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经济对我国职业教育技能 供需体系的挑战与对策

2019-06-11曹先仙关晶

职教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

曹先仙 关晶

摘    要:“四新”经济是指生产与服务领域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经济新形态。变革快和智能化是“四新”经济对传统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的主要挑战。为应对“四新”经济,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应从企需校供的工业生产模式转变为校企联供的生态发展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优化校企合作制度,实现校企联供;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供需两侧融合;加强专业化的行业指导,促进供需信息传递;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素养培养。

关键词:“四新”经济;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供需匹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1702)

作者简介:曹先仙,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关晶,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3-0057-06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生产与服务领域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这样的经济形态被称之为“四新经济”。[1]“四新”之间是渐次递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技术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影响了现有的业态和产业发展,继而形成了新的业态,新业态的规模化发展则形成了新产业。[2]“四新”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整体正处于培育期,地区发展程度不均衡,主要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发展,并逐步向周边区域辐射。有研究表明,技术的有效应用有赖于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技能结构[3],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四新”经济对技能供需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往研究多从理论层面讨论“四新”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本文试图深入个案,以某中等职业学校智能楼宇专业办学为例,探讨“四新”经济对我国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的挑战及我国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设计与过程

本文以某中等職业学校智能楼宇专业的变革为例进行研究。智能楼宇行业是近年来随着建筑智能化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新产业,较之传统的房地产或物业管理行业,智能楼宇行业在企业构成、经营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四新”特征明显。中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本文简称“智能楼宇”专业)正是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房地产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专业衍生而来的,于2010年首次进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本文案例上海市X中职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等专业学校,是上海市百所中职重点学校之一。该校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是2010年在学校原物业管理专业与房地产管理专业合并基础上设立的新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上海市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精品特色专业。笔者对学校该专业负责人W老师、S老师以及专业课Z老师进行了深度的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并分析了学校大量的相关文件和报告,同时,以实习生身份在校深度观察了三个月。技能供需匹配是本研究的焦点,访谈及资料分析的重点集中于:行业(技能需方)变化是如何传导至学校(技能供方)的?学校(技能供方)在应对行业(技能需方)变化时存在什么困难?并以此反思“四新”经济的挑战及我国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的变革策略。

二、“四新”经济挑战下的专业改革案例

(一)挑战: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建筑智能化领域的发展方向与绿色、节能、舒适、安全等功能目标紧密结合,大量新兴的、从事智能楼宇产业的企业应运而生。作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联合体,智能楼宇产业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涉及了建筑、电子、计算机、通讯等众多专业,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运用。行业中的消防系统、楼控系统、通讯系统、多媒体系统等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应用日新月异,拉动了对从事楼宇智能化系统管理与运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的需求。飞速发展的新兴智能楼宇产业对职业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冲击,专业办学面临巨大挑战。如访谈中W老师提到: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业管理囊括的内容就广延了很多,比方说智能家居、物联网等,学校原本的物业管理专业就出现了不对口、就业面狭窄的问题,同时,这专业实在是招不到人了,学生就业情况也不理想。

(二)应对:学校举措

面对智能楼宇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上海X中职校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紧跟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改革。

1.调整办学方向。该校智能楼宇专业的前身是物业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在智能楼宇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原有专业面临办学与招生困境。学校最先调整的就是专业名称,扩展专业内涵与方向,将专业调整为“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开设安装与调试、运营与维护两个方向。W老师在访谈中说:“因为原本物业管理的就业面就是非常狭窄的,所以,我们在上海市教委第一批专业目录公布的时候就马上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内涵。虽然最初几年招生不是很好,但是从15、16年开始,招生量基本上就是翻倍了。”学校还与上海电机学院自动化专业(楼宇智能化方向)开展了中本贯通试点,不仅有效地吸引了生源,而且也满足了市场对更高层次智能楼宇人才的需求。此外,学校每三年就会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2.更新实训条件。学校通过安排学生定期参观企业、进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让他们去接触产业内最新的设备,同时,在学校实训中心设备更新方面积极向产业和市场靠拢,力争为学生创造最好、最及时的实训条件。在访谈过程中,W老师解释道:“因为学校实训中心实际上仍属于虚拟实训,怎么能让学生真的身临其境?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多到企业、多到一线去看一看。而且,实训中心的设备周期是靠我们自己把握的,我们觉得淘汰就淘汰掉。但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设备更新是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因为行业技术发展周期太快,所以学校只能讲基本原理,具体的先进技术教学还是存在着欠缺,学校在实训条件这块能做的只能是尽量缩小与行业的差距。”

3.提升师资能力。学校始终致力于加强师资力量与产业的接轨,学校老师会利用暑期等时间到企业去实践实训,了解学习最新的技术与模式。正如S老师所说:“因为楼宇这个专业比较新,没有对口的大学毕业生过来,基本上都是电子、强电弱电或者建筑类专业的往这边转,所以,我们会不时安排老师去这些企业实践。”访谈的Z老师是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专业毕业的,他提到,他联系了一个做地暖的智能产暖企业,他会利用暑假等时间去企业实践学习,然后把新学习到的概念与技术反馈到自己后期的教学当中来,避免“闭门造车”。

