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分类转移、核心盈余持续性与市场反应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19-06-11
(西南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一、引言
公司采用盈余管理手段粉饰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一直深受学者们的关注,现有相关文献主要探索了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而对分类转移的关注较少。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线下项目的定价作用降低,而营业利润在市场定价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1〕,投资者以及分析师在评估公司价值时会更多地关注核心盈余〔2〕;而且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相比,分类转移的操纵成本较低、隐蔽性更高,并且不会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为了达到投资者以及分析师的预期,我国上市公司会通过分类转移手段达到操纵核心盈余的目的〔3~6〕。
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检验了分类转移的存在性、具体动机以及内外部治理对分类转移的影响等,也有学者研究了分类转移的经济后果。Haw等发现在盈余披露的时间窗口(-1,0,1)投资者不能看穿分类转移行为,在随后的一年期间,投资者能够识别出前期异常高的核心盈余是通过分类转移操纵形成的〔7〕;贾巧玉、周嘉南提出分类转移会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只有机构投资者可以识别此操纵行为,而非机构投资者不能看穿〔8〕。在实际中,有些公司可能只存在一期分类转移行为,而有些公司可能为了达到一些目的持续进行分类转移,尚未有学者关注持续分类转移行为。因此对于持续分类转移对核心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在盈余披露后市场对持续分类转移公司的反应以及持续分类转移的操纵空间等,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选取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McVay的方法判定分类转移公司〔9〕,并进一步细分为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公司和持续分类转移公司,分别检验其对核心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以及盈余信息披露后市场分别对其有怎样的反应。最后,将经营费用细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通过检验未预期营业成本和未预期期间费用与营业外支出的关系,探讨持续分类转移的具体会计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不仅将丰富分类转移相关研究,而且对投资者、审计师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具有重要启示,会计要素分类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随着会计政策准则不断完善、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变小、难度加大,而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及价值有较大消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逐渐开始青睐于隐蔽性更高、操纵成本更低的分类转移,这种盈余管理手段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McVay首次提出估计未预期核心盈余的模型,验证了分类转移的存在,且发现企业为了达到分析师预测,会将核心费用分类至特殊项目来调增核心盈余〔9〕。Fan等对核心盈余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完善,发现当应计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变小时,管理层会采用分类转移〔10〕。Barua等发现管理层为了调增核心盈余从而实现分析师预测,会将经营费用转移到减少收益的非连续性经营项目〔11〕。Haw等选取东亚国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得出管理层为了夸大核心盈余采用分类转移手段〔7〕。Behn等发现较高的分析师数量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均会抑制分类转移行为〔12〕。Alfonso等探索得出分类转移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投资者不能识别分类转移则导致对核心盈余定价不准确〔13〕。Fan和Liu将核心费用进一步分为销货成本(COGS)以及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SGA),研究管理层为了达到不同盈利指标对COGS和SGA的错分类,发现管理层为了迎合毛利指标会对COGS(而不是SGA)进行错分类;为了操纵核心盈余以及实现分析师预测,管理层同时对COGS和SGA错分类〔14〕。
国内也有学者对分类转移进行了研究,张子余和张天西借鉴McVay的理论模型发现某类特殊微利公司将经营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的盈余管理行为〔3〕。高雨和闫绪奇研究发现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引发了上市公司的分类转移行为〔4〕。程富和王福胜研究发现管理层为了避免营业利润为负以及实现营业利润增长,有意将损益表内的项目错分类(经营费用分类到营业外支出或将营业外收入分类到营业收入)来操纵核心盈余,同时检验了公司治理对分类转移程度的抑制作用〔5〕。李晓溪等研究发现公开增发业绩门槛变化会使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分类转移来操纵核心盈余,从而导致核心盈余异象〔6〕。贾巧玉和周嘉南探索得出分类转移使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非机构投资者不能识别企业操纵核心盈余行为以致于高估核心盈余的价值,而机构投资者能够识别从而对核心盈余准确定价〔8〕。张勇选取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客户、供应商数据为样本,研究得出分类转移程度与企业的供应链关系型交易程度正相关〔15〕。李星辰和姜英兵从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角度探索得出股权激励增加了高管进行分类转移的可能性〔16〕。
基于以上对分类转移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可知已有学者探索了分类转移的存在性、诱因、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但仍有研究不足之处。在实际中,有的公司可能为了维持较高的核心盈余或者是被高估的证券价值,会持续进行分类转移。持续分类转移对核心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投资者能否识别持续分类转移公司以及持续分类转移的具体会计方法等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二)研究假设
盈余持续性是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一个关键标准,指企业当期盈余或是盈余的增加在未来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持续的稳定程度。Ball和Brown最早对盈余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盈余公告后一个月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上年盈余增加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7〕。Sloan和之后很多学者探索发现盈余持续性的高低对投资者判断企业未来期间盈余状况有很大影响,盈余持续性越高,投资者越能据此准确判断企业未来期间的盈余情况〔18〕。
