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APP成为黑色产业链 坚决打击刻不容缓
2019-06-11
虚假APP就像牛皮癣,很难彻底清除,打掉一个假的,改个“皮肤”又上架了,对厂商来说防不胜防。山寨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地下產业链,山寨产品的制假成本太低,而利益的驱动,更让山寨产品屡禁不止。在打击山寨的过程中,又存在多方协调、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等因素,打假是一场拉锯战。
诈骗套路让人防不慎防
表里不一
比如在浏览器搜索“公众号助手”,出来的APP看起来很正常。当安装完成之后,出现的图标却是“XX高考”。
这样的招数在浏览器和不知名的应用商店最多,通过刷排行榜和广告费用的加持,这些“表里不一”的APP冲到了排行的前几,配合上官方应用的外观设计,普通用户不仔细查看很难辨别。
捆绑下载
工信部2018年6月公布了2018年一季度检测发现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共计21个应用商店中的46款APP涉及其中,被责令下架。其中涉及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
据《软件捆绑安装法律规制研究报告》,这样的捆绑安装软件多采用后台“静默安装”的方式,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静默安装好预先设计集成的一些常用软件,安装结束以后软件就已经可以使用。而这样的安装背后部分采用的是“打包技术”(加壳技术),可以将两个程序放在一起打包,让安装器认为是一个软件。
捆绑安装还出现在常见的“自动更新”中,这种“自动更新”是一种伪装的自动更新,事实上捆绑软件就在原先的软件中嵌套着,一旦进行自动更新,就会自动下载捆绑软件。
真假难辨
最后还有一种“虚假APP”展现最为普遍的形式——“姐妹APP”。
此类APP多采用在品牌附近打擦边球的方式,抄袭或照搬一些品牌APP的程序代码、名称做成另外一个“姐妹APP”,普通用户很难发现其中区别。比如“彩票类APP”,仅在苹果官方的应用商城上,可以下载的山寨售彩应用就多达近30款。在多款安卓系统手机的官方应用商城,亦能够搜出大量的同类应用。
黑产变现 无孔不入
恶意吸费
“虚假APP”为黑产带来暴利。不少用户反映在下载“虚假APP”后出现手机话费流失,通讯录隐私泄露,甚至存款流失的情况。
广告推广
对于出现的广告,好奇的用户如果点击进入,就有可能造成手机费用被扣除,用户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收费陷阱”。
隐私泄露、诱骗欺诈
很多虚假APP对于权限要求非常出格,读取短信和通讯录之后,用户隐私泄露后,欺诈短信随之而来。
严重损害正版APP利益
虚假APP也会影响正版APP的下载量和激活量,会破坏正版APP的用户口碑和增加正版APP的投诉几率,对于一些个人开发者,盗版和山寨的危害,足以让个人开发者走向穷途末路。
加强保护 联合打击
据了解,截止至2017年第四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应用商店活跃用户达4.64亿人。早在2016年12月,中国移动应用的市场规模就超过6050亿元人民币。虚假APP不仅造成侵权,还会给用户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目前市面上很多知名APP都有山寨版本,工具类和游戏类应用是山寨应用的重灾区。这些虚假APP打着和正版APP相同功能的旗号,不断诱导用户下载。与在实体店购物不同,智能手机用户只能凭感觉和经验判断App的真假,而虚假APP通常会刻意模仿正版的名称、皮肤、图标,遍地“高仿”,才会有那么多用户上当。
针对山寨问题,正版APP的公司应加强打击力度,联合国内多家安卓应用市场以及iOS应用商店,以联动的形式,将常态化打假提上日程,持续加强监督排查工作,和各个应用分发渠道紧密沟通,并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将打假进行到底,同时也呼吁广大用户一同参与到虚假APP打假中。
首先,移动应用开发者应该从源头对APP进行保护,通过对Apk的加固、加密、ndk、封装类等多项安全技术对APK文件进行处理,可以阻止“打包党”等破坏者者对APP的破解、注入、反编译等操作,从而消除了APP在推广过程中被破解、盗版的安全风险。
同时,应用商店应该加强审核和管理机制,对于应用开发方资质更需要加强监管。
最后,用户在下载前应该选择知名的应用市场,对于来源不明的APP不要轻易下载;安装时注意应用权限;下载后,仔细查看确认图标是否清晰,能否正常启动,如果不能正常启动使用,那么多半是仿冒APP;最好再进行专业工具扫描,确定是否有病毒。
手机APP读取用户信息应划清界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提供的服务一应俱全,无疑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手机APP普遍存在无限制、过度读取用户信息尤其是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极大地威胁了用户的隐私安全,已经成为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重要渠道和关键。
从法律角度说,手机APP读取用户隐私信息并非没有界限,过度读取用户隐私信息并不合法,严重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工信部约谈多家互联网企业,以及江苏消保委对百度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所在。因为按照《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且,《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时,应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确保其在完全知情的基础上自愿给出具体、清晰、明确的愿望表示,并且允许个人信息主体选择是否提供或同意自动采集。
但是,手机APP读取用户隐私信息的界限,却没有一个具体、清晰的标准,手机APP需要读取用户的哪些隐私信息,在什么情况下有必要读取用户隐私信息,完全由手机APP单方面说了算,所谓的得到用户授权只不过是走形式。因为对于很多处于垄断地位的手机APP而言,用户实质上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和选择权,用户要想使用手机APP,就必须无条件接受手机APP提出的所有要求和一切条件。否则,用户就无法使用手机APP,连最简单的浏览服务都无法开启。这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广大手机APP动辄要求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对用户进行定位、录音,过度读取用户隐私信息。
任何时候,法律和商业道德的底线不容逾越和挑战,保护用户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和侵犯,这就是互联网世界的法律和道德底线所在。加强保护用户隐私信息,一方面,必须对手机APP读取用户隐私信息立标准,划清一条清晰的界限,既为手机APP读取用户隐私信息提供参考,也为用户维权提供明确依据。另一方面,要提高手机APP过度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违法违规成本。职能部门要予以严惩,该罚款的要罚款,该关闭的要关闭;各地消协组织要用好公益诉讼权,代表广大消费者对手机APP提起公益诉讼,要求其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