4.改变办学模式。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的理念,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不断增强校企合作。S老师说:“这些初中刚上来的孩子其实很幼稚,对职业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看得比较重,包括专家讲座、实地参观等活动,都是为了让他们了解、接触企业和实际岗位。”W老师给我们补充说:“因为企业相当于市场,市场这么大,我们每年70多个孩子,其中一半要升高职,剩下的孩子我们想着是要把他们安排进一家质量过硬、牌子过硬的企业,跟他们做一个精准的对接培养。因此,我们一直很注重校企合作这一块。”同时,学校已开始着手该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工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力求突破当前的办学困境。

(三)困难:转型之惑

然而,本案例在应对新兴产业技能需求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产业变化的日新月异与学校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学校期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弥合这一矛盾,但在实操过程中仍存在较多实际困难。

1.校企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专门中介组织。该校没有很强的行业背景,主要通过教师人脉去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需求,摸索合作模式,并花费很多时间去判定效果怎么样,适不适用,因而存在合作前期准备周期长、见效慢且合作关系脆弱的问题。W老师说:“我们更需要一些实践层面的引导,尤其是跟哪些企业合作,如何合作。区里职教集团只是帮我们牵线与两三家企业见个面,后续工作都是靠我们自己去联系。而像您刚刚问的‘行业协会在我们技能供需体系中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只能说,我们也接触过智能楼宇协会,但都只是点对点的了解,并没有面上的东西,它实际能帮到学校的很少。”

2.校企合作需求与制度环境缺位之间的矛盾。S老师举例说:“我国对特殊工种的年龄是有明确规定的,年满18周岁才能够考特殊工种的证书,比如说电机、强弱电。当我们在跟企业合作的时候,企业会比较担心这个无证上岗的事情,而且这个矛盾目前是属于比较难调和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只能在旁边观察实习,得不到实际动手操作机会的局面,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提升,继而影响了学校技能供给的质量。

3.技能专门化培养与能力综合化要求之间的矛盾。W老师提及:“学校觉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尽可能地与市场接近,否则你培养出来的通用性的技能人才,其实也就是哪儿都能用,哪儿都不需要太多。但产业里可选择的越多,我们反而是更要找准方向,更加专业化。”但学校里技能专门化的集中培养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过多的技能课程挤占了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会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碰到的棘手问题,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培养。

三、“四新”经济对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的挑战

X学校在智能楼宇行业的发展中积极求变,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一些困难也困扰着学校。上述案例分析凸显了“四新”经济对传统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的两大挑战。

(一)革新快:学校职业教育难以跟上

“四新”经济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最新技术、新模式等的突破应用,其内容与形态也不断变化。[4]“四新”经济这种更迭速度快、周期短、淘汰快的特点,给学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访谈中学校专业课Z老师提到:“企业现在用的东西和我们实训中心现有的东西原理是相通的。但是,由于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特别快,课堂里学习的东西等学生去公司里看的话,他可能就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这是干嘛用的了。他只知道实训中心的基本原理,但要和实际联系起来,还是有点困难。学校远远跟不上行业更新发展的速度。”石伟平等学者也曾指出,学校職业教育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5]

(二)智能化:人才素养结构难以满足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简单操作甚至智力技能,都可能被机器替代。徐国庆曾指出:“智能化生产系统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有五个根本性影响,即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智能化生产系统需要高度复合的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是支撑未来工业的基础力量。智能化时代必将带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6]S老师在访谈中说到的人才培养定位变化佐证了这一看法:“现在这个产业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了。比如,现在大型的商业地产,或者是高档写字楼,你进去就会发现它对工程维修人员的要求是一个综合型的素质,它不会是只要求会一样技能。比如,你只会看监控,那你肯定是要被淘汰的,你还要学会比如说消防、通风系统等,其实要求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现在有很大一类别企业叫系统集成公司,它们需要的就是懂技术、会文案的综合型人才。”深度智能化的“四新”经济发展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要求,从业者既要有胜任智能化岗位的技能,也要有面向未来的良好态度和基本职业素养,所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需要不断完善。

四、“四新”经济挑战下我国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的变革策略:从工业生产到生态发展

上述案例所呈现的技能供需体系中的供需是分离的,主要依靠学校去了解企业需求、制订计划、安排教学、培养学生,最后将学生推向就业市场,类似传统工厂的生产销售流程,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技能供需的“工业生产模式”。但由于技能供需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在“四新”经济形态下,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技能错配风险尤其突出。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布坎南等人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技能生态系统(Skill Ecosystem)的概念,其核心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相关各方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并构建成技能人才生态系统,进行劳动力开发。[7]这一思路对解决“四新”经济下技能供需错配问题尤为有益。从此视角出发,“四新”经济下,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应从相对分离走向相对融合,从企需校供的工业生产模式走向校企联供的生态发展模式。具体的策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校企合作制度,实现校企联供

