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9-06-11郭晶晶
郭晶晶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合肥市砥砺奋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改革的优势与难点,改革的方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合肥市;创新发展;改革方法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历程。中国改革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始破冰,由“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奔小康的道路。过去的四十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撬动未来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也如同活力涌流的源泉,所经之处总能开出多姿多彩的发展之花[1]。作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合肥市不仅是一座科教之城,也是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先天不足”变身“后起之秀”。2017 年,合肥市GDP总量位居省会城市前十強,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首位。这得益于合肥市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成绩的取得,印证了我们走改革的路子是对的。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这一核心创新指标,合肥达到了3.15%,位居省会城市前三。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譬如“中国声谷”是由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向“中国声谷”的聚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目前,中国声谷已入驻的企业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等300余家,集聚了众多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核心企业。同时,依托中科大、中科院以及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一条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改革攻坚克难,以调结构转产业为主线,以惠民生促幸福为重点,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如火如荼,合肥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肥东作为合肥“1331”城市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紧邻合肥的优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态势,不断推动县域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姓富。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1978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75户,年产值6049万,到2017年,累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1户。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7%,全部工业增加值334.1亿元,占GDP比重56%,对增量贡献度54.7%,拉动县域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在“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榜单中,肥东荣获第七十四位,排位较上年前进了三位。改革开放40年来,肥东县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经济,夯实工业基础,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
今年以来,安徽经济运行稳中前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累积,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作为一个发展薄弱、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如何广泛调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的智慧,让创新创业活力凸显,让经济运行得到强大支撑,必须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扎实把中央、省市各项改革部署落到实处,让制度环境更顺应群众期待,让广大市场主体心情愉悦,在全省上下砥砺“实干兴邦”的精气神。
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准改革中的“痛点”。改革者求新,近年来,全国各地竞相采取了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腿”等新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各地应当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不甘落后,瞄准标杆,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组合拳”。改革者求进。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接续,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破除经济发展准入门槛、过度管制等各种壁垒,打破束缚的创新体制弊端,对一些企业和群众不满意的“老大难”问题逐一攻克,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改革者求突破。我省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更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在关注度高、群众感受直观的领域,谋划推出一些创意改革举措,用群众的口碑来点亮安徽改革的火炬。
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按照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落实到位。落实改革任务要聚力于创优营商环境,推动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建成、高效运转。大力推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方便。进一步缩减企业开办时限,确保让安徽成为开办企业最方便的省份之一。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准入不准营”,打造清新活力的营商环境。投资审批改革要进一步向“改革深水区”迈进,把更多的主导权交给市场主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考虑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缓解融资难题,破解部分领域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要主动送服务上门,化解服务难问题,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探索政策落实,以改革的落细落小落实,提振市场主体攻坚克难的信心,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迈入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开拓创新、砥砺前行,蹄疾步稳将改革进行到底。如何蹄疾步稳将改革进行到底呢?
第一、不移担当之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责任担当,看准的事情,需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的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四十年虽然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不断努力。为此,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很有必要。譬如骄傲自满、疲沓懈怠、畏难退缩、不敢担当。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历史和现实一再向我们表明,改革沉疴痼疾有利于国家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大改大发展、小改小发展、不改难发展。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移担当之志,自觉做到担责不推、履险不惧,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二、不惧从严之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严于律己,用高标准要求自我。让改革者被改革,往往会动力不足,甚至面临很大的阻力。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身为党员干部,应该只为改革想出路、不为个人谋私利,以强烈的自我革新精神、坚定的壮士断腕勇气,让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越走越宽阔。
第三、不停创新之步。当前,主要领域四平八稳的改革局面基本确立起来,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深水期,需要精雕细琢好好打磨。特别是改革的基层,需要清楚改革的难点,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因此,我们要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发扬“领头雁”精神,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部署,又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只要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地方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就要果断尝试、大胆拼闯、坚决改革。通过改革创新使中央顶层设计落地更趋完善,使改革举措更为精准有效,让微创新汇聚大能量、微改革成就大事业,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扩大改革成果。
第四、不舍点滴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宏伟的建筑,也需要一砖一瓦的构建;再美好的蓝图,也离不开一笔一画的描绘。把蓝图变成现实,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骛于虚声,不耽于空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各項改革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难度大、要求高、任务重这些层面。需要我们从点滴改起、从小事抓起,锤锤掷地有声、环环相扣谨慎,防止只空想不实干、不重视身边的事。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做好铺垫工作,抓好细小未成之事,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实现功成必定有我的作为。就像恩格斯总结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历史是这样创造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将这样不断走向辉煌。
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祥夫.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N].人民日报,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