学生经验交流式、咨询答疑等形式讲述网贷的底层金融逻辑,科普金融知识,不仅能使双困生认识到网贷有危害,还能让他们领略金融世界的风采,从而间接提高他们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最后,辅导员要鼓励双困生对班会、学生和自己的收获进行总结和点评,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会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此延伸到对平时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反思,并通过相互交流,增加学生间的理解和感恩[7]。主题班会结束后,辅导员需要通过进入课堂、走入寝室、与学生谈心及学生家长访谈等方式巩固成果。辅导员要发掘双困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在班级的表现创造机会,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信心,并通过同伴互助,与班里的班委、党员、积极分子等结成对子,在实现各自的人生规划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

四、树立励志模范

榜样的优秀事迹可以让双困生看到希望和力量,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独,能够激励双困生把不利因素转化为内在动力,增强他们不屈不挠的品质[8]。当双困生意识到贫困的现状是可以被改变的,困难是暂时的,个人的成长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时,他们将更有热情地完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更有干劲地在苦难中展望自己的未来,更有共鸣地为梦想而努力奋斗。这将是解决双困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方法。高职院校都有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和校内勤工助学的名额,这些学生中都有不少励志的榜样。学校可以用这些模范的经历与故事为载体经常开展讲座和报告,同时还可以聘请社会上的励志典型做主题教育活动,上述措施将激发双困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双困生走出心理困境。为了帮助更多的双困生,学校在目前已有的以国家助学金为主校内资助为辅的基础上,还可以扩展高职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数,甚至鼓励设立贫困生创业园,鼓励贫困生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专业特长进行创业,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目的是让双困生形成“努力踮踮脚尖,自己也能够成为励志模范”的观念,最终形成正向的循环反馈,让双困生群体中的个体与个体间产生良性互动,共同进步。

总之,针对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高职院校辅导员采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培养双困生自我意识与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引导、树立励志典型等措施,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不断改善班级环境,丰富班级人文情怀,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双困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引导,健全双困生对自身基本素质的全面审视,促使他们掌控好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使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保持适当的张力。认识到自身现实和可能的全部潜力,不断面向更高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自己、提升自己,从而从更高的维度治愈双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董英山.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04-105.

[2]王晓丽.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89-90.

[3]龚国富,魏自涛,王樱娜.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97-98.

[4]張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2):134-136.

[5]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6):132-133.

[6]陈中建.幸福感教育: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现代性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14(9):111-115.

[7]钱家荣.班主任的心理教育素养及其培养:以心理班会课实施为例[J].师资建设,2017(12):45-47.

[8]刘永生.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成长路径特征及启示:基于3所名牌大学10位青年学子优质就业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6):93-98.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贫困生班会辅导员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