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

2019-06-11孙静怡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德育工作德育

孙静怡

[摘           要]  当前网络社会带给人类精神、物质以及文明的巨大影响逐渐给教育以及教育研究者留下了诸多复杂的教育问题和需求,复杂且广泛的需求和问题已经动摇了教育以及教学理念的传统基石,教育理论和观念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力量,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影响,因此,高校德育也应紧随网络时代发展的步伐,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简要分析网络文化的优势,并探究如何将网络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最终探究网络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的意义。

[关    键   词]  网络文化;德育;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122-02

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媒介相比更加注重与参与者的沟通和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为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社会化的过程已经不仅仅是参与者个体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参与者个体有了自主参与以及自主选择、发展的空间。当代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没有受到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传统德育的行为约束,因此,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被充分的激发和发展,由于网络文化和高校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因此也更加容易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一、网络文化的优势

(一)网络文化的时尚性

一般来讲,网络的时尚性可以体现出巨大的自信。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然而“吃、穿、住、行”大现代化发展也逐渐能够体现当下的时尚发展趋势。在吃方面,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的氛围和环境;在穿方面,人们更加喜欢享受名牌物质。这些追求享受的意识和行为不仅能够诠释自身的地位和身份,还能够彰显自身的个性和品位,在满足味蕾的同时,达到心欲和智欲的满足程度,进而达到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品位。

就像所有的新鲜事物在出现之际都会被人们议论一番,网络的兴起也出现了利与弊的现象,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根据可靠的调查显示,有97.5%的大学生能够依靠网络来寻找自己的所需,部分学生还认为只有上网才能够体现自身走在时尚的前沿,人们也更加注重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熟人之间相见少了许多尴尬与套俗的问候,取而代之的是“有事请微我”,这种网络问候可以轻松地避免许多客套的交流,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自信。

(二)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互联网是一个知识储量巨大、内容丰富多彩的资料信息库,一些生活化的娱乐、天气预报、教育卫生等信息应有尽有。在网络平台中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制作以及传播信息,充分地开阔人们的认知视野。根据可靠调查显示,有83.7%的大学生都一致认同上网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拓宽自身的认知和眼界,可以弥补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三)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外界的活力与激情。在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的普及应用之后,互联网技术也逐渐在信息传播领域崭露头角。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網络传播更能体现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的优势在于在网络平台中网民可以自由随意、无拘束地发表意见。这种方式让现实生活中缺少感情陪伴的学生能够重新找到生命的归属,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方向,清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渴望能够依靠网络平台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

(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质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交友的心灵之窗。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学生都渴望得到真情但又质疑真情,因为真情流露的交往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功利性,这个时候网络平台的隐蔽性以及虚拟性就可以恰恰满足人们进行沟通和交往的神秘感,因此,有许多人都愿意在网络平台中结交朋友、进行倾诉。曾经有一句网络格言,“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人会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在网络平台中放纵自己,将自身的负面情绪任意地抛洒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

在网络世界当中,每个人都是公正和平等的,因此,人们可以没有约束地卸下自身的伪装,在茫茫人海中找寻自身的倾诉对象。这些纯洁的思想和情感早已超越了身份、家境以及金钱等名利条件,更多地帮助人们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五)网络文化的趣味性

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可以为人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增添许多趣味性。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迫使人们绞尽脑汁地提高自身利用时间的效率,而互联网平台的传播高效性可以满足人类追求高效性的心理特点。

比如,人们通过滑动鼠标就可以在网络信息中找寻自身所需,一个交流平台软件就可以互相倾诉心事儿。另外,人们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和热点,充分观察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和消息。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适当地上网可以有效缓解自身学习的压力。除此之外,网络文化也缺少相应的确定性和真实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的政治观念以及社会现象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有些学生过于迷恋网络虚拟世界,思想被虚拟世界所蒙蔽和覆盖,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引导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走进一种迷茫且困惑的状态,此时社会的政治文化不再具有权威性,从而也失去了相应的规范、控制能力。

二、将网络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跨入网络经济时代,社会处于工业向知识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也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了中心,强烈发挥着育人的先导性作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施弹性学分制的教学政策却忽视了学生班级的建制。在网络社会发展的局势下,学校应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充分认知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利用现代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服务教学工作,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开展主体式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管理效率。

三、将网络文化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网络技术和高校网络建设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猛和高效的,因此,这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和课题。高校的德育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更新和调整,以期适应网络环境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德育的影响力,扩大其覆盖面。

(一)利用网络文化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以及不可控性都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是网络信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促进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进程中,学校主动建设和谐、良好的校园网可以体现两个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文化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还能够及时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指导、健康咨询等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优秀讲座和报告、开展的有意义的学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成果展现给大众,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能够全面地了解国情,并且认识社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主动参与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不仅可以争取到自身德育的主动权,还能够增强网络的约束力和控制性,并且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带动高校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利用网络文化积极干预校园网络信息

通过当前的现象和研究发现,网络平台的信息和实际生活当中的信息并不完全符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熟知网络,通过网上调研利用正面、主流的信息优先占领网络阵地,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和谐、安全的信息环境。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差异,各种素质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以及学生在网络平台在选择网络内容的因素方面,学校单单依靠独立的德育网站开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注重建设复杂、综合性的教育网站。

除此之外,学校在干预校园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还要侧重对信息进行管理和监督,牢牢地看守住信息过滤这一道关卡,全方位、客观地将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信息及时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利用网络文化指导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侧重加强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判断以及鉴别能力。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學生展示正面和反面的教育信息,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端正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强化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只有不断完善、端正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繁琐的信息环境中认清人生的方向,健康茁壮地成长。

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使用网络完成各种任务和工作,因此,他们上网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不可避免地增强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久而久之,“网络孤独症”“网瘾”等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存在偏差和扭曲的心理现象也随之发生。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开展德育工作,定期为大学生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认识网络社会以及文化,通过正确的纠正和引导来规范学生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总之,在网络文化时代的影响下,网络文化驱使着传统教育理论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校德育应从教学观念和模式等方面全面适应网络文化环境发展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增强网络文化积极的影响力,有效地推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杨家庆.改革与创新: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综合研究与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傅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德育工作德育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网络平台下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