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消亡论
2019-06-11马龙
马龙
摘 要: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上要求不断提高理论创新,在学习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同时,不可片面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国度、特殊时期为了揭露反动统治者利用宗教作为巩固其政治地位的实质而发表的某些观点作为当下我们处理和对待宗教的工作遵循。为此,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消亡论,对于我们今后对待宗教和做好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宗教治理能力,有利于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共同努力奋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消亡
宗教将在未来社会中长期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宗教的重要结论。有关宗教的长期存在和消亡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曾有过深入的探讨,对于此类宗教理论的研究是与唯物史观关于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的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部分的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体系中最为深刻、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前期:私有制的消除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利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消除宗教迷雾而热情的参加宗教批判运动。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其根源在于颠倒了世界,而只有将颠倒了的世界消灭才能去除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进而为彻底消灭宗教创造可能的条件。颠倒了的世界是由于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而造成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假如消灭这种制度,实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才会改变这种颠倒的世界观。
马克思在1843年的《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对鲍威尔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认为废除宗教是社会解放的根本途径。其中写到:由于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那么这个缺陷的根源中有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相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1]
但是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不但没有被自己所占有,反而成了资本家的资本,成为劳动者之外的异己力量,是资本家统治劳动者的工具。因为劳动者没有某种能力去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要改变这种人性的异化,劳动阶级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打破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消除劳动异化,使劳动产品重新回到劳动者手中,而不是资本家统治自己的工具(资本),让劳动者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中期:人与自然、人与人之关系的不合理
马克思认为无神论是否定神因而同时也否定了人和自然界的非实在性,由于废除私有制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提到,他们更加具体的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关系的不合理,从而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支配力量。只有二者关系变得合理且明白,人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真正自由的人,社会生产方式成为自由人自然结合的产物,物质生产过程处于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时,宗教才将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而趋于消亡。[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私有财产制度的消灭也不能自动地带来一个人与人之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极明白而且合理的理想社会。
三、后期:“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宗教的根源和消亡的问题。在坚持宗教存在根源的同时,提出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基础之上,宗教的消亡既要满足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有计划的需要,还要满足“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特殊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一条件,宗教中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宗教也随着异己力量的消失而灰飞烟灭。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3]
恩格斯提出宗教异己力量消亡的条件有三:第一,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行社会占有制;第二,社会对生产资料实行有计划的使用;第三,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恩格斯这一论述是在之前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得出的,可以看出,宗教消失的三条要素紧密联系的。既使实现了第一条,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占有制,并不等于就会自动实现社会对生产资料的有计划使用,更不会自动实现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理想社会。前苏联七十余年,中国六十余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再证明,要实现社会对生产资料的有计划使用,消除经济生活中的盲目性和异己力量,并不是消灭私有制之后自动实现的。甚至利用某种平均主义的道德理念而采取消灭一切私有制的这种激进行为,是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的错误做法,是一种更大盲目性的表现,人民不仅不会成为经济关系和社会的主人,而且会在更大程度上被各种异己力量所支配,并将人民带入更加“长期的、痛苦的”深渊,甚至在“痛苦”之余再到宗教幻想的天国里去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从《资本论》和《反杜林论》这两段论述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意识到宗教的根源和消亡问题的复杂性,逐渐认识到私有制并不是宗教消亡的唯一根源。提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不合理,社会物质基础的不充分;社会未能实现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社會条件缺乏;这些也可能构成宗教的根源。这些阐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被后人所误解。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在吸取之前所犯的错误,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发生,切不能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个别论述前车之鉴的同时,理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宗教工作中存在的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举措,将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