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的绿富同兴

2019-06-11苏利英

新丝路(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鄂尔多斯

摘 要: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本文试从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实践生动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鄂尔多斯的生态智慧,启迪美好生活。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鄂尔多斯;绿富同兴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然而什么样的理论可以推动实践发展呢?“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为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鄂尔多斯在可贵的生态自觉、坚定的蓝图续绘、科学的发展模式、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多元的投入机制等众多方面生动实践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的走着一条绿色文明崛起之路。

一、绿色足迹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草原曾经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河套人”生息繁衍在这里。“草木盛”、“多禽兽”,“风吹草地现牛羊”无疑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最有力的证明就是800年前成吉思汗打马经过此地留下的赞叹:“花角金鹿嬉戏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亡民族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自秦以来,多次的移民垦殖、民族战争、滥牧滥猎、毁林开荒、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有机土壤流失,变薄、裸露、沙化和水土流失,随着农垦的扩大,人口的增多,这里的自然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两大沙漠: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森林草原美丽景观永远消失。新中国建立起来,为了解决肚皮的问题,开荒种地,使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7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点,出现了两大沙漠“握手”地带。农牧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之中,部分沙区人被迫迁徙他乡,成为鄂尔多斯最恶劣的时期。当地人用一首歌很形象的写出了当时的场景:“50年代风吹草地现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本来垦荒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结果土地沙化造成人民不仅吃不饱,而且生活环境更加恶劣。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残酷的现实迫使鄂尔多斯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出:以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粮食问题只能是死路一条的经验。

40年战沙斗黄,生态足迹铿锵有力。70年代中期,治沙问题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之后,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将之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在1978年全市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后,在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蒙汉各族人民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群众性造林活动,随着林木两权分离、畜草双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林业、草原、水利水保得到的长足的发展。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市委、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反弹琵琶、逆向拉动的战略,林沙产业从无到有,昔日的“不毛之地”逐步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生态状况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好形势。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生态优先方针的指导下,市委、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全国全区全市率先实行全面禁牧、舍饲圈养,使全市生态好转、植被恢复。实行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坚决贯彻执行三区发展规划、建设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国家重点工程接踵而至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生态环境由整体遏制变为局部好转,出现了举国关注的鄂尔多斯生态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市委、政府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绿色万里长城”的殷切嘱托,围绕“绿色大市”总体要求,守住生态底线、环保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生产淌绿韵、沙里又淘金,抓好重点工程的同時,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美丽乡村,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大踏步走进绿色转型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由局部好转转为整体向好。

现如今,鄂尔多斯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7个典型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国家荣誉称号。2017年,库布其第六届国际沙漠论坛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成功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这两个大会向全世界分享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荒漠化治理鄂尔多斯模式,获得中外各方极大赞许。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历程实现了化蛹为蝶的华丽蜕变!

二、绿富同兴生动实践“两山论”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著名的“两山论”,是鄂尔多斯改革开放40年来生动写照。鄂尔多斯市已探明煤炭储量 1496 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 1/6。如果计算到地下 1500m 处,总储量约近 1 万亿吨。在全市 86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上,70%的地表下埋藏着煤。按地域位置,全市可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煤田。东部准格尔煤田,西部桌子山煤田,南部东胜煤田,北部乌兰格尔煤田。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面积广,煤质品种齐全。巨大的煤炭储量为鄂尔多斯市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矛盾是对立的,过去人们只看到了对立面,为了金山银山,不惜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在一段时间内人们为了采矿,造成了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矛盾是统一的,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着相对面转化的趋势,既相互贯通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可以为金山银山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为从根本上科学认知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范式。鄂尔多斯走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首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0年沧桑巨变,40年跨越发展,实现了绿富同兴,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1.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修复

2017年全市森林总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6.7%,超出全国22%和全区23%的平均水平,实现森林资源总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同年,全市草原面积和草植被综合盖度继续增加,草原面积达到9785.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8739.1万亩,占89%,草群平均高度由过去的15厘米左右提高到35厘米左右。全市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0%。除此之外,中心城区区绿化面积不断扩大,覆盖率达到42.07%,绿地率达到36.48%。湖泊、湿地面积基本稳定,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气候条件明显改善,降雨量呈逐年增多之势,沙尘天气从每年几十次减少到零星数次。2017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12天。PM2.5年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随着植被和气候条件的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许多动植物重新回到鄂尔多斯大地。库布其沙漠从过去的寸草不生、飞鸟绝迹,发展到现在生物多样性530多种。

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通过几十年防沙治沙的不懈奋斗,鄂尔多斯境内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5%,沙害基本消失,已经很难看到百亩大的明沙。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农田、林地和草场。联合国荒漠防治化组织总干事认为,毛乌素沙地治理实践,做出了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一件事情。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昔日肆意流动的沙漠被绿色长龙缚住,开始静躺安卧。沙漠过去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输入泥沙1.6亿吨,如今输入的泥沙减少八成。同时,鄂尔多斯沙草产业蓬勃兴起,基本形成以防沙治沙和沙漠种养、原料基地、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生态发电等為主的涉沙产业体系,“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市参与治沙企业达80多家,林沙产值达44.5亿元。