分类转移不改变净利润,只是调整了公司的盈余结构。只有信息使用者区别对待持续性盈余和非持续性盈余之间的质量差异,管理层才会有通过分类转移操纵盈余结构的动机。营业利润体现了公司真实价值,作为核心收益其信息质量对投资者影响重大。陆宇建和蒋玥认为投资者能够区分对待线下项目与营业利润,在市场定价中线下项目的作用减弱而营业利润的作用增强〔1〕。因此,管理层有动机利用分类转移操纵盈余结构。
管理层通过分类转移操纵核心盈余,会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6,8〕。如果公司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其异常高的核心盈余会在未来期间出现反转,从而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如果在t期、t+1期持续分类转移,则能够维持异常高的核心盈余,不会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显著降低。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的公司在未来期间不能维持较高的核心盈余,且在盈余信息披露后,随着投资者获得并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应该会发现分类转移行为;而持续分类转移公司能够维持异常高的核心盈余,在盈余披露后的一段期间内市场可能仍不能看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只有在t期一期存在分类转移行为会降低核心盈余持续性,而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不会降低核心盈余持续性。
假设2:在盈余信息披露后的一年期间,投资者能够识别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的公司,而不能识别持续分类转移的公司。
如果盈余信息披露后市场不能识别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将会降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损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管理层实现持续分类转移利用的具体项目和会计方法。
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检验未预期核心盈余与非经常项目间的关系探讨分类转移手段,但将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混在一起不能识别对经营费用错分类的具体项目。文章将分别检验持续分类转移公司对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的错分类。由于将营业成本或期间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均可以使企业报告更高的核心盈余,因此推测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错分类为持续分类转移提供了空间。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管理层通过将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错分类到营业外支出实现持续分类转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以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估计未预期核心盈余时用到前一年的数据,判定公司是否持续进行分类转移时用到下一年的数据,因此财务数据实际涉及的时间区间为2010~2016年),删去ST公司、金融保险类公司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得到最终样本公司9505家。所用到的大部分财务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中下载得到,也有些数据从锐思数据库中获得,对所有连续变量做了1%的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1.分类转移存在性检验
首先借鉴McVay的方法估计未预期核心盈余〔9〕,模型如下:
CEt=α0+α1CEt-1+α2ATOt+α3Accrualst-1+α4Accrualst+α5△Salest+α6NEG×△Salest+ε1。
(1)
其中,核心盈余的计算采用程富和王福胜的方法〔5〕,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上期总资产;因为有些学者研究发现核心盈余的持续性较好,所以在模型中加入了前一期核心盈余CEt-1;净经营资产周转率ATO=营业收入/〔(期初净经营资产+期末净经营资产)/2〕;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应计利润和异常盈余之间的相关性很强,所以在模型中加入了应计利润变量以消除对分类转移研究的影响,应计利润Accruals=(营业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上期总资产;营业收入增长率△Sales=(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总资产;哑变量NEG,当△Sales为负时取1,否则为0。分年度、分行业估计式(1)中的残差ε1,残差ε1代表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
然后借鉴程富和王福胜的方法检验我国上市公司中分类转移的存在性〔5〕,模型如下:
UN_CEt=α0+α1NOEt+α2NOIt+ΣYEAR+ΣIND+ε2。
(2)
其中,NOE为营业外支出,NOI为营业外收入,均以上年总资产平滑。如果管理层故意将经营费用错分类到营业外支出,会使核心盈余和营业外支出同时增加,则t期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t)和营业外支出(NOEt)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管理层故意将营业外收入错分类到营业收入,会使营业外收入减少,但核心盈余增加,那么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t)与营业外收入(NOIt)呈相反方向的变化,即式(2)中NOIt的系数α2显著为负。式(2)中ΣYEAR和ΣIND分别为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以控制年度、行业的影响。
2.核心盈余持续性检验
为了检验假设1:只有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会降低核心盈余的持续性,而在t期、t+1期持续分类转移不会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构建如下模型:
CEt+1=α0+α1CEt+α2SHIFT3+α3SHIFT3×CEt+ΣYEAR+ΣIND+εt;
(3)
CEt+1=β0+β1CEt+β2SHIFT4+β3SHIFT4×CEt+ΣYEAR+ΣIND+εt。
(4)
其中,CEt+1表示公司t+1期的核心盈余,计算方法同上;文章选取分类转移公司的标准是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和营业外支出均大于0;当公司在t期存在分类转移行为时,SHIFT1=1,否则为0;当公司在t+1期进行分类转移时,SHIFT2=1,否则为0;当SHIFT1=1且SHIFT2=0时,表明公司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当SHIFT1×SHIFT2=1时,表明公司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哑变量SHIFT3为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SHIFT3=1,不存在分类转移的公司SHIFT3=0;哑变量SHIFT4为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SHIFT4=1,不存在分类转移的公司SHIFT4=0。交互项SHIFT3×CEt检验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对核心盈余的持续性影响,预测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会降低核心盈余持续性,即SHIFT3×CEt的系数α3显著为负;交互项SHIFT4×CEt检验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对核心盈余持续性的影响,预测持续分类转移不会导致核心盈余持续性降低,即CEt+1与SHIFT4×CEt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3.市场反应检验
