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2019-06-11向泽锐支锦亦徐伯初
向泽锐,支锦亦,徐伯初
(西南交通大学 a.建筑与设计学院;b.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756)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ID)的定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动态地发生着变化。1959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首次从工业设计师的角度解读了什么是工业设计,即设计师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感受,通过设计来确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处理工艺及装饰;随后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又对工业设计师的作用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将工业设计的对象从原来的产品(objects)扩大到产品和服务(services),并指出应通过设计这些对象令人们的生活变得高效而满意;1969年,Maldonado T明确提出了工业设计是一种确定工业产品形式属性的创造性活动,并指出工业设计已经延伸到了受到工业生产限制的人类环境的方方面面;2015年10月,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WDO),并宣布了最新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通过设计创新性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来驱动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并造就更加美好生活的战略性问题解决过程〔1~3〕。简而言之,广义的工业设计包含了所有使用现代化手段对产品(侧重物质类)、系统(物质和非物质)、服务和体验(侧重非物质类)进行设计的过程,具体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现代设计;狭义的工业设计则指产品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紧密结合的学科〔3~4〕,2012年我国教育部将其学科门类划归于工学〔5〕。
自从19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设立了“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以来,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本科教育体系〔6~7〕。目前,我国具备工业设计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已达到了353所〔8〕,具有招收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有76所〔9〕,但具有招收该专业博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仅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10余所高校〔10〕;同时,我国学界也缺少针对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研究,目前仅见江南大学顾平等人提出的实行学校—企业双轨培养制度研究〔11〕,以及张凌浩等人对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12〕,因此我国在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创办于1998年,是为改善当时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设计落后的状况而设立的。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2005年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目前实际办学在建筑与设计学院。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行业、机械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优势,经过20余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前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摸索并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为特色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方向,建立了以“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及研究生实践平台;通过与人文学科结合,还形成了“设计文化与设计理论研究”博士专业研究方向,建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科研实习平台,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近年一直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设计教育研究与设计实践,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一直围绕交通工具设计和设计文化发布科研课题,两者在轨道交通装备工业设计领域均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我国虽然在工业设计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缺乏对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研究。鉴于此,西南交通大学立足轨道交通行业,开启了探索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介绍该校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经验,以期为我国工业设计及其他设计类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产—学—研—用”系统架构
(一)“产—学—研—用”相互关系
1.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对“产—学—研—用”的解读
“产—学—研—用”四者之间是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系统,目前学界对该系统主要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从动态层面理解为“生产、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另一种是从静态层面理解为“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和用户〔13~15〕,详见表1所示。
表1 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对“产—学—研—用”的解读
在“产—学—研—用”中,“产”既可指轨道交通产业,又可指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其生产活动;“学”既可专指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又可指该系围绕研究生培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研”既可指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科研院所,如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室、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也可指这些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活动;“用”既可指用户也可指实践应用,强调的是落到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实处,具体就是为国家、为行业、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秀的轨道交通装备设计方案。四者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强调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相关科研院所开展生产、教学、科学研究时,均需聚焦具体的用户或实践应用来开展合作。
图1 “产—学—研—用”之间的关系
2.“产”“学”“研”“用”的作用
作为一个系统,“产”“学”“研”“用”各有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用”是目的。应用既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决定着工业设计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
第二,“产”是导向。产业的需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具有导向作用,决定着工业设计研究生应具备的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产业的需求往往表现为以业界大型、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需求。
第三,“学”和“研”是两个具体的实施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推动实现这个系统健康发展的“两条腿”,两者的合作有助于围绕以“用”为目的、以“产”为导向的工业设计教学和科研的顺利开展,还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国家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高校视角下的“产”“学”“研”优劣势分析
围绕应用合作,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高校的视角对“产”“学”“研”的优劣势分析如下:
1.“产”“研”的优劣势分析
