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音 乡情 乡韵
——2019年山西省基层院团调演综述

2019-06-11徐秉梅

戏友 2019年2期
关键词:院团剧种剧目

徐秉梅

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佳节。浓浓的年味要从正月初一的春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对于国人来说,这是一段充满温馨祥和、红火热闹的时光,也是身心放松、温情惬意的日子。众多身在异乡辛勤忙碌一整年的游子,即使关山万里,依然阻挡不住归家的行程,为的是重温那份久违了的血脉亲情,品味那唯有家乡食材才能做出的美味佳肴,更为了聆听正月里家乡戏台上不断唱响的乡戏、乡音、乡曲。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场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戏曲盛会——“2019年山西省基层院团戏曲调演”如期在省城太原举办。四大梆子剧种和地方小剧种同时荟萃,14台题材多样、风格各异、饱含乡情、充满乡韵、寄托乡愁的精彩剧目竞相登台亮相,给省城欢乐祥和的新春、元宵两个传统佳节平添一抹喜庆亮丽的色彩,增加一份浓重热烈的气氛。

难能可贵的是,这次轮番登上省城戏曲舞台的主角,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知名戏曲院团和知名艺术家,而是来自全省各地、常年扎根在基层,服务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县级国有戏曲院团和民营演出团体,他们将涵盖了传统经典剧目、优秀移植剧目、新编历史戏、新创现代戏等不同题材类型的戏曲剧目,以每个剧目连演两场的方式奉献给省城观众。

参加此次演出的基层院团分别来自山西省的10个市县,既有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也有曲调委婉、地域特色鲜明的二人台、孝义碗碗腔、壶关秧歌、曲剧等地方小剧种。其中蒲剧剧目有:稷山县蒲剧团演出的《铁面御史姚天福》,盐湖区蒲剧团演出的《巡盐御史》,蒲县蒲剧团的《大义夫人》;晋剧剧目分别为:晋风晋剧院演出的《河阳知府》,榆次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演出的《打虎记》,亚鑫晋剧艺术团演出的《满床笏》;北路梆子剧目分别为: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演出的传统戏《王宝钏》,忻州忻府区黄土情非遗传承艺术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北路梆子《挠羊汉》;上党梆子剧目有阳城县人民剧团的《山妹子》。其他还有阳高县二人台剧种传习中心演出的二人台现代戏《杏泉沟》,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演出的耍孩儿现代戏《扶贫路上》,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演出的孝义碗碗腔《赵五娘吃糠》,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演出的壶关秧歌戏《圆梦》;甚至还有扎根山西数十载的外来剧种——河南曲剧,这是一部由山西省垣曲县曲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演出的现代曲剧《核桃湾》。

晋剧《打虎记》

14台参演剧目,无论是传统剧目,亦或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题材作品,无不体现着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及演出单位所持的严谨艺术创作姿态。每一部戏都从不同的视角挖掘主题,塑造人物,重在倡导和弘扬时代主旋律,尤其是很多作品都将侧重点聚焦在反腐倡廉和精准扶贫等题材类型上,体现出这些常年扎根基层、服务广大乡村的县级演出团体,致力于弘扬传播正能量,鞭挞贪腐黑恶势力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同时,一台台剧目的完美呈现,也展现出常年奔波服务于乡镇百姓的基层院团,尽管面临着现实生存中的重重压力,依然致力于对戏曲艺术本体、本质的坚守,致力于对艺术质量水准的不懈追求。这些难能可贵之处,令人感动并值得称赞。

回顾山西戏曲发展进程,应当说,以基层院团作为主角组织大规模的演出,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办的各类各级别戏曲汇演、调演活动中从未有过的首创。此次举办的调演活动,是山西省文化厅和旅游厅融合组建以来,率先做出的重大决定,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决策,重在展示或检阅我省基层戏曲演出院团的发展状况和剧目建设成果,更好地激励和推动全省各级戏曲院团尤其是基层院团的全面发展。这可谓,大举措带来戏曲发展新气象。

