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影响的观察研究

2019-06-11刘凤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险因素安全管理

刘凤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强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探索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护理管理模式。方法 以2017年6—12月期间该院儿科病房收治奇数住院号的患儿120例为观察对象,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给予强化安全管理;以同时期偶数住院号患儿120例组成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儿陪护家属满意度评分、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三项指标数据。结果 观察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为0例,对照组9例(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0,P<0.05),护理纠纷观察组2例(1.6%),低于对照组11例(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P<0.05);患儿陪护家属满意度观察组也比于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0,P<0.05)。结论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该院儿科护理中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纠纷两项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儿陪护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因此,在儿科护理中加强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儿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1(b)-0039-02

安全是一切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医学治疗技术本身就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安全管理工作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日常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科是医院的特殊临床科室,面对的患者是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儿童,他们表达能力差,依从性低,护理操作难度大,家长要求高,护理风险因素多,医患纠纷多发,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1-2]。2017年6—12月期间,该院儿科加强安全管理,护理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儿陪护家属满意度大大提高,儿科整体护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该院儿科病房收治奇数住院号的患儿120例为观察对象,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给予强化安全管理,该组患儿1~9岁,平均(4.5±1.3)岁;男患儿53例,女患儿67例;呼吸系统疾病68例,消化系统疾病34例,其他系统疾病18例。以同时期偶数住院号患儿120例组成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管理,此组患儿1~9岁,平均(4.4±1.4)岁;男患儿55例,女患儿65例;呼吸系统疾病66例,消化系统疾病37例,其他系统疾病17例。两组患儿其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护理管理方式

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加强安全管理;对照组,给予儿科常规护理管理。加强安全管理方式:①建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重新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医院成立了儿科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和两名高级护士担任小组正副组长;通过总结近5年来儿科护理管理中发生的安全事件,查阅文献,调查患儿家属,咨询临床医师,增补、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内容32条,形成了目前医院最为完备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条例。②规范安全管理学习与培训制度,开展加强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以前的安全管理知识学习与培训,模式单一,制度陈旧,流于形式者居多。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以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儿科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安全就是服务质量底线的理念。重新审视旧的安全管理学习培训制度,对其进行修订。外派护理骨干赴多家三甲医院学习安全管理,也请名医名护到医院讲授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讲座。开展“老带新”活动,对儿科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排查、风险事件处理、安全注意事项等临床带教指导,并将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学习培训作为每月业务考核的必考范围,同时将参与安全管理学习与培训情况纳入每月的绩效考核,与月奖金和绩效工作挂钩。③强化易发安全事故的专项护理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儿科护理风险事件主要集中于意外伤害、静脉穿刺问题、静脉留置针问题,围绕着这些项目,该院儿科先后开展过岗前练兵、技术竞赛等活动形式,勤练苦练专业技术,极大的提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有效加强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④关注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增强其职业幸福感和团队归属感。人在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下,对于外部事物的关注范围变窄,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理耐受力变弱,往往容易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儿科护理人员薪水少、活儿多、责任重,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其他科室。安全管理小组领导成员深入其,关注其心理健康,关心工作状态,认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及时化解心结,消除不良情绪,使其感受儿科护理大家庭的温暖和谐,心情愉悦的做好护理工作。⑤强化督导,重视不断改进。医院护理部定期进行巡查,督导儿科安全护理管理落实情况,及时修正护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2.2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比较

3.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4  讨论

安全管理是指在研判分析风险因素基础之上,预见性地采取管控措施,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或纠纷抑制于未发作前的一种管理方式[3]。医疗技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易发生安全事件。儿科鉴于患者的特殊性,以及家长对儿童的关爱等因素,使得护理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不安全因素更多,成为医院中投诉纠纷及风险事件多发科室。儿科护理人员除了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艺,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心态之外,还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若想全面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服务质量,则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该院儿科在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该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0例,对照组9例(7.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0,P<0.05);护理纠纷观察组2例(1.6%),对照组11例(9.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P<0.05);观察组患儿陪护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0,P<0.05)。究其观察组的2例护理纠纷,纯属患儿家属对医学问题认识偏颇,护理人员沟通不深入所致,与医护安全无关。

该院的研究结果与医学文献资料记载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王小红[4]以3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加强安全管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由82.3%提升为97.1%;于海燕等[5]加强安全管理于儿科护理中护理纠纷率观察组1.67%,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15%;刘淑波等[6]在150例患儿的研究中发现,加强安全管理的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67%。这些研究发现证实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水平提高,赢得了更多患儿陪护家属的满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能够明显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和纠纷的发生概率,有效提高患儿陪护家属满意度评分,是一种可以借鉴、值得推广的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芳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对儿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7):147-148.

[2]  張妍莉.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安全护理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18(14):82-83.

[3]  陈小燕,昌欢迎,刘欢华,等.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222-223.

[4]  王小红.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b):43-44.

[5]  于海燕,刘燕.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189-191.

[6]  刘淑波,刘淑梅.安全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6(b):75-76.

(收稿日期:2018-10-17)

猜你喜欢

风险因素安全管理
遗嘱公证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分析外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其风险管理途径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方法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简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