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与市场直接对话,对国家需求、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有充分的洞察能力和预见能力。对于轨道交通装备设计而言,其优势在于对设计定位、设计管理、工程设计、设计关键问题及技术、生产加工工艺、材料等方面能够较好把握;其劣势在于难以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轨道车辆装备设计,难以将技术、人因、文化、美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缺少对设计理论的深入研究。
2.“学”的优劣势分析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相对而言对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没有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认识深刻。在轨道交通装备设计方面,高校的优势在于有一批在相关领域长期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专家或专家团队,能够较为全面地完成造型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设计评价以及工程设计等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同时高校在研究硬件、前沿设计理论和先进设计技术等方面也有突出的优势。例如,西南交通大学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就建有先进的人机工程实验平台、数字化设计及仿真分析平台,拥有眼动仪、运动捕捉设备、压力分布测试系统、肌电测试设备、三维扫描仪、三维打印机、行为观察分析系统以及相应的设计和人因仿真分析软件等。
(三)“产”“学”“研”合作的优势
高校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生力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既是创意者和设计者,又是创意者和设计者的培养和指导者,工业设计学科的使命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16〕。过去由于缺乏实践项目支撑,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主要偏重理论教学;现在国家和产业需求正将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导向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以合作教育为基础、以项目实践为导向逐渐成为国际上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17〕。本着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目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该趋势,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三者合作有助于形成可实施性强的高水平设计方案。从设计项目合作来看,高校主要担当先进概念设计及设计评价的角色,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论证、可行性评估、工程细化设计方案,而行业企业的设计部门(小组)则主要承担设计方案的筛选与工程对接任务,保证设计方案能够按照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提供的设计方案得以严格地实施与落实。三者要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和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需求,基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通过协同合作来增强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环保性、美观性、前瞻性,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要在设计中融入品牌和文化设计语言,力求设计方案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企业特色或地域特色;要充分考虑行业内相关标准的约束、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以及使用行为和习惯等,保证设计方案既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又符合以中国用户为主的综合使用需求。
第二,三者合作有助于保证协同设计研发的效率。从行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来看,行业企业有设计和研究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合作提供解决方案。在供需之间,行业企业的设计部门则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的介入能够确保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所供”即为行业企业的“所需”,能够确保三者合作的精准对接,从而有效地提升设计研发的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第三,三者合作有助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从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的目的来看,通过项目合作,高校能够明确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教学培养。而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可通过研究生参加项目合作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发现和选拔能适应他们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的建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18~19〕。“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方面的构思和运作如下:
1.教育理念
西南交通大学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始终坚持贯彻落实该教育理念。针对该校的轨道交通行业特色①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在“产—学—研—用”培养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力图通过以行业实际项目和多方合作教育为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具有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的实践平台和交流合作机会,促进学生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2.培养目标
综合考虑西南交通大学的行业和学科优势、工业设计专业的工学属性,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好的高等数理、美学、外语基础,有扎实的设计研究能力,能够在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究、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在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着重强调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研究为特色。硕士研究生侧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强调熟练掌握工业设计相关的共性设计方法、基础研究工具、设计问题的多途径求解策略,以及积累轨道交通装备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博士研究生则侧重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强调掌握从用户、过程、评价和建模等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实验,能够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证性地解决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中遇到的相关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
3.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
具有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反映了工业设计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组织样式:
图2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模型
第一,研究生学习的前期强调“明现状、强基础”。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即硕士、博士一年级,重点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论教学活动:聚焦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学校优势资源、行业企业需求,围绕工业设计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方法、设计技术、设计和研究工具、典型设计案例分析等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研究生学习的中期强调“重实践、重研究”。研究生进入二年级,开始引入实际项目,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具体的项目开展合作培养。教师和产研人员组成导师组,对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生的选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进行论证,待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学位论文选题后,研究生则按计划在导师组的共同指导下具体实施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由教师和产研人员组成的导师组会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进度定期进行评估、修正,以确保研究和学位论文的合理性、正确性及研究进度。