晋剧《满床笏》

农历亥猪年的大年初一,由山西晋风晋剧院移植演出的《河阳知府》作为开年大戏,率先在华夏剧场拉开了本次调演的大幕。该剧因其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的鲜明主题,早已成为很多剧种的重要演出剧目。2002年,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中,耍孩儿剧团就曾以内容相近、剧名为《龙凤镯》的耍孩儿剧目参加演出,引起轰动。此次由张万根担任复排导演,山西晋风晋剧院以《河阳知府》的剧名再度呈现于戏曲舞台。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到位的表演,更好地诠释了该剧鲜明的思想主题。突出表现了巡抚严天民面对一场冤情案件与人伦道德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时,勇敢地直面人性弱点,以可贵的担当精神和惊人胆识,正视因自身审查不严所造成的对无辜生命的伤害,最终毅然选择以自裁的方式向普通百姓谢罪。这既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正义的伸张,更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不仅令世人为之动容,也理应引发当今身居高位公仆的深思感喟。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但凡能够成为经典,无论是文学作品,亦或是戏曲作品,均有其留存于世的历史合理性,或因其思想内容深邃,或基于艺术形象生动,或在于艺术表现手段独特。林林总总的因素,使得这些经典虽经岁月更迭,依然历久弥新。戏曲史上,那些被一代代艺术家不断传承、独具魅力的优秀经典剧目,从遥远的过去一直传演到今天,甚或还将继续传承创新走向未来。这些剧目之所以能够始终不断地在本剧种或其他剧种中一次次地重排、重演,始终能够得到观众的赏识、推崇和好评,应当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晋剧《打金枝》(又名《满床笏》)与北路梆子《王宝钏》这两部戏,可谓是涵盖了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唱做并重的传统骨子老戏,历来以演出场面宏大、演员阵容强大作为检验演出院团实力的试金石。两部传统经典剧目均称得上是晋剧和北路梆子的“看家戏”。历史上,两部戏各自成就了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老一辈晋剧艺术家和以贾桂林、安秉琪、董福、刘文吞(牛志如,两人前后饰演薛平贵一角)为代表的北路梆子前辈艺术家,以及之后的一代代因《打金枝》《王宝钏》而成名的各位艺术家。

这次调演中,山西亚鑫晋剧艺术团和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有限公司就是以这两出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戏参加演出,看似只是对旧剧的重复,但所体现的意义绝非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也并不是对“老”“旧”剧目的简单复原。两个民营演出团敢于直面前辈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典范,胸怀对经典的虔诚敬畏之心,通过演员一招一式、唱念做打的表演,赋予旧作以更新的价值取向,增添更多贴合现实的思想内涵,这恰恰体现了两家演出院团的胆识和自信。同时,体现着他们旨在通过对经典的传承,在对传统艺术程式和表演技艺的继承中,使经典艺术作品因戏曲创作者特点的差异和变化,形成新的表演技艺特性,推动经典有更大范围的拓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再者,通过对经典剧目的传承,体现出他们力图通过经典剧目,以实现其对梆子戏艺术传统和剧种本体的遵循,对地方戏曲艺术创作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剧院团发展方向和艺术管理模式的探索。这种对传统经典剧目和表演技艺的传承过程,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雅俗共赏的传统戏曲艺术,自古就担负着向最普通百姓传播正义良善,鞭挞假丑恶的重任,培育了中国戏曲观众根深蒂固、难以割舍的“清官情结”。戏曲舞台上一出出惩治邪恶、除暴安良的剧目,被历代民众所乐道,以至于历久弥坚,百看不厌。包拯、海瑞、于成龙等古代清官廉吏,早已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敬仰的正义和真善美的化身。美好愿望的寄托、善良正义的期待,令民众感动于心,并转化为内心和日常行为的楷模。

本次调演中的新编历史剧,以古代清官廉吏作为剧中主人公的剧目依然占据很大比重。除了《河阳知府》外,另有蒲剧《巡盐御史》《铁面御史姚天福》、晋剧《打虎记》等。这些剧目均秉承着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以倡导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的创作宗旨,力求通过对清官廉吏正义行为的推崇张扬,引发各界人士对官德、人性的思考,树立优良的时代正气。