为了检验假设2:在盈余披露后的一段期间内,投资者能够识别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而不能识别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构建如下模型:
CARt+1=α0+α1UN_CEt+α2SHIFT3+α3SHIFT3×UN_CEt+α4SIZEt
+α5LEVt+α6GSt+α7MBt+ΣYEAR+ΣIND+εt;
(5)
CARt+1=β0+β1UN_CEt+β2SHIFT4+β3SHIFT4×UN_CEt+β4SIZEt
+β5LEVt+β6GSt+β7MBt+ΣYEAR+ΣIND+εt。
(6)
其中,因变量盈余披露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1的计算标准为从t+1年5月开始持续一年的市场调整后的累计超额回报率;此模型中涉及的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前面相同。交互项SHIFT3×UN_CEt检验在盈余披露后市场对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公司的反应,预测投资者能够识别此类公司,即SHIFT3×UN_CEt的系数α3显著为负;预测在盈余披露后的一段期间内投资者不能识别持续分类转移公司,即CARt+1与SHIFT4×UN_CEt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此外,公式中加入了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t),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EVt);营业收入增长率(GSt)以及市账比(MBt)。
4.持续分类转移的具体会计方法检验
借鉴Roychowdhury的方法〔19〕构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期望模型,如下:
OCt=α0+α1(1/At-1)+α2(Salest/At-1)+ε1;
(7)
PEt=β0+β1(1/At-1)+β2(Salest-1/At-1)+ε2。
(8)
其中,OC为营业成本,PE为期间费用,均以上期总资产平滑;A为总资产;Sales为营业收入。对式(7)和式(8)中的残差ε1和ε2进行估计,ε1和ε2分别代表未预期营业成本(UN_OC)和未预期期间费用(UN_PE)。
为了检验假设3:管理层将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以实现持续分类转移,构建如下模型:
UN_OCt(UN_PEt)=α0+α1NOEt+ΣYEAR+ΣIND+εt;
(9)
UN_OCt+1(UN_PEt+1)=β0+β1NOEt+1+ΣYEAR+ΣIND+εt+1。
(10)
以持续分类转移公司为样本对式(9)和式(10)进行回归,预测管理层通过对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错分类达到持续操纵核心盈余的目的,则在t期、t+1期两期未预期营业成本和未预期期间费用与营业外支出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对全样本、只在t期一期存在分类转移的公司样本以及在t期、t+1期持续分类转移的公司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从表1中可知,全样本公司共9505家,其中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样本2193家,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样本2533家。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公司样本的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t)均值(0.0306)和持续分类转移公司样本的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t)均值(0.0317)均大于全样本的UN_CEt均值0.0008;对于只在t期一期存在分类转移行为的样本公司,CEt+1的均值0.0396小于CEt的均值0.0752,而在t期、t+1期持续分类转移样本公司的CEt+1均值0.1022大于CEt的均值0.0934;且只存在一期分类转移行为样本公司的CEt+1的均值0.0396小于全样本公司t+1期核心盈余(CEt+1)均值(0.0523),而持续进行分类转移样本公司的CEt+1均值0.1022大于全样本公司的CEt+1均值;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样本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1)均值(0.0247)小于全样本的CARt+1均值0.0709,而持续分类转移样本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t+1)均值(0.1022)大于全样本的CARt+1均值。
表1 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检验
描述性统计反映了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变量数据的大概情况,为了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本部分对式(3)、(4)、(5)和式(6)的基本变量进一步做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CEt+1与CEt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系数分别是0.538和0.676,表明核心盈余具有较高持续性。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CARt+1与UN_CEt的系数为-0.03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表3中可以看出CARt+1与UN_CEt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在盈余披露后的一段期间内,市场可能会识别出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不能识别持续分类转移的公司。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同一模型中主要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且式(3)、(4)、(5)和式(6)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表4的式(9)和式(10)相关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t期和t+1期未预期营业成本和营业外支出的系数显著为负,而未预期期间费用与营业外支出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管理层可能通过对营业成本的错分类实现持续分类转移,本文将会在实证回归部分进一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表2 式(3)和式(5)的相关性检验
***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在10%水平上显著。后同。
表3 式(4)和式(6)的相关性检验
表4 式(9)和式(10)的相关性检验
(三)实证回归结果
1.分类转移存在性检验结果
首先对式(2)进行全样本回归,以验证管理层是否通过分类转移调增核心盈余,回归结果见表5。从表中可知,NOEt的系数为1.377,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NOIt的系数为-0.004,但不显著。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行为,且主要是通过将经营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实现的,这可能是因为营业外支出包含很多非经常性项目而更容易操纵〔11〕。得到的结论为定义分类转移公司以及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表5 分类转移存在性的回归结果
2.核心盈余持续性检验结果
