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考焦虑,活出精彩人生
2019-06-11
案情:小文(化名),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晚自习逃课,月考不参加考试或交白卷。孩子下意识用嘴咬左手虎口,虎口被咬得糜烂,体重急剧增加,半年没出现笑容,无意识暴饮暴食。不断向家长报病,到医院做胃镜等全面体检,无任何病症。自己偷偷到精神科看病,医生定性为轻微强迫症,并辅以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好。孩子主动和父母说自己学习内动力不足,要求到上海各大学参观以给自己找动力,并向父母保证,只要去看过一些名牌大学回家就会安心学习,父母利用“五一”假期带他到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参观。回家后孩子仍然没有学习兴趣,并且经常半夜起来上网,第二天上课睡觉,最后他向父母提出放弃学习,来年再高考。父母的耐心被彻底打垮,全家发生很大矛盾冲突,父亲砸了家里的花盆,母亲被气得卧床不起。
情况调查:孩子是独生子女,在母亲的家族里,外婆没有儿子,他是第一个男孩,家里人非常宠爱。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性格比较直爽,处理孩子问题比较简单粗暴,母亲情绪非常不稳定,但又特别关爱孩子、对孩子期望值比较高。父母两个家族的价值观非常不一样。
孩子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上学,高一、高二成绩一直在班上前十名。高二暑假放松学习,导致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绩跌到班级第四十多名,孩子从此进入焦虑状态。和老师、同学、父母关系恶化。
分析:孩子从小被寄予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无法接纳自己成绩的下降,然后把这种责任推给周围的人,怪老师不负责任,怪班级环境不好,怪自己父母修养不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用生病的信息来解释自己成绩下降的原因,以取得心理平衡。
指导意见:父母放低期望值,只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其他一切都不考虑;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积极倾听、学会共情、把一切选择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交流时关注孩子情绪、只讲观察到的现象,不对孩子作任何评价式沟通;最后一个月,只要孩子需要,不上晚自习,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陪孩子聊天,听孩子倾诉;关于高考的一切由孩子做主,家人在接纳孩子一切情绪。由咨询师出面和孩子交流关于高考的一些事项。
过程与效果:前两周,咨询师约谈5次,每次约谈后,孩子情绪明显好转,第四次约谈咨询后让孩子做沙盘,当咨询师问及有关沙盘内容时,孩子泪流满面,因为他发现母亲是爱自己的,母亲在孩子面前如此低微。第二天中午孩子回家面带笑容。
约谈中,咨询师向孩子讲明关于“接纳” “情商”“焦虑的来源”“原生家庭情况分析”,帮孩子走向自知,并给孩子做了关于早恋伤害的疗愈。
第三周,孩子吃饭明显有控制,但由于面临高考,孩子又出现反常,再次弃考。由于咨询师之前和孩子班主任取得联系,班主任及时告之,因此,咨询师主动找到孩子一起面对父母,并提前电话告知父母,教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式,孩子和父母见面,母亲主动去拥抱孩子,孩子情绪开始稳定。
考试前一周,孩子提出要参加高考,并提出由父亲送考。高考后,孩子一切恢复正常,最后以583分被安徽建筑大学录取。孩子在大学开启内动力,积极锻炼身体,参加社团活动,并加入学生会组织。
案例思考:孩子考前出现各种异常表现,如本来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成绩不错的孩子突然迷上网络成绩下降了,在家里突然变得脾气暴躁,跟家人各种过不去……这些现象可称作考试综合症。
不能接受的行为只是表层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都是家庭教育过程中,长期不正确的陪伴、交流模式,爱的方法错误造成孩子人格和性格的缺陷。因此,面临高考压力,這些缺陷就会凸显,给孩子、家长带来极大的困惑。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不良后果,于家庭、于社会都是不利的。
在做这起案例时,我抓住一个关键点:关系。当孩子面临各种困惑时,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是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家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让父母用美好的情感来作为安抚孩子的稳定剂。能做到这一点的核心概念就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从接纳孩子,开始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情绪、成绩、性格缺陷。有了接纳,自然就会调整注意力方向,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这样就还给孩子的自由,包括孩子的话语权、选择权。孩子们处于内心放松的状态下,高考就不会成为压力,因而综合征也会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