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孔向东领衔主演的《巡盐御史》,是2015年3月举办的“弊革风清三晋春”山西省新创廉政剧目展演活动中就已立在舞台上的剧目,曾获很大反响。之后历时多年的演出实践,主创人员一直不断地对剧目做着深入细致的加工,使该剧业已成为相对成熟的作品。该剧选取了当地著名的盐湖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成功塑造了河东路盐御史范祥为维护社稷安危,争取百姓权益,不惧强权势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的一代清官廉吏形象。蒲剧《铁面御史姚天福》和晋剧《打虎记》,同样是以身为古代御史的姚天福和梁中靖作为剧中主人公,同样具备着不畏强权、维护正义、恪尽职守、赤心爱民的优良品质。

另有蒲县蒲剧团编创演出的历史题材剧目《大义夫人》,塑造了柴夫人这样一位虽身处封建社会,却能够突破时代局限,从社稷大局出发,捐弃前嫌和个人恩怨的中国古代女性人物,其境界和胸怀令人敬佩。

从题材定位来看,这些剧目同属于弘扬正气的主旋律剧目。所不同的是,各剧在遵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风格各异、特色有别的剧种音乐唱腔表现手法构建故事,设置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并以各不相同的解读方式结构情节,求真情、求朴实。通过“这一个”清官人物所独具的闪光和动情之处的彰显,通过“这一个”清官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举止行为和震撼场景的设置,以及准确到位的表演,酣畅淋漓的演唱,让观众从剧中人物各不雷同的人生境遇,感受剧中人胸怀沧桑、坦荡正直的人格魅力。

蒲剧《大义夫人》

与此同时,各剧均以简约明快的舞台呈现,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展示诚如一代廉吏于成龙所具有的“脚踏着厚实的泥土,心平如镜,身念着善良的赤子,怀揣真情”的人格品性,真正体现出“劝世之戏”的迷人魅力。

对优秀剧目的移植,历来是剧种剧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不同剧种间艺术元素的融合、借鉴、交流,对于剧种艺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剧种剧目资源的丰富和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繁荣,均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除《河阳知府》外,孝义碗碗腔剧团演出的《赵五娘吃糠》,也是一部从秦腔移植而来的优秀剧目。戏曲史上,有关蔡伯喈与结发妻子赵五娘之间的故事,自高则成南戏《赵贞女》到金院本《蔡伯喈》,在历代文人笔下,蔡伯喈从最初的背信弃妇演变为全忠全孝。当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梆子声腔剧种“鼻祖”的秦腔,在延续旧剧情节基础上,再塑一个敢于违抗君命的蔡伯喈和由恪守“三从四德”的典范变为誓死不渝的孝妇烈女赵五娘,从而使剧作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感。孝义碗碗腔《赵五娘吃糠》正是在遵从秦腔原作精神基础上,将秦腔艺术特色巧妙地融汇于碗碗腔艺术表演和唱腔音乐当中,从而创造出脱胎于秦腔的、又隶属于碗碗腔表演风格的《赵五娘吃糠》。成功的移植源自于丰厚的底蕴,这个历经了一个甲子的县级剧团,不仅在建团之初顺利实现了由纱窗皮影戏向真人舞台演出的过渡,还曾经创造了山西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地方稀有剧种县级院团以“风流三部曲”引起轰动的辉煌,并成为小剧种中为数不多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殊荣获得者,更以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碗碗腔数字电影《酸枣坡》而斩获2009年“中美第五届电影节”“金天使”大奖,成为山西乃至全国戏曲剧种获此殊荣的极个别者。不向困难低头,二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自己的三位智障哥哥,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爱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唱响的是一曲人间大爱。

