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信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桥梁

2019-06-10唐贤秋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桥梁一带一路

唐贤秋

【摘 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主题是“五通”,民心相通是“五通”之基。实现民心相通,民族信任是桥梁。民族信任是民族交往交流中表现出相互尊重和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特点与行为关系状况。它是民族成员个体、族群、由族群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及由民族组成的国家等不同层面之间关系状况的反映。民族信任之所以是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之桥,是因为民族信任在国家关系层面,具有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跨越、联通、承载与互动等功能。搭建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桥梁,应当构建一种以寻求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以加强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促进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为平台、以促进跨境民族民间交往为纽带的民族信任系统。

【关键词】民族信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桥梁

【中图分类号】D8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1-0037-007

引 言

“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简称。该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路精神,以搭建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积极发展与亚欧非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主题是“通”。即主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与民心等方面实现贯通,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从而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互利合作的大格局。其中,民心相通是“五通”的核心。所谓民心相通,是指国家之间的交往需要得到人民的理解支持,达到心通意合。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同时,国家关系发展也应体现人民的诉求和期盼,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心声。民心相通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提供着强大的力量。因此,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社会根基,成为“一带一路”之基。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亚欧非大陆众多国家,跨越不同区域、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那么,“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何以能实现民心相通?本文认为,民族信任是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桥梁。

一、民族信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民族信任的内涵

要理解民族信任,首先必须了解“民族”与“信任”。民族,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西方,“民族”一词,用nation或ethnic group来表述。其中,nation,“用来表示一个国家内的全体公民”,或“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共同接受同一个政府管辖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政治生活而凝聚成为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  [1 ] ethnic group,则用来表示“带有某种共同文化传统和身份感的群体。” [2 ] 4 或“用来指称由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人类群体。” [1 ] 恩格斯认为,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一种人类共同体。由此出发,斯大林将民族界定为“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 ]64 斯大林的这一论断,主要是从民族国家层面来理解民族。以致有学者认为,这是“判断民族国家的一套标准 [4 ]5 ”。

“民族”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记载。如《南齐书·高逸传》载:“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就是说,那些中原儿女,民族身份没有发生改变。晚唐诗人皮日休在《皮子文■·忧赋并序》中曰:“上自太古,粤有民族”。就是说,从太古时代开始,南方就出现了少数民族。但是,在古汉语中,“民族”是“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 [5 ] ”自近代西学东渐之后,“民族”一词在中国的内涵才不断丰富起来。现代社会对民族的理解,出现了“族群”“民族”与“国族”的区别,以及“原始民族”“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的划分。可见,民族是一个具有显著层次性的概念。特别是在强化民族构成的现代国家中,民族“呈现出三个层面的共同体:第一个层面是指国家层面的国族,第二个层面是国家内部层面的不同民族,第三个层面是不同民族内部或外部的多个族群” [6 ] 。民族不仅是指人类生活的一种族群共同体,而且是指主权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同时还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民族共同体。当民族被指称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时,其又呈现出一种立体式的层次性:一是作为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二是组成民族国家的各具体民族,三是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内部的不同族群及民族成员。

“信任”,则是涉及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一个概念。在哲学中,信任作為一种植根于人的意识导向的信念系统,是指对某种不确定性事项的确定。在心理学中,信任是一种态度和心理预期及可靠的信念。在社会学中,信任是一种对交往对象的行为或社会秩序状况的充分信赖。即“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 [7 ]19。现代汉语词典则将信任解释为“相信而敢于托付”,这一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是相信而不怀疑;第二是托付,即把重要事项很放心地交与对方;第三是敢,即一种对不确定事项进行大胆确定的勇气。这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不确定性的宽容,从而增加了人们行动的勇气和可能性” [8 ]。

民族信任是信任在民族关系领域的拓展。所谓民族信任,是指民族交往交流中表现出相互理解、尊重和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特点与行为关系状况。这是一个涵盖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群体集合的多层次的概念,反映了民族成员个体、民族族群、由族群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以及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等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状况。包括同一民族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同一民族内不同民族族群之间的族际信任(或群际信任)、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的信任以及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信任等。

