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究
2019-06-11梁晓
梁晓
[摘 要] 目前,农业领域正整体上呈现转型趋向。面对此种状况,各地亟待着眼于培训职业化的新型农民,以便于提供当前农业必需的新型人才。通过运用新型的培训模式,塑造拥有专业知识以及农业实践素养的全新农业人才,从而实现职业农民的全方位转型。在此前提下,有关部门针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当全面明晰其中的本质内涵,确保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日常培训模式逐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并且探寻创新农民培训模式的途径与思路。
[关 键 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114-02
一、引言
依照“十九大”的精神,当前推动农业转型的核心力量在于农业科技创新;而为了达到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基本目标,则需全面落实精培育新型的技术型农民,从而为创建新农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具体在创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体系时,关键在于实现农民自主性以及积极性的全面激发,通过挖掘创新潜能的手段提升职业农民培训的实效性[1]。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全面培训职业农民也要致力于突显培训特色,确保将培训管理渗透于日常性的农民培训中,在此基础上,逐步创建体系化以及科学性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
二、新型职业农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相比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延伸了原有的内涵。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其不再单纯局限于基础性的农业领域常识,而是应当拥有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新型技能、农业生产经验、管理能力以及农业经营能力[2]。在此前提下,新型职业农民本身体现为优良的农业技术素养、市场适应性、文化素养、创新素养与农业管理素养,与此同时,依赖于稳定性以及创新性的农业职业创收[3]。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需借助创新手段实现最大化收益的获取,因此符合农业创收的宗旨与目标。具体而言,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有必要体现出如下素养。
(一)具备自由选择权
新型职业农民相比而言拥有了灵活度更强的职业选择权,因此,针对多样化的农业职业应当能自由加以选择。通过运用自由选择的方式,就可以保证当前所在的农业职业领域真正符合自身意愿。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需要关注现阶段的行业整体规模以及农业生产类型,确保在紧密结合市场总体状况的同时,实现全方位的职业灵活选择。
(二)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农业市场背景
从目前来看,现代农业有必要将市场导向视作基本前提,而并非仅限于传统模式的自给自足[4]。因此可以得知,现代新型农业更多着眼于灵活配置现存的各类农业资源,从而最终实现最大化的农业市场利益。为了符合上述现状,作为新型农民就是要拥有现代市场的基本意识,针对当前流入市场的多样化农业资源以及农业商品予以更多的关注。
(三)掌握农业新型技术
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停滞于既有的农业经验,而是有必要不断更新现存的农业技能[5]。通过运用不断学习的方式,保证职业农民真正符合新型农业的宗旨与需求。这是由于追逐最大化的自身利益与全面充实自身并非冲突性的,而是应当能够紧密结合成为整体。作为职业农民只有在拥有全新农业技术的状态下,才能创建最大化的日常经营收益。
三、当前现有的培训模式及其影响要素
(一)现存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截至目前,有关部门针对培训职业农民已经能够选择多样化的专门培训模式,其中包含市场运作、政企配合、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不同培训方式,同时还应当引进当地高校作为必要的技术支持。对上述的政府主导模式而言,通常应当包含农民创业扶持、院校培训教育、农民远程教育、构建政府培训工程与施行多样文化活动的几种不同内涵。此外,在涉及培训部门与当地高校实现密切合作的相关举措中,关键在于创建科技示范区、推广农业专项性服务以及创建院校科研项目[6]。在企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的全面推进下,新型农民培训就可以突显更优的培训实效性。
由此可见,现阶段关于农民培训体现为多样化的培训思路以及培训模式。在此前提下,针对不同种类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言,与之有关的培训模式也应当体现差异性。通过运用灵活性的模式选择,应当能够给出适用于当前新型农民培训的最优模式,其中涉及到设定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以及理顺整个培训过程。
(二)探析影响要素
职业农民培训在根本上体现为系统性与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因此各地在选择与之有关的培训模式时,应当能够秉持因地制宜的思路,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在现阶段的真实农业市场环境。此外,针對农民真实收入与当前财政收入都应当将其纳入培训考虑中[7]。经过综合可见,如下要素将会影响到新型农民培训。
1.当地文化、当地经济以及农业资源要素
从根本上来讲,农业产业化、当地现存的工业化水准与其他经济要素都可能给新型农民培训带来突显的影响。在上述要素中,文化要素决定着培训学校的覆盖面、培训师资的质量以及专业人员总数。此外,培训资源条件涵盖了人才层面以及产业层面的两类优势条件。各地由于受到资源差异与文化差异引发的影响,因此当前拥有的农民培训条件也并非完全相同。
2.制度要素
从现阶段来看,有关部门针对新型农业培训已经拟定了与之有关的各项扶持政策,针对上述政策应当将其归入制度要素中。在此前提下,当地部门针对农民职业培训还需配备必要的培训设施并且提供资金扶持,并且拓宽现存的培训筹资渠道。因此,政策要素或者制度要素直接关乎农民培训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对此亟待引发关注[8]。
3.农业发展的要素
