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两难”:学生自主构建道德认识的有效方式

2019-06-11马成骏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主建构

马成骏

【摘要】道德两难教学方式的出发点在于构建、重塑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认知,这也是将这样的方法运用于课堂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价值观多元并存,让选择合理;创设真实两难情境,让生活再现;关注个体内在困惑,让主题凸显;打开道德的另一扇窗,让认知深入;拓宽问题思维视角,让心灵至善。

【关键词】道德两难   自主建构   课堂方法

新课标指出:注重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科尔伯格根据皮亚杰的心理研究方法改进的“道德两难”故事法,是一个新的视角,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合适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取向的价值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从学生出发,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中逐步关注与理解社会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实现道德的自主构建。

“道德两难”问题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两难”问题情景时,必须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一定的原则,才可能有效达成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道德两难”教学方式的出发点在于构建、重塑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认知。这也是我们将这样的方法运用于课堂的目的。那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构建高层次的道德认识呢?

一、注重价值观多元并存,让选择合理

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品德教学更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公布,也就意味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个人价值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例如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这堂课中,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守则,接着出示“两难问题”:班级生活处处有规则,上课、下课、安全、卫生,就连放学时还有要求。我们是该守班级规则呢,还是让自己课间好好放松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交流中思辨,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创设真实两难情境,让生活再现

教师在课前进行“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时,要留心观察孩子的生活,调查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案例源自于“真”,学生才能感受到这样的“两难”在生活中的确真实存在,只有从孩子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才能体现出品德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留心观察孩子的生活,深入走进孩子的世界。课前课后走到孩子中间,玩一玩,聊一聊,一定会收获很多我们之前从未关注的小事情——在我们看来的小事情却是他们的大事。教师及时记录并善用这些小素材,能在我们的课堂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统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这节课中,教师先了解学生在各种课间活动和一些技艺常识课中的表现,实时录制视频并在课中展示。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进行情境思辨:刚刚上课时我们说发言声音要响亮,现在又要小点儿声。到底该大声还是小声呢?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道德两难”情境中展开充分讨论,接着教师又组织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去体验并明白:我們要学会根据场合,用适当的声音说话、做事。

三、关注个体内在困惑,让主题凸显

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的,作出最终道德选择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将学生投入情境中、让其作出判断,才能形成自己更善良的道德认知。

在观摩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为你高兴,与你分享》一课时,教师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一次考试中,小方的朋友考了全班第一,可是小方发现朋友有一道题写错了,老师并未改出来。如果告诉老师,小方就是全班第一了。此时小方应该如何抉择呢?教师本以为这样利益冲突的案例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出奇的相似:小方不应该告诉老师。

课后在研讨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当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别人的故事,或者在对别人评头论足时,总会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我们在设立“道德两难”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一个主动的体验者与分享者。我们的课堂不是在解决别人的难题,而是真真切切地在辨析自己的困惑。

四、打开道德的另一扇窗,让认知深入

“道德两难”的情境教学,是为品德课程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人的本真的善良意志同现实存在着不和谐、不协调,甚至冲突时,便形成了人们道德实践的两难境地。而如何引导学生在左右为难中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调和矛盾,摆脱困境,是教师教学中的难题。如果教师带领大家暂时跳出“两难”,打开道德的另一扇窗,引领学生在更好的解决方式中构建自己的道德认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观摩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许多物种消失了》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数据与图片,让孩子体会关爱物种、保护物种的重要后,又出示了一则新闻:在肯尼亚,五头大象被当地居民射杀,因为它们经常糟蹋附近居民的庄稼,还会袭击人,造成农民的死亡。

教师引导学生们在该不该射杀大象的话题上展开了讨论,孩子们思想、语言产生交锋,课堂氛围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道德两难”问题本身是没有对或错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品德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其实践抉择能力,在善的感召下建立新的道德认知。

五、拓宽问题思维视角,让心灵至善

“道德两难”问题本来就指向心灵。在品德课堂中“道德两难”问题的各种提问方法,要像苏格拉底追问法一样,规避学生出现回避的情况。因而教师要不断变换对象,附加新的信息和条件,一步一步地不断追问,把学生引向他们真实的内心和情境,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获得道德认知。笔者发现,在一线的品德课堂中,很多教师在进行“道德两难”问题提问时,会简单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看见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等,殊不知这样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而言都难以抉择。教师此时可不断附加以上信息和条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一步步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内心和情境中获得真知。

一切和生活和生命无关的,一切没有触动灵魂的教育,都是苍白的。在品德课堂中只有设计那些在精神的底层,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产生共鸣的两难问题,才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撼和警醒,而学生势必会在这种震撼和警醒中获得启迪,从而发展其道德修养。

鲁洁教授指出:“人的前面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可能世界。人的活动就是不断地用可能世界去取代现实世界,不断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有意义生活的必然追求。”品德课教师要在“道德两难”教学中不断引领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生活中实现道德的自主构建,在超越中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自主建构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探究”再探究,“思考”再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抓“关系”之课眼寻思维之点睛笔
学会使用数学课本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本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