(二)民族信任的构成要素

民族信任由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信任行为、信任关系、信任模式等要素组成。(1)民族信任主体,是指产生民族信任行为并形成民族信任关系的具体实施者。包括民族成员、族群、民族共同体及民族国家等。信任主体具有平等性。离开了平等性,则无法产生信任和民族信任。(2)民族信任客体,是指民族信任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指作为对象的人,也可以指作为对象的事或物。信任客体之所以可信,是因为信任客体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信任主体的某种需要,这是信任主体产生信任行为的前提。民族信任即是如此。民族信任客体引起信任主体产生信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能满足信任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这也是信任主体敢于持有冒险勇气的依据。(3)民族信任行为,是指在信任观念支配下的民族信任活动。其具有明确的目的自觉性,并深深打上民族关系的烙印。任何缺乏目的自觉性、带有强迫性和欺骗性的行为,都不属于信任行为。(4)民族信任关系,即由民族信任行为产生的社会关系。其反映的是一种民族交往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利益关系的反映。(5)民族信任模式,即民族主体信任行为的主要方式。信任模式是社会信任的主要构成形式。卢曼认为,信任一般分为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民族信任模式亦是如此,它由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两大信任模式构成。其中,人际信任强调情感因素,系统信任强化制度保障。

二、民族信任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桥梁功能

民族信任在国家关系层面体现为国家信任,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信任。在国家关系层面,民族信任“是国家之间交往与合作的稳定剂,是国际社会走向理想秩序的一把钥匙。” [9 ]特别是,民族信任具有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跨越、联通、承载与互动等特有功能,从而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中架起一座桥梁。

首先,民族信任具有跨越功能。桥梁的主要功能是跨越。民族信任则具有跨越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功能。“一带一路”东联东亚,经由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延伸,西至非洲与欧洲。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三大经济走廊组成:一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经济走廊;二是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经济走廊;三是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两大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由此不难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亚非欧等广阔的区域,民族种类繁多,民族差别明显。他们在种族、语言、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道路与利益诉求等也不一样,各个国家之间交往中产生一些误解与分歧则不可避免。如何找到一条有效办法来消除误解和管控分歧?民族信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因为,民族信任可以超越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而寻求共同的利益基础;它可以基于一种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对不同国家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给予理解,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给以尊重。可以说,民族信任是跨越不同民族文化而促进不同国家实现相互合作的先决条件。因为,“如果国家之间完全缺乏信任,那么不但合作变得不可能,而且会导致相互猜疑、戒备,甚至武力冲突。” [10 ]民族信任注重对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信任跨越社会制度障碍和社会文化冲突。民族信任的这种跨越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从而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搭起一座桥梁。

其次,民族信任具有联通功能。桥梁的基本功能是联通。而民族信任具有联结中外、沟通中西的功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小不等,发展程度不同,但都有着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许多关联性和互补性,从而决定了中华民族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民族国家沟通交流的必要性。民族信任基于信任主体的内在需要,强调信任主体的平等性,突出信任主体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使得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具有了可能性。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华民族与亚欧大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变成了现实。特别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华民族与亚欧大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在增进中华民族与亚欧大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信任关系的同时,也增进了不同民族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并铸就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民族信任是丝路精神的本质,丝路精神是民族信任的体现。民族信任积淀的民族国家之间沟通交流的文化传统,必定为“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民族信任具有承载功能。承载是桥梁的重要功能。民族信任则承载着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使命。习近平主席之所以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因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分化,国际贸易争端明显加剧,国际投资贸易格局与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着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为了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为了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即希冀秉持平等開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以应对当今世界深刻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破解中国与亚欧非大陆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然而,“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民族国家有着复杂的宗教问题,错综复杂的宗教问题与民族利益相互交织,使民族隔阂挥之不去,民族焦虑长期存在,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民族信任是破解这一难症的良法。因为,民族隔阂是民族之间理解不够、沟通不畅造成误解加深而致,民族焦虑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信任不够具有关联,民族矛盾与民族冲突的发生无疑是民族信任缺失的结果。“猜忌、冲突与不合作,这既导致了国家间信任的脆弱,也彰显了信任的缺失。” [11 ]而要消除民族隔阂、消解民族焦虑、化解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增强民族信任是关键。“信任缩短了因时间与空间造成的距离,排除了人的生存焦虑。” [12 ] 97 民族信任以寻求共同的利益为目标而呈现一种确定性。特别是,民族信任高扬起民族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旗帜,承载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任,通过共建跨文化价值认同,来打造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共同体,促进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朝向共同的目标诉求,消解跨文化认知障碍。这些正是民族信任承载的使命,也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题中之意。