以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和未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为样本对式(3)进行回归,以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和不存在分类转移的公司为样本对式(4)进行回归,验证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和持续分类转移对核心盈余持续性的影响。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CEt的系数为正(0.535和0.542),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SHIFT3×CEt的系数为负(-0.126),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与未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相比,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其核心盈余持续性显著降低;SHIFT4×CEt的系数为正(0.165),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持续分类转移不会降低核心盈余持续性。所得到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第一个研究假设,为继续检验假设2奠定了基础。
3.市场反应检验结果
表6 核心盈余持续性的回归结果
选取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和不存在分类转移的公司为样本对式(5)进行回归,以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和未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为样本对式(6)进行回归。从表7的回归结果可知,盈余披露后未来一年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交互项SHIFT3×UN_CEt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交互项SHIFT4×UN_CEt的系数为-0.424,但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在盈余披露后的未来一段期间内市场对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的公司有负向反应,即在年报披露后投资者能够识别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的公司,不能识别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验证了第二个假设。已有学者探讨得出投资者不能看穿分类转移行为,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盈余披露后一段期间内,由于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显著降低核心盈余持续性以及投资者掌握的企业信息、对企业的了解增加,市场能够识别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的公司;而持续分类转移能够维持较高的核心盈余,投资者不能看穿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对其合理定价,这给投资者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进一步探讨公司如何实现持续分类转移帮助投资者识别公司财务信息、准确决策就更为重要。
表7 市场反应的回归结果
4.持续分类转移的具体方法检验结果
从表8和表9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持续分类转移公司在t期和t+1期两期未预期营业成本(UN_OC)和营业外支出(NOE)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未预期期间费用(UN_PE)和营业外支出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持续分类转移公司在t期和t+1期均主要通过将营业成本转移到营业外支出达到持续操纵核心盈余的目的。这可能是由于营业成本的构成相对较复杂,为持续分类转移提供了更大的操纵空间,因此,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更为详细地披露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等项目。
表8 式(9)的回归结果
表9 式(10)的回归结果
5.稳健性检验
选取t+1期的净利润(以t年总资产平滑)代替t+1期的核心盈余指标对核心盈余持续性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0。从表10中可以看出,t+1期的以上一期总资产平滑后的净利润与交互项SHIFT3×CEt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与交互项SHIFT4×CEt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得到的结论基本无变化。
此外,只选择分类转移公司作为样本,分别对只在t期一期进行分类转移的样本公司和在t期、t+1期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回归模型如下:
CARt+1=α0+α1UN_CEt+α2SIZEt+α3LEVt+α4GSt+α5MBt+ΣYEAR+ΣIND+εt
(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对于只进行一期分类转移的公司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盈余披露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t期的未预期核心盈余(UN_CEt)的系数为-0.86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对于持续进行分类转移的公司样本进行回归,得到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得到的结果没有实质上的变化,验证了假设2。
表10 核心盈余持续性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11 市场反应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结论
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从应计、真实盈余管理逐渐转向分类转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类转移,以增加对分类转移的理解。首先,通过检验分类转移的存在性,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将经营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操纵核心盈余,而且公司利用营业成本的错分类实现持续分类转移。所得到的结论提醒会计准则制定者除了关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也要重视会计要素的分类;要制定更为详细的准则、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如要求企业更加详细地披露盈余结构信息、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等,抑制分类转移行为。
此外,本文探讨得出持续分类转移不会显著降低核心盈余持续性,盈余披露后的一段期间内投资者不能看穿持续分类转移公司。所得结论对审计师、监管者、企业管理者等都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外部审计师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分类转移,通过察看未预期营业成本和营业外支出间的异常关系发现分类转移甚至是持续分类转移行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对异常核心盈余导致的对企业不合理定价及时进行提示,加强对分类转移的监管,从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管理者来说,由于分类转移会导致盈余质量降低,长此以往,会使投资者失去对企业的投资信心、损害公司声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因此管理者应尽量少利用分类转移操纵核心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