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血栓前状态及抗凝治疗的教学体会
2019-06-11毕磊张红红刘苓
毕磊 张红红 刘苓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心病血栓前的状态,观察抗凝治疗对于治疗肺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16年4月—2017年9月期间在该院实习生18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肺心病治疗教学,观察组采用抗凝治疗进行治疗教学,比较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实习生成绩:观察組平均分为(91.91±3.31)分,对照组平均分为(72.96±4.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治疗对于治疗肺心病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肺心病;血栓前状态;抗凝治疗;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2(a)-0134-02
肺心病,全称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主要由支气管-肺组织或者肺动脉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肺心病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在临床上以慢性为多见[1-3]。肺源性心脏病发病过程缓慢,主要表现症状有肺部疾病和胸部疾病,还有缓慢出现的肺部和心脏功能的衰竭和其他器官的损害。对于绝大多数的患者,会出现血栓前状态,同时在肺部容易形成细小的动脉栓,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经过现有的研究发现,肺心病不只是一种心肺疾病,同时,也具有血栓病的特征。因此,在治疗肺心病时给予抗凝干预治疗并研究其血栓前状态有重要意义。
该文探讨了2016年4月—2017年9月肺心病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并观察对肺心病患者进行抗凝干预治疗的治疗效果,目的是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患者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的治疗资料库中选择在2016年4月—2017年9月在该院实习的实习生14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5名,女性2名,年龄在20~25岁,平均年龄22.5岁;观察组中有男性4名,女性3名,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为23.8岁。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患者资料 在该院资料库中选取在2016年4月—2017年9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肺心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患者中,年龄在37~66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6.5岁;观察组患者中年龄均在在38~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岁;所选择的患者均未出现肺梗死糖尿病等病症,患者在接受采血化验前均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者抗凝药物。两组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时,对照组的实习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进入科室的实习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首先要了解科室的规章制度,指导医师首先要按照实习要求对实习生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并向其介绍常规治疗用药的操作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讲解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对患者进行常规性检查;②对患者进行常规吸氧、抗感染、解痉、化痰、平喘等治疗,促进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正常;③由于肺心病等老年病具有恢复缓慢等特点,因此与患者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效果相悖,为防止患者出现焦虑等不利于患者治疗的情绪,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向患者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以消除不良情绪,保证治疗效果;④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在患者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分析原因,并按照需要适当减少用药剂量或者换用其他药效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实习生在对照组的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治疗用药的指导模式进行教学,实习生要结合个人特点对肺心病患者治疗用药工作进行实际的实践,同时还需要熟悉掌握有关肺心病的相关知识,将教学方法实际运用于患者。在对照组所接受的治疗的基础上讲解抗凝干预治疗方法:选用80 mg奥扎格雷注射液与9.0%的氯化钠溶液250 mL进行静脉滴注,1次/d,共持续10 d。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药物疗效的判定标准为:①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生命体征正常,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恶化,手术后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到患者的后期康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根据两组实习生在治疗用药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主要包括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病情的记录、对患者病情的分析[4-6]。
1.4 统计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对比
对照组最高分82分,最低分61分,均分为(72.96±4.01),观察组最高分95分,最低分84分,平均分为(91.9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01)。
2.2 两组肺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两组肺心病病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对照组,显著13例(31.71%),有效15例(36.59%),无效13例(31.71%),总有效率为68.30%;观察组,显著17例(41.46%),有效19例(46.34%),无效5例(12.20%),总有效率为87.8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P=0.001)。
3 讨论
肺心病,全称肺源性心脏病,它是指由于肺组织或者肺动脉及其分支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右心室负荷加重,从而导致右心增大,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分为急性肺源心脏病和慢性肺源性脏病两类[7-8]。两者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致病原因也不完全相同。急性肺心病的栓子主要是血栓,也有可能是脂肪栓、菌性栓、气栓、瘤栓或者羊水栓等,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①影响肺泡及气道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②原发性影响胸廓运动的疾病,如胸膜纤维化、特发性肺泡通气不足以及慢性神经肌肉无力等。③原发性影响肺血管的疾病,如血吸虫病、动脉瘤以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患者在肺心病急加重期体内反映凝血功能以及血栓形成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表明此时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已被激活,其纤溶功能减弱,由此可以判断此时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由于肺心病患者存在体内血液高凝倾向,而且由于有低氧血症破坏血管内皮,右心衰竭导致血液瘀滞、缓慢,并且易于合并肺动脉血栓,因此,在对肺心病进行治疗时,加入抗凝治疗是必须的。通过实验的结果来看,观察组实习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实习生的成绩,因此,采取指导模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肺心病的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30%,而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80%,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抗凝治疗对于治疗肺心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继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及抗凝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6,121(10):21.
[2] 王美芳.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疗对心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2(2):156-158.
[3] 王建安,张瑜.抗凝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7,13(19):27-28.
[4] 王辰,杜敏捷,曹大德,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7,77(2):123.
[5] 郭欣然,翁育清,钟世湖,等.噻氯匹定、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肺心病高粘血症120例[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16,13(14):2151.
[6] 叶妮,张临洪.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18,9(1):45-47.
[7] 陈国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療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23(8):458.
[8] 张继友,张潭军.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及抗凝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8,8(10):21.
(收稿日期: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