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东博会诞生背后的那些精彩故事
2019-06-11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中国—东盟博览会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全方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东博会诞生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它又是如何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的呢?现任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张少刚,曾担任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谈判代表助理,负责中国—东盟自贸区等项目建设的谈判。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诞生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对包括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严峻的挑战。WTO谈判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程序复杂,推进缓慢。相对而言,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则操作容易、推进快,受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2000年11月,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
2002年,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于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此举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建的首个自贸区,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也是中国已实施优惠贸易安排中,受惠货值和关税减免额最大的自贸区。中共十八大顺利召开后,按照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的新要求,中国—东盟自贸区第一个完成了升级谈判。”张少刚说。
东博会应运而生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涉及从谈判到决策的解决机制,需要一个让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直接见面的平台,把政策和规划蓝图转化为双边贸易、投资的增长和服务的完善。为此,在2003年10月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东博会。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谈判伊始,我们就在考虑如何以创新方式为自贸区搭建一个能够体现成果、深化交流的载体。2003年,我陪同时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司司长的易小准同志(后历任商务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大使,现任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应邀赴泰国曼谷观礼东盟贸易博览会,其组织形式、展示設计,包括东盟领导人在开幕式上交叉拉手体现团结的东盟式合影,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回国后,我们立即向部领导上报了请示,建议举办东博会,将其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实平台,重点推广、宣介和承载自贸区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将抽象的协议文本转化为万众参与的交易场。这一建议得到部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我们立即向国务院上报请示,也很快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同意批复。”张少刚司长说。
他还表示,东博会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宣传队,双方商品进入彼此市场的桥梁,双方企业相互投资的平台,双方经贸合作新增长点的孵化器和为强化双方经贸合作往来建言献策的思想盛宴,为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实施、强化双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自贸区建设 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
东博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前15届东博会共有7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31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74.6万名客商参展参会,举办了241个会议论坛,从友好交流、经贸促进、多领域合作等各方面合力推进自贸区建设。
15年来,东博会围绕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行业特点设置展览内容,高度集中11国的企业、商品、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在推动贸易发展、促进投资的基础上,围绕交通物流、便利通关、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跨境金融等价值链延伸合作领域。
与此同时,东博会还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从政府层面推进到企业层面,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助推器”。
15年来,东博会经贸实效不断提高,推动了双方企业、行业和商协会的有效对接,日常贸易投资活动更加便利高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截至2017年底,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额接近2000亿美元;2018年1~11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398.3亿美元。
这些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东博会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先进技术转移、服务贸易、城市交流、产业对接和次区域合作的有力见证,也体现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赢成效,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
202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将迎来建立10周年的纪念日。东博会履行其平台使命仍任重道远。当前,东博会正在继续升级发展,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