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教育激励方式的分析及运用

2019-06-11葛建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感性理性对象

葛建化

[摘 要] 教育激励的产生,可以说同步于教育活动的产生,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教育激励开展研究,形成了众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考察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教育激励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出发,总结当代教育激励的主要方式和优缺点,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激励方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教育激励;方式;分析

[中图分類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28-02

一、教育激励概述

(一)教育激励的概念

所谓教育激励就是激发激励对象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校的活动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交互作用是学校教育活动运行的基础。学生学校生活积极性的激励要靠教师自觉、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而教师的这种积极性又依赖于学校领导者通过科学的管理予以激励;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的激励又依赖于教育行政机关乃至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因此,激励教育的激励对象既包括被教育者又包括教育者,而激励主体既有教育者又有社会各界。从更广的意义来说,激励教育的最终成果除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之外,还有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二)激励过程

激励的心理过程是需要、动机、目标三者互为因果的连锁反应,激励的诱因可分为内在激励行为和外在激励行为。内在激励行为的起因是所从事的工作本身,是源于内在的意愿而从事某项工作的行为;外在激励行为是基于工作的结果而实施的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从而获得预期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获得。对激励的心理过程作一个简单描述,就是人的需要引起动机,而动机引起一定的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

二、激励理论的管理学基础

激励理论适用于各行各业,因其从管理学基础出发,研究不同人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从而采用相应的激励方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发挥激励的最佳效用,实现预定目标。

激励理论汲取的管理学关于需求、目的和动机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出发把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2)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许多需要都是社会性的,与环境、经历和教育等因素都相关,除了生存需要还包括成就需要、亲和需要和权利需要,且这三种需要在需求结构中比重是不同的;(3)“激励—保健理论”,也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把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使人满足的因素是激励因素,不满因素为保健因素,激励的重点要放在激励因素:(4)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激励的关键是要让激励对象明确努力工作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需要的满足和绩效是有关联的,努力工作可以提升绩效;(5)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平对成员至关重要,只有组织成员认为自己的付出和获得与他人对等时才会认为是公平,否则就会有不公平的感觉,从而采取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公平感,影响组织绩效;(6)波特和劳勒激励模型,该模型修正了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在其基础上增加努力、绩效、奖励和满足感这四个影响因素,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激励内容、奖惩措施、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及个体的差异等多种因素。

三、教育激励的主要方式

(一)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

按照激励对象的人数差异,教育激励可以分为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两种。

从激励的对象的多寡考察,可以把教育激励分为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两种。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且个体有相同的需求,这是群体激励的基础。基于群体的共性实施的激励就是群体激励,这是学校常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如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都属于群体激励。群体激烈需要一定的基础,并且要有前期准备,激励内容可以集中体现,成效明显,其缺点是往往不能兼顾个体差异。个体激励则是基于不同个体的差异而进行的,激励内容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殊需要和激励目的的一致性,具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优势。不足是激励的实施较为复杂,实际操作中很难对每个激励对象实施。

(二)理性激励与感性激励

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区分,可以分有理性激励和感性激励两种。理性激励就是说教为主的教育,基于一定的逻辑思维原理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学习层次越高,运用的理性激励就越多,低层次学习阶段也需要理性激励,但激励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能过深。运用理性激励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激励实施要基于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避免教条无目的的说教;二是激励内容要明确,有理论和现实依据,不能模糊不清;三是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其优点是逻辑性较强,通过理性激励能使激励对象从思想深处得到激励,激励时效长,难点是需要考虑激励对象的逻辑水平。理性激励在各级各类学校也是常用的,甚至在幼儿园要向被激励者说明一些道理。

感性激励的基础是形象思维,人首先具有的就是形象思维而不是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产生抽象思维。感性激励的运用和理性激励类型的运用不同,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用感性激励。当然这只是相对来说,并不是说高年级的学生不需要感性激励。通过感性激励的持续实施,会使激励对象形成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的累积则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基础。感性激励是理性激励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激励客体采取不同的激励内容和方式。

(三)赞扬激励与抑制激励

赞扬激励是对激励对象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褒奖,以强化激励对象的这种行为得以延续和加强。这是基于激励对象积极进取的心理而实施的激励行为,使用的频率也很高,只要被激励者有好的表现就可以采用这种激励方法,如学生成绩进步、做了好事等,都应该给予赞扬。赞扬激励是满足激励对象的心理需求,实施得当,很容易被接受且激励效果好。需要注意的是要准确界定激励对象是否值得赞扬激励,一旦失误,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抑制激励是针对激励对象可能产生的不正确行为和要求进行的干预,或对此类行为进行组织和预防的激励。人的行为和需要是可以改变的,对学生不正确的需要和行为,除进行正面引导以外,还需要给予抑制,使其改变不正确的需要,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如被激励客体不明了群体规范,产生越轨的念头或行为,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抑制激励给予制止,使其明白行为的错误,督促其改变,也可以通过规章制度事先预防这些问题的出现,重点预防。

(四)有意激励与无意激励

从激励的主观目的角度,可以分为有意激励和无意激励。有意激励是对激励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激励行为,学校的大部分激励都属于有意激励,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有意与无意是相对的,我们把有具体对象的激励称为有意激励,把整体上有目标即培养人,但没有明确具体的激励对象的激励称为无意激励,无意激励是一种明确的激勵行为,但是没有明确的激励对象。这是源于激励功能的普遍性确定的,因为激励对象有接受偶然激励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有无意激励。如一个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在学习上产生困难,于是产生退学的心理,但一次看报时,偶然看到这样的标题“事在人为”,这使他顿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了是否能够克服困难,赶上别人。于是他发奋学习,终于赶上别的同学。报纸刊登文章是面向所有的读者,具有目的性,但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因此对这名学生来说就是则是一种无意激励,会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

因此,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应该在有意激励之外,重视无意激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积极向上的行为,看似无意的激励也会起到具体的激励作用。

(五)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

外在激励指从外部对激励对象实施的激励,是一种外在因素的激励。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在教师的激励下成长的,没有教师的激励学生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内在激励是源于激励对象本身的激励,是一种内在因素的激励。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内驱力,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不甘心落后,不达目的不罢休。内在激励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在与内在激励的出发点不同,激励产生的方式也不一样,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外在激励最终还需要激励对象的认可,并转化为内在激励才会产生激励作用,内在激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外在激励不断累积的结果,没有家庭、社会、学校等长期的外在激励,学生就不会形成内在激励。激励的关键是要从长远考虑,把外在激励转化为内在激励。

以上是对存在于教育中的几种教育激励方式的梳理,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采用多种激励方式,不会简单局限于某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曹元坤,占小军.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J].当代财经,2003,(12):15-17.

[2]彭祥霞.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8):18.

[3]宋韶彬,赵丽丽,程云波.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层次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4]蒙秋明.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感性理性对象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感性理性不拔河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