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课“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2019-06-11张立华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目标

张立华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够合理,或违背文体特点,或偏离教学目标,或缺少思辨价值,或误读文本原意,使问题缺少引导学习的价值,成了有“问题”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紧扣文本、围绕目标,更要考虑学情,提升思维能力,如此才能促进语文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文体特点  教学目标   思辨价值   文本原意   课堂衍生

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不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好的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从问题开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够合理,成了有“问题”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迈向了错误的路径。本文试着结合教学实际,就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问题设计应体现文体特征

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言语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特征。识文先辨体,不同的文体需要有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问亦是如此。在教学《爱之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结尾部分时,许多教师都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而学生说的无非是夫妻之间的相互勉励,对发生事情的回忆等等。这样的提问指向的续写训练,违背了这篇小说文体的特点,弱化甚至去除了这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表现力,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不当甚至错误的影响。

相关思考及解决策略: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结尾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思考结尾躺在床上的乔依如果换成其他人会有什么不同;二是给小说的里屋补写一个环境描写,你会写什么。从课堂实录来看,效果非常好,为什么?我们知道,《爱之链》是一篇小说,文本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构思巧妙,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既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但细细思考又觉得合情合理。

大量的实践表明,要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深刻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性特点,结合文体设计问题,如此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独特性。薛老师不愧为个中高手,他正是立足小说的体裁特点,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提问,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在说与写的练习中,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也在无意识中逐步习得并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特定环节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投入学习和教学评估的具体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学习刘老师笑谈腿疾一段时,教师问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吗?2.这是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3.人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的说法,在外国神话里,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至于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教师说这是拓展和积累,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相关思考及解决策略:

研读文本,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苏叔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因而感受人物形象才是“笑谈腿疾”的教学目标。而案例中的三个问题无助于感受人物的品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学习的问题必然是指向教学目标,便于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体会了作者如何写作目的的。这一环节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1.让学生模仿刘老师的样子讲一讲女娲造刘老师的故事;2.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如此操作既有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悟、理解了人物,于无形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问题设计应体现思辨价值

《自相矛盾》讲的是古时候一个卖兵器的人,先说自己的盾牌多么坚固,再锐利的武器都刺不穿,后又说他的矛锋利无比,再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破,因为这番矛盾的话语导致他被周围人取笑。教师在分析了楚国人的矛盾之处后,问:“这个楚国人的言行让你明白了什么啊?”学生张口就来:“我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以及“我们不能像这个楚国人一样,说话前后矛盾”等等。教学到此结束。其实文本的寓意,教师不问,学生也懂。显然,这个问题缺少高质量的思维活动。

相关思考及解决策略:

语文课堂的独特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典范语言的洗礼,完成个体生命的生长。也就是说语文课堂须在言语的使用策略上下功夫,聚焦语言程序性知识的使用。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恰当规范的使用语言。针对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再深入一点,这样提问:“如果再给楚国人一次机会,他怎么叫卖才不自相矛盾呢?试着对他讲的两次话改一改。”经过思考,学生明白了“随你什么”包括了一切的矛或盾,表达过于绝对。发现了问题,修改就不难了,将原话分别改成“大多数矛都戳不穿它”“大多数盾它都能戳穿”。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表达,懂得了表达要准确、得体,否则就会闹笑话的目的,又避免了空洞说教,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问题设计不能违背文本原意

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因为没能正确解读文本,而导致“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教师大有人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放飞蜻蜓》讲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好多教师根据课文习题4提出这样的思考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这个问题的明确指向是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科普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且树立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相关思考及解决策略:

细想这种问法是有问题的。《放飞蜻蜓》是写人的故事,不是写蜻蜓的科普文。尽管是小故事,大教育家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艺术尽显无疑。在课堂中,“陶行知是怎样教育孩子们并让他们自愿放飞蜻蜓的?”“作者是如何刻画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才应该是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的根本问题。本课的问题设计应指向表达,学习如何写人。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过程则是学生学习表达、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载体,是次要内容;至于蜻蜓的知识,则是更次要的内容,属于知识的范畴,不可以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误读了文本原意的提问,抛弃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导致《放飞蜻蜓》几乎上成了思品课或保护动物的常识课,阅读走向无效。

五、问题设计不应阻碍课堂衍生

《墨梅》是王冕的代表作,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诗歌。一位青年教师讲到“只流清气满乾坤”时,问“流”什么意思?起来回答的学生脱口而出:“流”的意思是留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同音字不能混淆,纠正道:“流”的意思是流淌。教学就此结束。

相关思考及解决策略:

从过程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教师按照预设和既定方案教学。然而仔细考量,教师的的提问是有问题的,缺少促进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智慧。《墨梅》这首诗有不同版本,有的版本用的就是留下的“留”,教材的编者为什么选择用流淌的“流”?其实这是很值得的探究问题。

帕尔默认为,教师和学生课堂这个开放型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教师的提问要具备“把一个教师和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公共对话”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就此让学生比较“流”和“留”意思上的不同,从表达情感角度来比较哪个更好。首先,梅花不用人们的夸赞,只希望自己的清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慢慢地流淌。这里就应该是“流动”的“流”,而且“流”字,使静态的画面动起来了。其次,作为元末明初最重要的画家,王冕最擅长画的其实并不是荷花,而是梅花。他爱梅,种梅,咏梅,画梅,追求的正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般洁身自好、志存高遠的人生境界。这样的问题设计,从字词理解到作者资料的补充一气呵成,必然能使教学更上一层楼。反复推敲的过程即是课堂推进的过程,“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有“问题”的问题并非只有以上几种类型,应对策略也不单是列举的几种。“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趟旅程中能发现多美的风景受问题影响,教师要注意少提“有问题”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在课堂中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教学目标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