3.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提高

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清洁生产,低碳循环渐成主流。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足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绿色矿山比例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防污治污效果显著,环境持续改善,还民众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淘汰落后产能,治理环境污染。

4.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

鄂尔多斯不断提高生态文明考核比重,到2017年已占到各级党政绩效考核比重的12%以上。同时,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监管制度、创新水资源管理和监管制度、创新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5.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库布其沙漠治理,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改天换地的精神丰碑。再如鄂尔多斯企业家的对生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各类企业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发展生态、助力生态已成鄂尔多斯沙区企业的共识,也涌现出无数个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家队伍。亿利资源集团、东达·蒙古王集团、伊泰集团等企业排头兵带头实施,市场运作、投资与反哺生态建设,推动了鄂尔多斯生态治理的快速发展。从1998年开始,亿利集团公益性生态建设投资30多亿元,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能、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沙漠生态产业体系,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

三、生态智慧启迪美好生活

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40年的生态建设过程中,久久为功,砥砺前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模式,开辟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一条崭新途径,成为中国西部生态治理模式的典范。

1.和谐共生更增绿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历程半步没有离开这条规律。随着生态建设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提升,由单纯植绿到产业增绿再到心中播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全市全民义务植树基地381个,面积达75.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100%。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聪明的鄂尔多斯人算清了开发与保护这本账,绿富同兴生动的说明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性。人们将荒地丘陵沟壑沙地变为绿水青山,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支撑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诠释。

2.政策连续更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代代接续干长事。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印证了这一点。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团结带领蒙汉各族同胞40年致力于生态建设,团结一心,坚忍不拔,硬生生把沙漠变成了绿洲,把沙地变成绿地。面对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一届接一届,一任接一任,常抓不懈,领导不知换了多少,但是生态建设的脚步从无停歇。70年代的农林牧水综合治理、80年代的“三种五小”、90年代生态建设作为立盟之本、2000年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交响曲齐奏响。至今,鄂尔多斯牢牢守住生态建设这条生命线,领导不知换了多少,但是绿化家园、生态建设的脚步一直没停歇。也正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核心领导下,从科学谋划、政策指导再到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全力支持,全市的绿色发展事业也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3.利益驱动更强劲

鄂尔多斯生态成就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几十年来,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没有一项不考虑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早期的草畜双承包、林木两权分离等制度执行,“五荒”划拨到户,确立了农牧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全市人民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高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委、政府把生态工程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政策导向和利益机制引导农牧民向生态建设投资投劳,使生产力进步一得到解放,“谁建设谁受益”、“掏钱买活树”等措施,激发了活力,涌现了大批治沙英雄和先进企业,在生态建设中政府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企业作为推动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建设过程中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亿利资源集团通过PPP模式,采用政府政策性支持,农牧民土地入股、企业商业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生态+生意”的商业模式的良性循环。广大人民群众则是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最有力的监督者。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的自治之手,三者缺一不可,形成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格局。

4.制度、法制更严密

立柱架梁,严格制度和严密法治相结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等思想。

5.产业拉动更升级

生态产业化。多年探索,鄂尔多斯市林沙产业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档次从低到高,市场从近到远的转变,形成了以沙棘、山杏为主的八大经济林体系逐渐形成,全市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面积达到2553万亩。201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4.5亿元,全市参与治沙造林、发展林沙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有效带动了10万农牧民增收。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产业生态化。市委、政府坚决摒弃黑色生产总值,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质取胜。立足比较优势,着力推进煤炭产业洁净化发展、电力产业绿色化发展、天然气行业规模化发展、煤化工产业现代化发展,加强全方位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管制土地用途,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非资源型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项目支撑。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京津风沙源等一批国家生态重点工程,形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双轮驱动的新局面。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国际项目落地鄂尔多斯,比如:内蒙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世界银行饮水工程、日元贷款植树造林項目等等。2000年以来,生态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0多亿元,其中地方资金180多亿元。2005年以来相继启动实施了“六区”(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新农村新牧区)绿化、“四个百万亩”(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和“四带工程”(沿黄河绿化风光带、环城区城镇绿化带、沿路沿线绿化带以及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绿化带)及矿区复垦、丘陵、道路、村屯等绿化项目工程的实施,使全市有了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产业支持,既增收致富又加快生态建设进程。

6.改革开放更深化

建设包头-鄂尔多斯沿黄河生态绿化带工程、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黄河生态带,共同建立呼包鄂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污染防治会商和协调处理机制、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推进国际交流,与全球生态建设接轨,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举办权,通过并发布了《鄂尔多斯宣言》、举行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多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大会议论坛,不断引进外资搞生态环境治理与开发。另外,其基本经验还有:求真务实,奋斗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相结合、交相辉映,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相结合、绿富同兴,绿色发展同民生富裕相结合等等。

总之,《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自己后代那里借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鄂尔多斯人坚定走人与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要把最美风景还给百姓,宜居的生态留给子孙。绿富同兴,久久为功。唯此,美丽的鄂尔多斯才能永远风采熠熠,绿画长存。

注释: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也可详见习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精神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参考文献:

[1]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发言,2018年5月18-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

苏利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鄂尔多斯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三年阵痛,鄂尔多斯今如何
“危机”鄂尔多斯
用开放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