最后,民族信任具有互动功能。互动是桥梁的又一重要功能。民族信任则具有促进信任主体之间彼此互动、相互沟通的功能。信任离不开互动。任何一种信任行为都不是一种单向表达的行为,而是信任主体通过互换信息的双向互动活动。民族信任也从来不是某一信任主体的一厢情愿,而是信任主体之间的互动共振。吉登斯说:“个人之间的互动是所有社会构形的起点” [13 ]107。民族信任的互动,则构成了民族国家和平交往与交流合作的必然逻辑。不同民族国家正是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而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摒弃信任主体自我利益至上的原则,通过平等对话和相互沟通来增进相互理解,在增信释疑中消除民族分歧、民族隔阂和民族焦虑,在增强民族间的相互信任中,化解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进而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的民心相通。

三、增进民族信任,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

要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必须增进民族信任。而增进民族信任,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本文看来,应当培育一种民族信任系统,即培育一種以寻求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以加强政策沟通为保障、以促进不同民族国家的人文交流为平台、以促进跨境民族民间交往为纽带的民族信任系统,以便为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搭建起一座桥梁。

(一)寻求不同民族国家共同的利益目标,这是增进民族信任的核心动力,也是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力量源泉

信任基于利益,利益建构信任。共同的利益目标是民族信任的内核。因为,“信任表现为对利益的某种积极预期。” [9 ]不同民族国家之所以能跨越不同制度与文化而能建构一种信任关系,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在历史上,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持续达千年、绵延数万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民族,与中华民族进行的“绢马交易”“茶马互市”等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的活动,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许多行业的兴盛和发展,“互通有无的贸易使各国在经济上达到了互利互惠的目的。 [14 ] ”在现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要从丝绸之路的传统历史中找寻与沿线国家的共鸣。[15 ]事实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自提出以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沿线国家有着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共同利益目标,并已享受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所带来的发展红利。近年来,中国在与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合作方面,已寻找到一条建构利益共同体的基本经验。如中阿合作、中非合作、南南合作以及金砖国家合作,等等,这些合作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是因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寻求到一种利益共同体。“在互信互利合作与良性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 [16 ]利益共同体是中国与其他民族国家实现合作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共鸣的关键。利益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在于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与合作最大公约数,做到利益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共赢,而不是以强凌弱、利益独吞。这里的利益,主要是指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包括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经济利益是最经常性的国家利益”。[17 ] 24-25 在国家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经济利益的互利互惠,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最主要内容,也是民族国家之间维系信任关系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毫无疑义的是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增进民族信任、促进民心相通与加强经济合作结合起来,“形成民心相通为经济合作提供民意保障、经济合作又为民心相通提供物质基础的良性互动态势。” [18 ]主权与领土完整及内政,是一个民族国家最核心的政治利益。坚持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民族国家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本政治前提。文化利益是民族国家利益的重要表现。民族国家之间的信任关系,也需要在文化上沟通交流、开放包容与互学互鉴。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的统一,凝聚成民族信任的利益基础,构成民族信任的动力基础,并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提供动力源。

(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为增进民族信任凝聚共识,并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提供政策支持

信任需要沟通,沟通增进信任。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五通”之第一“通”。政策沟通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目标的基础工作,也是增进民族信任的第一端口,还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保障。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不同,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各异,利益诉求也不一样。而要从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寻找到利益相通点,政策沟通是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政策沟通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19 ] 政策沟通,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商讨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从而形成政策协调、规划对接的合力,做到异中求同,增进政治互信。所谓政治互信,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和社会制度异同,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加强沟通与合作,互不猜疑、互不歧视、互不敌视、友好交往、彼此信任。政治互信是民族信任在国家政治交往中的具体呈现,是不同国家之间政策沟通的直接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也是一种以政策沟通为主要方式的政治性的合作倡议。当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正是中俄两国多层次政府间政策沟通所产生的积极成果。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也是中巴两国政府加强政策沟通,进而促进政治互信所产生的巨大成效。然而,随着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一些国家却对中国的发展崛起怀有一种担忧和戒备之心。据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日本与越南民众对中国崛起便表示担忧。 [20 ]印度也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回应呈现出“二元性”,即一方面加入金砖国家与中国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又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心存疑虑,从而保持一种“态度暧昧和避而不应”的立场。[21 ]根据理解源于沟通进而产生信任的逻辑,信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沟通不畅所致。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建立一种政府间的经常性的政策沟通机制来增进民族信任。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加强对外高层交往和政策沟通,很好地传播了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也很好地宣传了中国对外合作政策。这种通过政策沟通来增信释疑的做法,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和塑造中国形象,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崛起所产生的顾虑,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促进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是增进民族信任的重要平台,也是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