在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时,农业发展方向以及当前能达到的整体发展水准也体现了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新型农业发展将会伴有多样化的新型技术诞生,因此就可以将上述技术涵盖在职业农民培训中。近些年,职业农民培训正在逐步突破原有的约束或者阻碍,其中根源就要落实于当前的农业进步与农业发展。在此前提下,针对农民培训有必要选择与当前农业整体水准相适应的最佳培训模式。
四、创新培训模式的具体举措
现阶段各地都在致力于创建新型集约农业,通过推进集约农业的举措来培育专业素养较高的职业农民,从而服务于农业发展综合水准的提升与优化。但是不应忽视,各地如果要妥善选择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培训模式,则有必要兼顾多层次的相关要素,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给出可行性较强的培训模式。
(一)健全现存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本身应当体现为优良的农业综合素养,其中关键为农业职业素养。在此前提下,创新当前的职业农民培训有必要侧重于健全培训机制,尤其需要因地制宜创建与之有关的多层次培训体系。这是由于农民培训体系构成了日常培训赖以开展的根基。因此在目前实践中,各地应当着眼于综合性的培训服务能力增强,通过增设新型培训基地的途径与方式来增强原有的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在逐步创建农业领域的现代科技园。在各部门紧密配合的状态下,确保当地的涉农高校能够真正参与现阶段的农民技能培训。由此可见,各方之间如果能达到最优的配合度,则有益于优化当前现存的整体培训环境,确保当地农民在面对职业农民培训时能够表现为更优的积极性。多元培训体系呈现分工明确并且覆盖面更广的显著优势,构成了培训农民与教育农民的重要载体。
(二)紧密衔接农业实践与农业技术原理
新型农业技术如果脱离了农业日常生产,则会丧失其应有的技术实效性。为了突显新型技术手段具备的独特优势,则有必要将其融入并且渗透于职业农民的日常培训。因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的有关实践中,核心举措就在于全面衔接农业技术与真实生产实践,并且确保现阶段的新型农业技术都能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顺利展开。作为农民培训的有关负责人员而言,其也应当意识到新型农技融入农业生产的价值,并且借助现代技术来整合现有的培训内容。
如针对种植业的新型种植技术而言,应当将其全面渗透于当前的培训实践中,从而突显新型种植技术给当地种植业带来的增收实效性。通常来讲,关于种植业领域如果要展开综合性的职业农民培训,那么有必要增设种植基地观摩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农民在亲身体会新型种植技术具备的独特优势前提下,对此将会表现为浓厚热情,并且尝试自觉引进此类新型技术。
(三)全面引進新型的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手段与当前农民培训的全面融合有助于简化培训流程,同时也创建了灵活性更强的培训机制。在目前实践中,农民培训机构有必要密切联系当地劳动部门以及教育机构,从而创建多方配合与多方协同的全新培训体系。除此以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需要依赖于社会保障有关部门的扶持。与传统培训手段对比,可知信息化手段体现为更优的培训效果,尤其是涉及到远程培训而言。
具体在实践中,各地应当着眼于搭设新媒体的全新培训平台,确保灵活设置多样化的农民培训途径。与此同时,针对培训宣传手段也要致力于不断加以更新,其中涵盖了多媒体手段、网络化以及广电宣传等方式。在远程培训的状态下,针对农民培训就可以摆脱原有的地域局限以及时间约束,从而确保农民在任何时间段都能随时接受当前现存的农业市场信息,并且据此给出科学性更强的农业生产决策。
五、结语
经过分析,当前农业领域如果要拥有新型职业农民,那么亟待从源头入手逐步增强现阶段能够达到的农民专门培训力度。通过创新现存的农民培训模式,全面突显职业农民培训的多层次要点,从而紧密衔接农业技术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农业实践。由此可见,创新培训模式的举措应当涵盖农民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以及培训手段的全方位优化,在灵活渗透农业信息化方式的前提下服务于新型农民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立民,钟宇红,马浩.基于“农民荒”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行动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26-31,35.
[2]李依然.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与行为研究:基于“一村一品一主体”模式[J].湖北农机化,2018(4):46-49.
[3]宋艳玲.浅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多元化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3):16.
[4]陈长瑶,李君.“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职业培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云南省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J].学术探索,2018(7):151-156.
[5]张艳芳,许晓昕.混合学习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以“番茄根结线虫病防治技术”为例[J].农民科技培训,2018(7):32-33.
[6]文雪巍,葛雷,李钰.“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培训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甘南县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6):21-24.
[7]金玲,陈冬,赵汉云,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需求分析:基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的调查[J].农民科技培训,2018(6):18-20.
[8]徐辉,许泱,李红,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及其精准培育研究:基于7省21县(市、区)63乡(镇)的调研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3).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