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共育”模式下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9-06-11杜征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6期

杜征宇

摘  要:通过校地共育培养模式的梳理,对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内容不合理;缺少情景教学;监管制度形式化;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由此对现有路径进行优化和调整并重建校地共育模式下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解决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校地共育  体育师范生  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c)-0150-02

Abstract:Through sorting out the mode of school-local co-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huzhou normal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unreasonable; lack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formalization of regulatory system;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refore, the existing path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adjusted, and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P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school-local co-education mode should be rebuil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P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land co-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教学实践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1]。湖州师范学院以校地共育为主线,从理念、机制、途径到模式,全过程渗透,形成校地共育新特色[2]。其基本涵义是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校地互动,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实行校地“双导师”,协同培养“明体达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课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教与学的方法传授。体育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是运动员,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1.2 缺少情景教学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真实的情景,学生感受不到不同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技术能力与教学方法分离,造成学生把控不住班级的局面。

1.3 监管制度形式化

大多数学校的监管都只停留在对学生出勤情况、纪律情况的监管,而缺少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监管。实践基地和导师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而部分学生反应在实践基地教研活动较少,实践导师对教学文件的重视度不够,甚至把学生看作代课教师,出现“你上课,我休息”的情况。

1.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忽视过程性的指导与评价。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只需提交一本教学实践总结即可,而学院对文件的监管力度也比较薄弱,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并且会给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来消极影响。

2  校地共育模式下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3]。湖州师范学院依据国家体育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教师入编考试的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以提高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运用校地共育模式构建了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2.1 课内提升路径

在技术课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课程需要,与地方优质中小学合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体育教师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并参与期末考试教学实践能力考核。具体分为三大板块:(1)在技术课的考试中加入口试的考试方式,不仅让学生示范、讲解某项技术动作,还要指出该技术动作重难点、易犯错误和练习手段,在理解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教。(2)在理论课程中加入说课、微课等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语言表达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3)在实验课程中模拟相关情景进行实地教学操作,例如《运动保健学》课程中,不仅培养学生按摩、火罐、包扎救治等方面的能力,还要使学生掌握要点学会如何把这些技能快速准确地传授于他人。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同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2 课外提升路径

体育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各项目协会进行沟通合作,在课外利用学校场地优势承办各种项目比赛和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并与学工部联合制定课外实践学分制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各项体育比赛工作,从而积累实践经验;另外,修改专项技术课程评分标准,制定裁判员和教练员等级加分政策,以培养学生执裁和执教的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考取教练员、裁判员证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校内提升路径

此校内提升路径是指学校统一安排为提高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校内集体活动。校内提升路径主要有三条:(1)聘请各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对所学。(2)每学期最后两周进行教学实践周活动,依据教学实践的目标制定详细具体的活动计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需求的体育师范生广泛利用校内外师资力量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3)毕业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辅导学生的论文撰写,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论文的格式、写作进度并提出修改意见,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选题及论文内容的构建。

2.4 校外提升路径

(1)观摩中小学优质课。学校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开展教研活动,举办中小学教师优质课展示,使学生对体育课有进一步的认知,了解优质课程的关键要素。(2)教学实践基地活动。学校选择优质中小学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并开展活动,使学生尽早对教师职业有所认知,逐步学习教学实践技能。(3)校外见习、实习。与周边中小学保持紧密联系,在第六学期每周三下午进行校外见习;第七学期进驻实习基地在实习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教学实践。

3  结语

总之,要想在校地共育的背景下提升体育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首先要重新审视当前的体育师范生教學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调整能力提升路径,与当地职能部门和优质中小学合作重新构建全程式教学实践体系,以解决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波,吴娇娇.核心素养下政教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9):151-153.

[2] 蔡娜.地方农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的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3] 刘盈盈.江西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和提升路径探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7.

[4] 杨秋颖.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