该阶段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借助具体的项目将教师、学生、产研人员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该阶段,指定给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项目也应体现出区别:博士研究生宜侧重选择难度大、时限长的理论研究项目,这类项目通常为纵向项目,项目数量相对较少,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而硕士研究生则宜侧重选择难度适中、时限相对较短的具体设计项目,这类项目通常为横向项目,项目数量相对较多。
第三,研究生学习的后期强调“重应用、重产出”。研究生进入三年级以后(通常硕士研究生学制是2.5~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结研究项目并形成两类成果:一类是项目结项时所需的具体成果,如设计方案、专利、研究报告、科技论文、软件著作权、专著等;另一类是研究生毕业所需的学位论文。
当研究生完成上述过程的培养后,他们自然也就成为了一名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具体表现在:他们熟练掌握了工业设计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并了解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基本业务情况;研究方向契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总之,优秀的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脱离不了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教师和产研人员合作指导有助于提高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培养行业所需的、卓越的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模式的特点
西南交通大学在工业设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聚焦轨道交通产业,依靠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学科和人才,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能力,强调为国家、为行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专门人才。工业设计专业师生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特点如下:
1.人才培养可以紧紧依靠学校轨道交通优势学科群
在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人才为目标,在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轨道交通工具设计前沿》,在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了《交通工具专题设计研究》,强调紧密联系该校交通运输工程和相关轨道交通优势学科群来开展教学和科研实践。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及答辩过程均聘请了该校机械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和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科专业教授进行指导和评审,从而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2.人才培养能够紧密联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
在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联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的轨道列车研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重点关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需求,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合作锻炼研究生综合素质,着力培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急需的专业设计人才,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人才培养确保应用和落地
在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紧抓设计方案的应用和落地,硕士研究生注重解决方案的综合造型、美学性和文化性等具体设计问题,博士研究生则侧重从技术、人因、文化和美学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估,力求保证设计方案具备较强可实施性,确保设计方案的应用和落地。例如,中国中车可变编组动车组列车,上海6号、8号、9号、14号、17号线地铁列车,石家庄1号线地铁列车,厦门1号、2号线地铁列车等均是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教师和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设计研发的。
(三)研究生培养取得的主要成果
紧扣轨道交通行业特色,西南交通大学在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办学和科研成果:
第一,培养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素质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且有6篇硕士论文获“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第二,申报获得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完成“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四川省省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设计项目40余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四川省省级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设计项目10余项。
第三,发表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公开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第四,获得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利。其中获得列车车头专利15项,列车座椅专利4项。
第五,获得了一批高水平设计竞赛奖励。其中红点奖5项,IF设计奖2项,中国红星奖8项,全国美展奖励4项,其他国内外比赛获奖30余项。
西南交通大学培养的这些高素质的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都已涌向中国中车及下属各企业、宇通、金龙、起亚等各大交通领域企业,并在家具、电子产品、医疗器械、旅游产品、军工企业的工业设计队伍中迅速地成长,成为了中国工业设计创新动力源的一部分〔16〕。
(四)“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探索
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研究生教育中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归功于工业设计系师生在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符合自己特点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如何真正融入该校的优势学科、如何融入轨道交通行业、如何找到工业设计与该校其他优势学科群的交叉结合点。这个探索过程是漫长和困难的,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两点经验:
1.国家的重大需求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合作提供了机会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高速铁路和开发高速机车车辆,已经历了对部分已有线路的200~250km提速改造、新建时速250km线路、新建时速350km线路三个发展阶段,作为高速铁路核心装备的高速列车也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过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20〕。特别是近年,通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创新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AL高速列车研制成功,更是使我国高速列车技术跻身到了世界高速列车的先进行列〔21〕。
中国高铁大发展这个时代背景为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该校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学科团队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和可能。在这一时期,国家的重大需求之一就是要设计和研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人审美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高速列车〔22~23〕。为了解决轨道交通行业这一国家重大应用需求,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和该校轨道交通领域相关优势学科团队与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真正地走到了一起,并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质性合作。