信任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呈现,是人际交流的成果结晶。民族信任关系的建立,也需要搭建人文交流的平台。因为,人文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民族信任和促进民心相通。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22 ] 因此,“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仅是一种经济合作倡议,而且应当是一种文化合作倡议。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深层内涵。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便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融合的人文交流平台。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在沟通交流中形成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古丝路精神,正是人文交流合作的结晶体现。我们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古丝路精神,广泛开展不同國家之间丰富多样的人文交流合作,这也是民族信任所具有的承载功能。发挥民族信任的这种承载功能,可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政党、青年、社会组织和民间交往等领域广泛开展对话与合作,从而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自提出以来,中国与相关国家通过多样化的人文交流平台“推动各国展现各自民族特色,感受不同文化风采,增进相互了解认知。 [23 ] ”这对于增进民族信任,奠定“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民意基础,并铺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之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跨境民族民间交往交流,这是增进民族信任的重要纽带,也是通向“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仅要在沿线国家政府之间加强沟通,还要在沿线国家人民之间加强沟通交流。而跨境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交流,则是增进民族信任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所谓跨境民族,是指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具有相同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的民族。他们最开始居住在同一地区,后来由于迁徙和国界变动等原因分别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但始终保持着语言和文化的相通性或相似性。如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便属于跨境民族。特别是,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中华民族中的汉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朝鲜族等,都属于跨境民族。中国西南边境地区的苗族、瑶族、景颇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等,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均有分布。[2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一些民族在中国跨境而居。跨境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征。根据美国人类学家亚当斯提出的“我群意识”或“群内意识”的观点,这种跨境民族具有很强的情感认同意识,而这种意识“产生自日常或者周期性接触过程的亲缘、地缘及其他事实,是共同的利益感、经济需要和友谊的联结。” [25 ]跨境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交流,是增进民族信任的重要纽带,并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民心相通的社会基础。因为,跨境民族因语言的相通性而能克服交往交流与沟通的障碍,他们因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的相通性而容易产生一种情感认同,从而为他们寻求一种共同的利益目标,同时为他们在交往交流中的心通意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永久,秦伟江.“民族”概念的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 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主主义[M]. 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6).

[6] 许纪霖.国族、民族与族群:不容被混淆的三个概念[J].西北民族研究2017(4).

[7] 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8] 郑也夫.信任的简化功能[J].北京社会科学,2000(3).

[9] 王日华. 中国传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3).

[10] 陈定定,张莉,王正绪.中国城市居民国际信任的来源——一项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J].外交评论.2011(5).

[11] 曹德军.国家间信任的生成:进程导向的社会网络分析[J].当代亚太.2010(5).

[12]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3]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M]. 陈戎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4] 陈国灿.丝绸之路精神的当代传承[N].人民日报.2016-01-14.

[15] 马静舒.“民相亲,心相通”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EB/OL].(2017-05-13)[2018-09-28].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12-165212.html2017-05-13.

[16] 王勇.金砖国家:信任与合作贵过“金砖”[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7(4).

[17] 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 金鑫,林永亮.民心相通:為“一带一路”建设筑牢社会根基[J].求是,2017(11).

[19] 欧晓理.政策沟通:为“一带一路”唱出共鸣[J].求是,2017(11).

[20] 赵衍龙.环球舆情调查:日本与越南民众对中国崛起依然表示担忧[EB/OL].(2016-12-17)[2018-09-28].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6-12/9823720.html.

[21] 杨思灵,高会平.一带一路:印度的角色扮演及挑战[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5(3).

[22]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4-12.

[23] 张胜.《“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共筑民心相通之基[N].光明日报,2018-4-10.

[24] 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5] 范可.信任、认同与他者:族群和民族省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NATIONAL TRUST: “ONE BELT,ONE ROAD” COOPERATION INITIATIVE BRIDGE TO COMMON HEARTS

Tang Xianqiu

Abstract: The theme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cooperation initiative is "Five Links", and the common heart is the basis of the "Five Links". To achieve the commonweal of the people, national trust is a bridge. National trust is a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behavioral relationship that shows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trust in the exchange of nationalities.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individual members, ethnic groups, ethnic communities composed of ethnic groups, and countries composed of ethnic groups. The reason why national trust is the bridge leading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cooperation initiative is because national trust has the functions of leaping, connecting, carrying and interacting among different ethnic countries at the level of state relations. To build a bridge leading to the "One Belt, One Road" cooperation initiative, a national trust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goal of seeking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strengthening policy communication as a guarantee, promo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s of all ethnic countries as a platform, and promoting cross-border ethnic and folk exchanges.

Keyword: national trust; "One Belt, One Road"; cooperation initiatives; Common hearts; bridge

猜你喜欢

桥梁一带一路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敢不敢接受挑战?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