让人饶感兴趣的是,一部标示为“风情情景剧”的北路梆子戏《挠羊汉》,以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全剧由六个部分构成,展现的是盛行于当地民间的“挠羊赛”民俗活动中“挠羊汉”的悲喜感情。该剧更巧妙之处,在于将不同类型的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北路梆子剧种和“挠羊赛”结合在一起,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纵观这些现代题材作品,均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强的时代风格和现实生活元素为立足点,追求地域化、通俗化的融合,以提升戏曲作品的思想性和观赏价值,实现寓教于乐。剧中所汇聚的来自社会各方的爱心,体现着鲜明的平民戏剧精神特征。旨在通过爱的付出和爱的收获这一对立统一关系,深入挖掘人性中的闪光点,推动现代社会更加和谐文明进步。

有资料显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14个,大多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属于华北地区而且同时就占两个的只有山西一省。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创建了晋绥、太行、太岳、晋察冀四大根据地。这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域,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山西全省一共117个县级行政单位),这58个贫困县覆盖了过去晋绥根据地山西境内全部,太行、太岳、晋察冀根据地大半。”(见北岳文艺出版社续小强《〈掷地有声〉的精神之光》)。正是基于这种地域特殊性,山西的扶贫攻坚任务就格外地艰巨。在这场普惠民生的扶贫攻坚战役中,太多太多扎根扶贫第一线,服务贫困老革命根据地山区百姓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重任在肩,使命必达。这期间,有太多的发生在脱贫致富进程中动人心魄的故事,让人深受感动与温暖,值得通过戏曲艺术的手段予以生动形象的展现、宣传和颂扬。

本次调演中,自创的现实题材剧目占所参演剧目的近半数,这其中扶贫题材作品为数最多,分别是二人台《杏泉沟》、耍孩儿《扶贫路上》、壶关秧歌戏《圆梦》、曲剧《核桃湾》。每一个剧中的主人公,均是身肩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的重任,“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不惜泼命为民、廉洁奉公。这些戏或选取新旧观念矛盾冲突,或以扶贫重扶志,或从家常小事入手,致力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根源,身体力行推动精准扶贫,将曾经的穷山恶水,改变为山清水秀的小康村。

另外,上党梆子现代戏《山妹子》是一部在本次调演中为数不多的立足本土,关注现实底层人民生活的现代题材作品。据称,该剧主人公原型是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的连蜜莲。这位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遇不幸的山村妹子,

期 许

虽然参加本次调演的剧种、剧团、剧目,仅是山西广袤黄土地上活跃着的38个地方戏曲剧种中的极少部分。而且以严格的艺术尺度来衡量,他们的作品距离经典还有差距,还存在着表演不够到位、唱腔尚欠火候、刻画人物尚显肤浅、舞蹈穿插游离剧情、音响效果处理不当、舞台呈现不够完美等诸多问题。但对于这些常年奔波于山乡村镇,每年演出时长多达十月之久,年演出场次300~400场之间,足迹踏遍周边县区,甚至还远涉相邻省区的基层院团来说,已实属不易。这场由14个院团组成的演出,看似展示的只是少数剧种、少数剧团的面貌,但提振的却是这一方戏曲整体的精神,尤其是对于稀有小剧种来说,更大的收获在于使他们鼓起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文化事业的担当。

感谢这些平日里辛勤奔波于山乡村镇的县级院团和民营演出院团,在这样寒霜铺地的冬日,在举国同庆的祥和节日里,他们毅然放弃本该与家人共享团圆、共庆吉祥的温馨,以对艺术的赤诚之心为省城观众带来内容充实、风格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

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和来自政府的扶植,戏曲迎来了新时期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但现实中,众多戏曲院团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依然是人才的匮乏,这一点,对于条件艰苦的基层院团来说更加严峻。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基层院团也能够获得与国有院团同等的待遇,使承载着乡音、乡情、乡韵的基层演出团体,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华戏曲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事业中;期待类似的调演活动在未来能够持久举办下去;也期待包括基层院团在内的众多剧种承担主体齐心合力,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代表时代精神、高格调、高品质、高质量的经典之作,推动民族戏曲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繁荣兴旺,打造更加繁华似锦的民族戏曲百花园。

猜你喜欢

院团剧种剧目
舞台剧目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