技能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企业在内的外部要素以及人才自身内部要素。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社会要树立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学校与企业要有机结合,完善育人与用人体系,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即政、行、企、校、社会协同参与,建立良好的“技能生态系统”。如本文案例,即便X中职校地处上海,学校也有心与企业合作,但由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不太完善,学校与企业合作更多依赖的是社会人际关系。一旦人际网断裂,校企合作就难以继续,供需双方间的沟通与合作十分脆弱。政府、社会、行业应共同发挥积极性,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8]但仅有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落实具体措施,譬如,针对企业方的企业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给予企业信贷和融资支持等多方面激励措施,突破企业参与度不高、动力不足的瓶颈,优化校企合作制度,逐渐从企需校供转变到校企联供,缩小技能供需差距。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供需两侧融合

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技能供需两侧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态。自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纷纷启动现代学徒制改革。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一种“需求引导型”的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体系,青年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下被拉入技能供需体系,它大大减少了“供给引导型”的全日制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有数据表明,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以学徒制为职业教育主要模式的国家,青年失业率仅为6%~12%,而在西班牙、希腊、比利时、芬兰等以全日制普通教育或全日制职业教育为主的国家,青年失业率均超过20%。[9]因此,现代学徒制对于促进技能供需两侧融合具有明显作用。在产业技能需求更迭快的现实下,应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职业教育技能供需两侧融合。

(三)加强专业化的行业指导,促进供需信息传递

技能供需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学校与企业之间技能供需匹配的效率,而信息传递往往需要依靠中介。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行业组织被赋予了这一中介职责。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決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行业组织能力建设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原因,行业组织并未发挥好在技能供需体系中的桥梁作用。如在本案例中,学校认为缺少专业中介机构的沟通与指导,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供需信息传递的时滞性,学校在办学方向把握上存在无力感。一个良性的技能生态系统需要行业组织强有力的中介作用。在我国,行业组织以多种形态出现,如行业协会、行业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等。充分发挥不同行业组织的优势,加强专业化的行业指导,尤其是将指导服务下沉至专业办学层面,将有利于良性技能生态系统的形成。

(四)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综合素养培养

产业技术技能变更与智能化要求人才培养要注重能力要素的整合。2014年,欧盟在《反思教育:为更好的社会经济投资技术技能》报告中就提出过,只重视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技能培养应该横向基础技能与职业技能双管齐下。[10]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需要具有前瞻性,考虑从专门技能培养到综合素养培育转换,横向基础和职业技能并举,注重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职业教育课程不是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建构,需要建立一个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共存的、开放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1]根据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校企不仅要考虑到基本的岗位技能课,还要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操作课程的训练与隐性课程的熏陶,并注重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习得,最终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具备积极面向未来的态度与基本素质,迎接未来职业世界的挑战。

综上,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四新”经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必须要牢牢把握住产业行业技能需求变化的脉搏,在政、行、企、校、社会协同下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沟通,实现外部跨界合作融合,内部完善人才培养,良性解决供需体系不匹配矛盾,方能在新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个人成长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四新经济”发展绿皮书(2015年版)》正式发布(上)[EB/OL].[2015-10-10].http://www.sheitc.gov.cn/sxzl/668133.htm.

[2] 赵君丽, 吴建环.发达国家“四新”经济的发展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5(5):79-85.

[3] 魏玮,郝威亚.劳动力技能结构与技术进步引致的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11):33-39.

[4] 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四新”经济具有哪些特点?拥有哪些模式?[EB/OL].[2015-05-27].http://www.sheitc.gov.cn/sxzl/666751.htm.

[5] 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18-21.

[6] 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7] 刘辉,陶凤云.构建技能生态系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45-5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EB/OL].(2017-12-05)[2017-1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9] 陈俊兰.职业教育影响青年失业率的实证研究——基于20个国家的数据[J].职教论坛,2015(4):71-75.

[10] European Commission.Rethinking Education: Investing in skills for better socio-economic outcomes[EB/OL].[2014-01 -11].http://www.cedefop.europa.eu/en/content/rethinking-education-investing-skills-better-socio-economic-outcomes.

[11] 丁振中.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 2014(17):26-28.

An Overview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in China under the "Four New" Economy Challenges:

Examining an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gram in 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AO Xian-xian, GUAN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s: The "four new"economy refers to the new economic form in which new technology, new business mode, new format and new industry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in the production and service sectors. Rapid change and intelligence are the main challenges of the "four new" economy to the tradi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four new" economy, this system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mode of enterprises need and schools supply to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link.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ly, optimiz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suppl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condly, promoting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thirdly,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industry guidance and promo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information; lastly, chang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four new" economy;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 supply and demand system

[責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