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迁移”,完成知识建构
2019-06-11彭国高
彭国高
【摘要】迁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去学习和认识与旧知有联系的新知识。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的重要章节,在分数计算教学中,灵活地运用迁移,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完善认知结构,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关键词】分数计算 先决条件 迁移 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声称:“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不难发现,迁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建构认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迁移可以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向纵横两方面发展,实现不断延伸、不断扩展。迁移的过程,不是学生已有知识的重复和照搬,而是学生智慧加工的过程。本文以分数的计算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的迁移创造条件,开拓学生的思路,主动地建构知识结构,为后续知识的学习积蓄能力和力量。
一、抓住共同因素,促成遷移
不同的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这是产生迁移的先决条件。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与他已经拥有的旧知共同因素越多,学习的迁移就会显得越明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因素,找准新知的“成长点”,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产生迁移能力。
不管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只有计数单位在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相加减。从教学整数加减法开始,教师就通过计数器、小棒等操作,让学生明白:个位上的数加上或者减去个位上的数,得几个一,十位上的数加上或者减去十位上的数,得几个十……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运用迁移得出:要做到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才能进行加法或者减法运算。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通过画图、折纸等手段,总结出: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在计算的过程中,分母不变(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变),然后分子相加,仅仅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进行相加。在进行异分母加减法时,学生迁移得出:先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的计算方法进行。
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尽管数的形式不断变化,但加减法的关键因素: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始这一规律终没有变。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本质,引领学生有效迁移,让学生的知识网络向纵深发展和完善。
二、运用分析概括,实现迁移
通过知识间共同的因素,可以实现迁移,但不是对所有知识都有效。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概括,产生学习的顿悟,进而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横向发展,提高数学思考力。
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引入例题:“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2,得数是多少呢?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结果。有的学生通过画图,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了结果:[45]里面有4个[15],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个[15],用除法的意义,轻松解决了除法计算问题。教师变换问题:将[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分子4除以3,不能得到整数,学生经过分析得出:将[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 的[13],即[45]×[13],这样与分数乘法建立了联系,顺利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上述案例,学生在学习分数除法的过程中,借助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分析、推理、概括,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顺利地总结出了计算法则。
三、注重应用比较,强化迁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获取新知、探求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经常与旧知相混淆,出现思维短板,甚至形成错误。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比较,强化学生进行正迁移,避免产生负迁移。
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相关内容后,有的学生认为[45]+[58]= [1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经过分析看出,学生受分数乘法的法则所干扰,将分数加法误做成分数乘法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及时引入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用比较的策略深化学生理解。比较时,教师出示了以下几道题目:[45]+[58]、[45]×[58]。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些算式的意义、运算符号和运算结果进行,[45]+[58]是将两个分数进行合并,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直接相加,必须先通分,然后相加,最后的结果为[5740],结果大于[45],也大于[58]。而[45]×[58]表示求[45]的[58]是多少,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结果为[12],小于[45]。在此之后,让学生进行比较练习[35]+[12]、[35]-[12]、[35]×[12]。这样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消除负迁移对学生的影响。
上述案例中,在学生产生负迁移时,教师没有直接告知,而是引入比较,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比较中解决了问题,增加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总之,迁移是学生学习分数计算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方式。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游刃有余地迁移,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