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实体教育机构何去何从

2019-06-11杨芝蒙朱梦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体机构互联网+

杨芝蒙 朱梦洁

[摘 要] “互联网+”模式的产生推动了教育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网络教育具有超时空、可延展、高交互性和虚拟性等优点,给实体教育机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实体教育机构面临市场占比缩小、成本增加、同质化现象加剧等问题。互联网教育的出现,特别是教育O2O平台的兴起,为实体教育机构提供了发展的新模式。从综合利用互联网资源出发,通过加强品牌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为加快推动互联网背景下实体教育机构发展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育”;教育机构;教育O2O平台

[中图分类号] G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30-02

一、引言

当前,依托互联网技术支持,再加上“免费获取”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互联网+教育”凭借其信息传递速度多样化、交互渠道多元化等特点,衍生出B2B2C教育平台、教育O2O平台等多种教学平台,网络教育机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给实体教育机构带来巨大冲击。在互联网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状态下,实体教育机构以传统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凭借其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等特点,在教育领域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互联网+教育”在实体教育机构中运用分析

(一)“互联网+教育”发展现状

“互联网+教育”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根据时代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集成优化作用,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开创教育领域的新模式。近年来,教育科技领域创业不仅增长迅速,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2016年为例,教育科技型企业每年以平均50%左右的增速出现,其中在线教育项目的数量目前已超过3000家,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7.3%。随着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还将有更大的发展,预计到2019年达到2692.6亿元。K12教育是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K12教育、职业教育即高等学历教育是在线教育市场的主体。“互联网+教育”将实体教育机构与现代网络技术巧妙结合,不断发挥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使教育领域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教育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就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输出与输入,缓解教育资源在整个社会中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抽象转化为数据,从而形成丰富的、多维度的数据资源库,可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学生提出符合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2.丰富了商业模式、学习模式及推广运营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各类教学平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在的教育商业模式。同时,在各类教育平台中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充分激发了用户体验和学习的兴趣。这种“互联网+”商业思维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便捷有效的途径。除了传统的线下推广外,“互联网+教育”模式加大了实体教育机构接触用户的渠道,豐富了宣传推广的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实体教育机构的影响力。

3.“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淡化了师生间的界限。互联网时代,只是趋于扁平化,权威对知识的垄断逐渐被打破。教学资料的获取、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再局限于教师平时所给的内容。另外,网络教育的出现,打破了师生间沟通的空间限制,微信、O2O教学平台等,丰富了交流的模式,使师生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更加平等。

(二)“互联网+”在实体教育机构运用分析

1.多媒体资源的全面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为实体教学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就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全面运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移动网络和一系列的智能终端设备被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板书,而是可以运用电子教学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电子化的教学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机构在时间、地点上的局限,实现了多地区教学信息交流同步的可能性,较好地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

2.将互联网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如在教学中融入在线测评、直播互动、图像转换等元素,促使教学内容场景化、多元化,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减少学习的被动感,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同时,课堂教学往往会与课后测评、练习结合进行,打造完整的“学—练—测—学”的链条,帮助学生复习课程知识,认清不足之处,及时巩固学习。

3.实体教育机构的宣传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具有交互强、传播快、成本低等优点。随着B2B2C教育平台及教育O2O平台的兴起,实体教育机构的发展宽度与深度均取得较大突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体教育机构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扩大实体教育机构宣传的范围,缩减宣传成本。

三、“互联网+教育”对实体教育机构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网络教育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它运用互联网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创造虚拟的课堂环境,跨越时空局限进行远程开放式教育。与传统线下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资源重复利用率高,学习时间、空间灵活性强等优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大大降低学生的择校成本。学生可以在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进行单独学习,同时也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中的聊天系统随时或适时提出质疑。由于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强、灵活性好、自动化强等一系列优势使网络教育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大大削弱了传统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

(二)教育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的教育市场上,实体教育机构与网络教育平台均存在相互模仿现象。一方面,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模仿实体教育机构的办学模式并结合其自身优势加以发展;另一方面,实体教育机构之间相互学习使得教育模式趋于统一。实体教育机构与网络教育平台的同质化大大削弱了实体教育机构的竞争力,而实体教育机构之间的同质化使其在教育市场中缺乏吸引力。

(三)办学成本不断提高

实体教育机构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教学设备的购置、教师队伍的建设、授课地点的安排等方面。为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实体教育机构需要安装一系列先进的基础设施。而教师水平是实体教育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实体教学机构的教学水平,一方面,需要有高昂的工资及福利吸引资深教师;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水平。实体教育机构中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均需进行大量投入,因此,实体教育机构办学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互联网+”在实体教育机构发展思路与对策分析

(一)打造品牌效应

品牌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全部体验,也是经营者与教育消费者之间的一种隐形“契约”,教育品牌效应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识别度越来越高。教学机构品牌形象的差异正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差异。打造实体教育机构品牌效应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来实现。教育机构应从学生的成长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教学机构本身形象的传播,注重与教育消费者沟通的必要性,提高教育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打造品牌效应的关键所在。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培养优秀的教师资源,有助于改变教育内容同质化的现状,增强其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及教师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的首要因素,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够有全面的认识。教育机构需要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做出严格评估,从而合理安排教师的授课内容。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归纳和梳理知识要点,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和复习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合互联网优势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

实体教学机构中教学模式的建设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促进“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享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实体教育机构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自身走出传统课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契合点,使传统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教学思想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监督学生线上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加以拓展,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外,实体教育机构可以结合现有O2O发展模式通過互联网平台将线下与线上结合在一起,促进线上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及良性互补,推动传统教育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5):41-46.

[2]常娜,曹辉.“互联网+”背景下O2O教育生态圈及其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1):6-8.

[3]夏仁康.正确认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1):80-81.

[4]丁雅诵.“互联网+教育”,须由浅入深[N].人民日报,2018-01-04.

[5]陈飞虎.高职教育品牌的核心价值初探[J].继续教育,2006(8):10-12.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实体机构互联网+
实体钱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重振实体经济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