2.高校在行业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合作提供了支撑
与普通工业产品不同,轨道交通装备是集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电气技术、电子技术和工业设计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高科技复杂工业产品,由于在使用方式、使用环境、技术条件等很多方面均有严格的标准限制,设计中必须要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对各项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24〕。简言之,轨道交通装备工业设计主要涉及技术、人因、文化和美学四大因素〔4〕,设计轨道交通装备,就是要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因此需要多学科为设计提供支撑。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是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一所大学〔25〕。西南交通大学及挂靠在该校的科研院所所具有的以下优势学科群和平台群为工业设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综合支撑:
第一,机械工程学科方面的轨道交通实验室和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轨道交通实验室和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单位,拥有以两院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素质研究人员90余名,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形成了六大主要研究方向:机车车辆设计理论与结构可靠性,机车车辆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悬浮列车技术(含超高速真空管道悬浮交通),摩擦学理论及应用,牵引供电、传动与控制,检测与试验技术〔26~27〕。这些资源为轨道交通装备工业设计在车体结构、车辆舒适性、空气动力学、制造加工工艺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方面的交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室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人因研究方法。交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室长期在交通运输安全、道路与铁道安全工程、职业安全与劳动卫生、灾害防治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方面从事科学研究,这些资源为轨道交通装备工业设计人因分析与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正是得益于机械工程学科提供的技术支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提供的人因研究支撑,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信任和认可,才能够为相关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设计解决方案,“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才能得以长期顺利地开展。
3.团队健全的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为合作提供了保障
基于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设计的科研实践,工业设计系依托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员结构及分工体系,同时该研究所还形成了以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管理机制:设有研发设计部,下设造型设计组、工程设计组、人因与设计组、平面与展示设计组、设计文化与设计战略组、动画设计制作组,分别处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相关设计工作;设有项目管理部,主要负责各设计项目的招投标、项目跟踪、项目进度、项目协调等工作;设有工程部,主要负责设计方案的油泥模型、数字化模型加工、设备安装、展示制作及布置等工作;设有综合管理部,主要负责研究所相关协调与服务工作。其中该研究所绝大多数设计及管理人员均是来自在该所长期得到锻炼的、具有丰富设计和研究经验的该校工业设计硕士、博士毕业研究生。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健全的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和师资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的兴趣偏好影响着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部分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对互联网服务、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当今热门行业兴趣浓厚,而对轨道交通行业却并不感兴趣。同时,由于西南交通大学优势的“产”“研”“用”资源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行业及其相近领域,而工业设计专业在短期内又难以有效地引入与上述相关热门行业相关的资源,因而也就难以有效地为工业设计专业师生提供这些方面的研究项目,进而导致在这些领域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不成体系,因此培养的这部分研究生难以体现该校特色。
第二,研究生本科专业背景及其知识积累影响和制约了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作为一门“工学”学科,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还须具备工科背景和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要能有效地将学位论文选题和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否则难以体现该校特色。该校招收的工业设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有部分学生本科专业属设计学下的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甚至是美术学,其本科阶段的学科背景导致这部分学生总体上缺少工科背景、缺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常表现为研究思路单一、研究逻辑混乱、研究主次难分、研究效率较低且研究成果匮乏。这部分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过程中通常会选择非轨道交通类方向,因此培养的这部分研究生的学科知识仍然难以体现轨道交通行业特色。
第三,本文探索提出的这套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还没有建立成体系的培养制度,也没有确立有效的培养评价标准,因此后期还将继续探索,进一步完善健全该培养模式系统。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今后拟采取“以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为主,互联网服务、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行业背景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为补充”的综合培养思路。继续加强对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的培养,在研究生复试时更加注重对其本科专业背景、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考察,引进具有相关热门行业背景知识和资源的工业设计师资,加强与热门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与交流。
四、结语
具有行业特色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以应用为目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借助项目,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设计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一方面有助于锻炼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为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培养真正所需的实践和理论高度结合的优秀工业设计人才。
“产—学—研—用”相结合也有助于高校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协同开展设计项目研究及研究生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有效地解决好国家和产业的需求问题,又能够为国家和行业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从而有力促进产业、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工业设计学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西南交通大学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球科学与环境、牵引动力、材料与力学工程等具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创建“轨道交通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人才培养方案、导师团队管理、科研实践和国际合作上给导师和学生更多的学术自由,以促进该领域人才创新发展。详情参见《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的探索与实践——以轨道交通行业为例》,刊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4期第2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