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牵手粤港澳 打造中国“湾区”合作发展典范

2019-06-11林芊芊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北部湾湾区经济区

林芊芊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海洋经济” 这一概念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节进行规划。海洋、开放和国际化的基因,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向海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面,作为广西“向海经济”主战场的北部湾经济区,正不断释放出海的潜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海经济从耕海牧渔走向经略海洋,陆海统筹、人海和谐、海洋资源和环境开发保护齐头并进。

近两年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是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心工作之一。这与《纲要》提及的“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实现其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的规划相契合。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北部湾办)将以加快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为“东融”重心,创新“两湾”合作发展机制,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生态环境合作水平,促进合作共赢。

粤港澳大湾区姓“海”

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位置中天然存在海洋属性,作为珠江入海口,它是向海发展的战略前沿,其核心是港澳、深圳、广州这些中国最早开放、最国际化的地區或城市。中国从“十三五”时期开始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就在不断加深,《纲要》提及的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出生就是姓“海”的。从整体而言,“坚持陆海统筹、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纲要》体现出了有别于其他类似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一系列特点。从实际出发,《纲要》就产业发展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等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源自港口和开放,大湾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将临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上升为科技优势,推动产业经济下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任研究员安然分析称,从湾区经济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来看,一方面,湾区经济是临海的区域经济或城市群经济,具有一般城市群发展的属性;另一方面,湾区经济的核心城市或核心功能源自海洋,特别是依托港口发展海外贸易,依托贸易带动制造,依托制造催生金融,逐步成长为全球资源和要素的配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背靠内陆腹地,面向海洋和全球市场,是打通内陆与沿海,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节点。泛珠和西江经济带就是大湾区的腹地,可以通过港澳、广深等窗口核心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联动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先天优势,而从目前的联动合作看,北部湾又具备联动内陆和东盟的门户优势以及低成本的后发优势。”安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经济区有着广阔的互补性合作空间,且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产业关联和产业互补。

北部湾经济区向海而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近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近年来通过着力推动规划建设、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动能、产业转型、同城化等六大板块升级,北部湾经济区向海经济跑出了“加速度”。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改善,北部湾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迅速提升,北部湾港实现了东南亚、东北亚地区主要港口的通航全覆盖。临海经济“风生水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粮油食品等为主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有百亿元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总数11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园区2个。在科技兴海和科技兴渔战略的深入实施下,南珠工厂化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兴起,3个海洋牧场纳入规划建设,北部湾海洋生产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对外合作方面,北部湾经济区着力构建可比较、可测评、可考核、可公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营商环境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北部湾经济区营商环境;安排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多个中越跨境合作区、边境口岸等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北部湾经济区还积极推进海铁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拟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的渝、黔、川、滇、青、甘、陕、新等节点与北部湾港之间增开常态化班列;优先考虑在广西增开加密内外贸集装箱航线,发展干散货运输、油气运输以及码头运营等业务。

“四个对接”打造“湾区”合作典范

在北部湾办牵头研究出台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正在组织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防钦一体化规划(2019-2025年)》中,北部湾牵手粤港澳打造中国“湾区”合作发展典范的设想和轮廓渐渐清晰。而要实现这一蓝图,北部湾办常务副主任魏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具体要做好四个“对接”。

一是战略对接。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城市群要加强战略联动,要推进北部湾港与香港、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合作,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共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二是产业对接。加强企业和创新资源对接,围绕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推进“两湾”制造产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补发展、传统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海洋经济差异化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企业、行业协会、智库搭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形成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是载体对接。拓宽“城区+园区”空间合作模式,加快高级别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转移、高新技术引进带动战略,推进互补性产业发展。打造衔接“两湾”海陆空互联互通的交通线路,建设服务“两湾”产业转移的跨界物流园区;以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谋共建国际信息大通道;实施北部湾“智慧海洋”试点,共建“泛北部湾区域全息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海洋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合作区。

四是环境对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先进技术成果在“两湾”间无差异化顺畅流通;建立健全“两湾”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两湾”一体化生态屏障,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的和谐生态圈。

猜你喜欢

北部湾湾区经济区
湾区争雄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鹭舞北部湾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近观北部湾“南北钦防”的圆桌式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