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9-06-11张义秀
张义秀
摘 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激發兴趣,加深理解,熏陶情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走好“示范朗读,熟练朗读,感情朗读”这“三步”,培养兴趣,掌握节奏,体验情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三步走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还记得我读初中时,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春》。对于文章细致入微的描写,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老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通过多种方式的指导读来让我们体会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在脑海中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等一节课结束时我已经能够背出整篇文章。当我走上讲台时回想起老师的这节课仍然会沉浸在那美妙的朗读声中,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我认为要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可按以下“三步走”进行。
一、示范朗读,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目标”都写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个年级每篇精读课的第一题练习题也写着这同样的话。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体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地方。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加强听与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认真倾听和深入阅读中成长起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
人的学习,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读得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垂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都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的朗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老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老师的朗读技巧。这样训练,不但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的朗读兴趣高,朗读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读书,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了朗诵的环境氛围和模仿榜样,不能在课堂里充分投入,把语文书的优美文字变成了一丛又一丛的杂草,真是暴殄天物!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呢?怎样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呢?那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朗诵的氛围,当然,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去训练学生的朗诵,例如:听朗诵录音带,但都无法替代老师的示范读。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为突出!例如我在《梅花魂》的教学中,就充分地感受到教师朗诵的重要作用。《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是重点段,这一大段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话,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既有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当时,我和学生一起针对这段话进行交流式的理解,学生似懂非懂,仿佛了解到梅花的象征意义,好像又对外祖父的情感产生混淆。于是,我就想好好地朗诵这一段,让孩子重新感悟!可惜,当我朗诵完之后,我发现学生都开口读,问题是情感表达出不来!课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才明白我都不是一名好的朗诵者,又怎能调动孩子的情绪?试想想,当学生在理解中产生瓶颈时,教师以自己的充沛情感来朗诵,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激情,他们就会去模仿,在朗诵中亲身感悟外祖父的自豪与不舍!此时此刻,录音机出来的朗诵又怎能代替教师的示范?
从这一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教师的基本功真的“包罗万象”,从自己做起,调动自己的激情,才能从语言中感动学生,才能让朗诵的示范、引导作用“传播”到学生的心灵上!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朗读时的流畅,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言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基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语言的熏陶。在学习古诗词时,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先试着去读,如有停顿不当再加点拨。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够入情入境。学生在开始学习一篇文章时并不一定能够深刻理解其中所表达内涵,但只要通过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就自然会和学生的个人经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理解课文主旨变得轻松容易。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践指导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这些朗读技巧,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另外,在具体的朗读指导过程中,语速、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这些朗读技巧还应该合情、合理、合度,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有情藏于心且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并且在课堂朗读训练中不断地增强朗读要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文章的韵味。学生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这样,情景创设在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学生带到你创设的情境中来,他们的感情才会得到共鸣,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真正要把一篇课文读出感情来,首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来。同时朗读时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能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并记忆深刻。曾经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时,我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看课文flash朗读时,当大屏幕上显示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一个个小猫从爸爸的拖鞋里被捉出来的画面时,同学们的笑声不断。当出现一只只小猫被送走的画面时,同学们静静的倾听着,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已完全融入到了课文的情景中,被文章深深的吸引住了。听完课文朗读后,还没等我开口,有学生就发表意见了,她说“老师我都想哭了。”我借机询问原因,她说“一只只可爱的小猫被送走了我很难受。”有了这样的氛围,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得容易多了。让学生较容易地解决了重、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有感情的朗读,像一些说明文本身没有强烈的感情在里面,如果硬要读出感情那就强人所难了。例如,《鲸》、《假如没有灰尘》等。类似这样的说明文我只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总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走好“三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会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