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研究

2019-06-11阎莉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护理质量

阎莉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在医院儿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诊治的住院患儿中选取62例作研究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选取62例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并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就2组护理质量水平以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研究组患儿护理期间的科室护理质量评分(90.35±2.49)分高于对照组患儿护理期间的科室护理质量评分(81.73±6.34)分(P<0.05);②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是100.00%,高于对照组的90.32%(P<0.05)。结论 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效果确切,可明显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水平,并提升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 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常规护理模式;儿科护理管理工作;护理质量;家长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1(a)-0039-02

护理风险,指的是护理期间因部分不确定因素、间接因素致使患者治疗期间影响治疗效果或者死亡的概率,具有专业水平高、复杂、影响严重、风险不确定、可能出现任一环节中的特点[1]。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高专业水准、高风险系数的护理工作,因患儿年龄幼小,在治疗与护理中的依从性较低,病情复杂而预后较差,加上医疗水平限制,导致儿科护理管理风险系数尤其较高,为患儿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应慎重选择护理管理方法,以降低患儿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水平[2]。该研究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患儿62例旨在明确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效果,以分组对照法对两组儿科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纳入的住院患儿共124例,研究组患儿纳入时间是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实施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对照组患儿纳入时间是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26±1.03)岁;病程是1~5个月,平均病程是(3.31±0.59)个月;研究组62例,男31例,女31例;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为(4.51±1.13)岁;病程是1~4个月,平均病程是(3.04±0.32)个月;两组患者病程、性别分布以及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提示存在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儿病历资料完整;②患儿家长全程配合。(2)排除标准:①中途脱落病例;②病情危重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按照儿科科室的护理常规提供药物指导、饮食护理、卫生指导、安全护理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

研究组则应用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实施步骤如下:①建立风险防范小组:在小组成立初期让全部组员明确自身责任,并在执行护理前掌握患儿病历资料,总结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据此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②增强工作人员护理技能:护士长应注意增强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定期培训,增进其对相关法规法律、规章制度的掌握,从根本上增进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职业素养,从而针对实际情况评估患儿风险。同时,利用工作人员之间的研究与协商,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比如:对于粗心的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耐心、细心的培养,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根据规章制度工作;此外,保证工作人员学会识别风险事件,能够从患儿护理资料中发现风险因素,及时解决,制定更科学的护理方案,要求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医疗水平和业务素质,端正其工作态度,从而增强儿科护理风险识别意识,增强其对风险事件的防范能力。

③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制定统一的护理标准,保证整体护理工作细节均能在护理计划内,从而使护理人员深刻保障患儿健康状态以及对疾病治疗情况,从而为患儿提供人文关怀服务;比如,制定统一的护理预防项目,并将部分护理项目纳入护理工作环节,比如护理人员在接待患儿前,应提前检查儿童常用的各种玩具、物品,排除可能对患儿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从而保证患儿安全。同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儿童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将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事故传递给家长,从而为家长、医师与护理人员之间创造一个充分沟通过程,保证患儿家长及时了解患儿生理、心理情况等。

④及时总结护理风险,提出整改措施:护理人员应及时总结风险事件,定期分析其风险因素,比如每个月对患儿可能遇到的风险或者已经遇到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上述风险事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从而保证在往后工作中避免相同的风险,而即使部分风险事件无法避免,也可提供针对性护理工作,保证患儿健康、安全。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2组患儿护理期间的科室护理质量水平:由护士长评估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准,评估项目包括违规操作、给药问题、文书书写、非计划拔管、安全问题,对每个项目均应用百分制评分,统计各组科室护理质量评分的平均值。

②自拟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儿家长对护理内容、护理安排、操作技能、服务态度、风险事件、问题解决能力的满意度,按照满意、尚可、不甚满意、极不满意四级标准,对上述6个项目进行评分:3分、2分、1分和0分,以满意、尚可作为满意标准,总分在12分及以上者均表示满意,不足12分者则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者/总人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x±s)实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n)表示,实行χ2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的科室护理质量水平

研究组患儿护理期间的科室护理质量评分是(90.35±2.49)分,对照组患儿护理期间的科室护理质量评分是(81.73±6.34)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65,P=0.000)。

2.2  观察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

3  讨论

儿科作为语言诸多科室中一个特殊的、护理难度较高的科室,要求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水平,以降低患儿住院治疗期间的风险系数[3]。然而,因医疗水准、人力资源、卫生事业发展尚未完善等因素限制,多数儿科科室依然在患儿治疗期间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围绕“疾病治疗”提供护理干预,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4]。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常规护理模式无法有效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因此有学者主张加强对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视,慎重选择护理管理方法,以此提高护理水平,从而为患儿提供更好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5-6]。

鉴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系数较高,笔者主张采取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以规避患儿护理期间风险事件为主,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发生,保证患儿安全。据报道[7],風险防范式管理方法作为一项新兴护理管理方法,符合现代化“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全方位考虑患儿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从而一一排除,为患儿提供最佳的医疗环境,促使其顺利康复[8]。笔者主要从建立风险防范小组开始,从增强工作人员护理技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及时总结护理风险并提出整改措施三方面着手展开风险防范式管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并完善儿科护理制度,最终持续提升儿科护理水平。结果提示:研究组患儿护理期间的科室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而该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达100.00%,证明了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用于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缪红,董承颜.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3):612-614.

[2]  董迪,宋菲,陈宁,等.风险管理分析方法在医疗机构用药错误防范中的应用及实践[J].中国药师,2017,20(12):2238-2241.

[3]  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4]  樊淑洁,刘小娟.拓展式风险管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防范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9):1319-1321.

[5]  刘芳,郑显兰,沈巧,等.中国三级甲等医院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实践横断面调查[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5):346-351.

[6]  徐妍妍,秦学娟,胡明明,等.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6):4607-4611.

[7]  王波,杨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2):236-237.

[8]  刘芳,郑显兰.儿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实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1):1560-1563.

(收稿日期:2018-10-08)

猜你喜欢

护理质量
造口人照护模式的应用研究
用iPad实施床边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护理质量的影响
腔镜资源整合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