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骅:笔墨里流消出精气神
2019-06-11丁宁刘悦琛
丁宁 刘悦琛
从济南市中心沿经十路一路东行,渐渐远离繁华和喧嚣,离美丽的绣源河不远,画家陈骅就住在这里。院子四周种了一圈竹子,傲然挺立着,暖暖的阳光打在上面,很有些“此处有茂林修竹”“谈笑有鸿儒”的意思。
室内墙壁上挂满了陈骅和夫人李芳女士的作品,有工笔、有写意;有连绵壮阔的山水、有傲然挺立的雄鹰、有威风凛凛的老虎有故乡的意象、有天地的鸿蒙、有色彩的流淌、有音律的颤动……略显局促的空间却足以让人游目骋怀。
长发、黑框眼镜、不拘小节,陈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想象中的“文艺范儿”,特别是聊起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艺术追求时,这股“文艺范儿”就愈发明显了。初春的一个上午,于墨香氤氲、茶气袅袅中,与陈骅一起漫游他的文艺世界。
陈骅,职业画家,中国画院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绿色公益推广大使、泰山爱心公益形象大使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作品被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院、德国司法部等机构收藏。
绘画,是生命阅历的流淌
和无数中国画家一样,陈骅的艺术之路滥觞于传统。
陈骅父亲善画、爱画。当幼小的陈骅看见父亲把斑斓的色彩渲染在洁白的宣纸上,慢慢渗透,缓缓延展,于是一朵朵花儿绽放,一座座青山挺拔的时候,他便迷恋上了这项艺术,并立志作为一生的追求。兴趣、天分和勤奋,中学时的陈骅,其国画在当地就小有名气。
不过,大学时期,陈骅学习的是油画。这让他谙熟了西方绘画中的解剖、透视、色彩等知识,“现在看来,这是我的幸遇,它让我有机会了解了西方绘画,并对自己的国画创作进行思考。”从此陈骅的创作立足于传统,但绝不拘囿于传统,开始不断进行中西贯通的探索和尝试。而后,他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在部队做过专业创作、在机关当过秘书、搞摄影、做制片、参加公益……当然始终专注于绘画。
“这些经历都让我受益良多。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领域接触,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于是,他把人生的阅历和对生命的思考都融入到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中——那是一种别人可以读懂但无法取代的个性表达。
这种个性表达,来源于他对生命的感悟,也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炽爱——爱艺术、爱世间万物。陈骅热爱公益事业,是中国绿色公益推广大使、泰山爱心公益形象大使。为配合绿色公民行动的宣传、筹款等活动,曾和夫人举办“关注森林、关注自然——陈骅/李芳工笔画全国巡回展”;“汶川大地震”中,他个人捐款近8万元;平时参加的公益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相比于写意画,工笔画尤为耗时耗力,陈骅说,一幅普通的工笔画创作周期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这让很多画家都不愿意投身于这门艺术。陈骅却醉心其中。他常常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画室,不急不躁,细细勾画,把人与画融为一体。因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他享受着这份辛苦和寂寞,享受着笔墨和情感流动的情趣。這在当今充满名利和焦虑的书画圈尤为可贵。
作品,要有精气神
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古往今来,画工笔者众,然有一番成就者难。至今还有很多画家坐在家中,“闭门造车”“照猫画虎”,用色彩的堆积和凭空想象来作画。这种画在专业人士看来一文不值。一幅好作品除了应有的构图比例、线条走势和色彩浓淡的运用等,更应该有内涵、情感以及从画里流淌出来的意境。用陈骅的话就是“作品要有精气神。”
观陈骅作品,无不透着一股精气神。他作品中的每一只动物、每一道纹路、每一块疤痕、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动作,都刻画的细微、逼真,无不显示画家观察事物的缜密、画技的成熟与老道。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更能从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感和深刻的内涵追求,寻觅到他心灵深处的寄托。
陈骅爱画虎。“猛虎归山去似风,群山峻岭任驰骋”,他认为虎作为百兽之王,凶猛勇敢是正义威严的象征。为了画好虎,他常常驱车去野生动物园,仔细观察其神情、一举一动。为了解东北虎的生存环境,更深层次领悟老虎性情,陈骅曾身背画夹,孑然一身,趟没膝积雪,餐风露宿,险些冻死在杳无人迹的大兴安岭林莽之中。
观其形、悟其性情、赋予其精气神……因此,陈骅笔下的虎无论立、卧、奔腾或呼啸,无不让人感到心灵震撼。
除了虎,陈骅也爱鹰、善画鹰。将鹰作为绘画题材的画家古来有之,然而绝大多数画家不了解鹰的艺用解剖、生理习惯、捕猎方式及生存环境等,因此,很难画出其精神所在,画出鹰的锐气和贵气。
陈骅恰恰弥补了其他画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陈骅家族是中国传统鹰猎世家,到他这一代更是把驯鹰的手法研究得出神入化。他养鹰驯鹰多年,与鹰相伴了无数日日夜夜,不仅对其形态和习性了如指掌,更深谙其神、其魂。
或严谨工致、或雄强威严、或妙趣横生、或神韵超然……陈骅笔下的鹰孤独、高傲又自由。坚韧不拔、无所畏惧,这是陈骅笔下鹰的精神,当然,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本文作品由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